试飞员身体技术要比飞行员身体好(试飞员最大褒奖)

试飞员身体技术要比飞行员身体好(试飞员最大褒奖)(1)

试飞员身体技术要比飞行员身体好(试飞员最大褒奖)(2)

8月26日,2022年度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人民空军歼-16战斗机进行低空飞行性能展示。 万全 摄

试飞员身体技术要比飞行员身体好(试飞员最大褒奖)(3)

歼-16首飞试飞员李国恩

今年是空军试飞部队成立70周年。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期间,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首次集中公布六型战机首飞试飞员名单。歼16首飞试飞员李国恩就出现在这一批名单上。

在李国恩看来,试飞员是一个快乐的职业,每一次首飞都是新型装备生命的诞生。试飞员也是勇敢者的职业,每一次首飞任务的完成,都像品尝了一次味道鲜美的螃蟹一样,心中都充满了喜悦。

空军试飞员一直被外界评价为科学冒险家,当“冒险家”是种什么体验?遇到惊险试飞如何克服?作为第一个把歼-16飞上天的人,李国恩近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回应,试飞工作更多的是在首飞前和工程师们一起研究问题,光靠冒险远不够,更多时间在验证机型。

A

底气源于每次试飞,首飞试飞员的入门“法宝”

1997年,31岁的李国恩面临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职业选择。

由于新型战机生产需要,空军面向全军进行新一代试飞员选拔。刚刚执行完某任务归队的飞行员李国恩被选中了。

彼时,李国恩还肩负着参选航天员的任务,有机会成为一名航天员。面对两种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深思熟虑后,李国恩选择加入试飞员的队伍,他认为后者能让他感受到更丰富、更强烈的体验感。

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坦承地说,航天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有整个大系统来保证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而试飞事业,我个人参与度会更高一些。在试飞过程中发现问题,我能第一时间跟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交流。”最终,李国恩选择加入试飞员队伍。他说,试飞员能够参与到飞机的设计过程,还能通过自己的试飞让自己参与设计的产品更精进,这样的快乐是强烈而丰富的。

从那时起,飞行员李国恩正式变成了试飞员李国恩。“我是个‘门外汉’,一开始只是会飞。”刚入行,李国恩觉得自己除了会飞啥都不会。但他很快就琢磨出了一些入门的“法宝”。

“脸皮要厚”,他四个字总结。他说,“做飞行员的时候脸皮要厚,受到师傅、领导批评很正常,因为他们希望你变得更好。脸皮厚了以后,就会发现你张嘴(提问)就没那么困难。只要想学、敢问,每个人都愿意倾囊相授。”

言语间,李国恩流露出对这些毫无保留教授知识的战友和前辈的感激。同时,李国恩认为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每一个试飞任务它都有试飞任务单,有技术要求,有试验目的。

“我首飞的第一款飞机没那么复杂,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原来机型的升级。但它有明确国家型号,也算首飞试飞。”李国恩提到,面对首飞任务,心里肯定有压力,但这种压力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每一次试飞或首飞试飞、每一次遇险、每一次飞完全程,都会提升自己承受压力的阈值,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底气来源于一次次的试飞经历,每一次的试飞任务都让他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李国恩曾五次承担型号首飞任务,每一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李国恩的试飞员生涯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四次,荣获第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得到了国家、部队和行业的认可。

对李国恩来说,获得这些荣誉固然值得高兴,但“试飞员最大的褒奖,其实是一生飞行平安。”

B

职业生涯缩影:沉着应对险情,用生命试飞战机

“嘭”的一声,刚刚爬升到100米左右的某新型战机机身剧烈抖动,右发动机转数和温度急速下降。“右发停车”,驾驶舱内的李国恩冷静地向地面指挥员报告情况。连续两次尝试在空中重新启动右发动机,均以失败告终。

地面指挥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为试飞员李国恩捏了一把汗。满载起飞,高原机场空气密度小,起飞阶段遭遇空中停车,多次重启发动机失败。一连串的因素加起来,使得此时此刻的李国恩,面临着生死考验。常人看来,此时的他完全可以选择放弃飞机,迅速跳伞。

但是,对试飞员李国恩而言,这一选择并不存在。这架飞机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台某重点型号新型飞机。保住飞机,才能保住所有人多年来的奋斗成果。

李国恩没有迟疑,决定继续爬升,在高度合适的位置“投掉副油箱”,尽量减少飞机载油量至允许着陆的最大载荷。越过工厂,绕过居民区……终于,李国恩驾驶着飞机来到了一片无人的丘陵地带。副油箱被接连投下。危机仍未解除,油量尚未降到安全着陆标准。但李国恩没有时间了,飞机警报音反复提示,再不返场着陆,必会机毁人亡。15时14分,李国恩带着完好无损的全部飞行试验数据,顺利安全着陆。飞行在生死边缘55分钟后,李国恩保住了这架新型科研飞机和新型发动机。

沉着冷静应对险情,用生命试飞战机。这是空军原试飞大队大队长、特级飞行员李国恩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缩影。

C

曾赴国外交流学习突击3个月 精准翻译空军专业词汇

李国恩印象最深的一段试飞经历就是赴国外交流。当时正逢俄罗斯飞机引入、改造期,国家和部队领导积极联络,促成了他所在试飞部队前往俄罗斯进行交流学习。出国前,李国恩和战友们进行了三个月的突击培训,不仅要学习关于俄罗斯战斗机的理论知识,还要将俄语从0基础提升到能够进行日常学习和生活使用水平。

“我有点语言天赋的。”回忆起这段往事,一向谦逊的李国恩表现得有些自豪。虽然三个月的突击学习并不能让他实现俄语无障碍交流,但在原有英语基础的帮助下,出国后,李国恩不仅能帮助战友采买日常用品,更能帮助随队翻译将空军专业词汇进行精准翻译。“我们的翻译很优秀,但毕竟不是飞行员。所以我就和他一起(翻译),用(专业的)飞行的语言把知识讲给战友。”

在这次交流中,李国恩依然坚持勤学多问。他提出的问题太多,以至于俄罗斯的同行和他开玩笑:“李,你非常好奇呀!”

多问、多学、多思,交流结束后,很快李国恩能把俄罗斯飞机座舱里的所有设备名字都记住。归国后,李国恩的试飞员生涯逐渐步入正轨。从小任务到大项目,从试飞员到首席试飞员。“试飞员任务的安排是由易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李国恩不断积累经验,锤炼心理素质。

D

创立“飞行品质及人机工效联合研究中心” 填补军队相关领域空白

在李国恩看来,当好一名试飞员,除了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技能。在飞机研发过程中,与科研人员一样,试飞员需要全程参与,了解飞机设计思路和技术情况,以便在后续试飞时,更好理解和使用飞机。与此同时,试飞后试飞员需要根据试验数据和自身感受、观察,提出飞机改进方案,并与科研人员讨论,确定下一步修改方案。

试飞员和科研人员是航空装备发展的共同力量,共同组成一支攻坚团队。“对于试飞员提出的问题,科研人员都会非常重视。”李国恩说,即便是试飞员提出的意见有误,科研人员也会把数据找出来,告诉试飞员为什么是错的。

在多年前,试飞员和科研人员合作也会出现不够顺畅的问题。例如,飞机研究、制造科研人员属于军工单位,但试飞员又属于军队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系统隶属的不同,曾增加了两者间的沟通成本,降低了沟通效率。

2009年7月,在李国恩倡议下,两家联合成立了“飞行品质及人机工效联合研究中心”。这一中心能够统一协调项目进展和人员安排,有效提高试飞员与科研设计团队沟通、协作效率,在飞控的联合开发上起到重要作用。

设计和制造一架飞机,要让它达到技术水平最佳状态。作为试飞员,除飞行技能之外,需要对涉及飞机设计制造的各领域专业都有所了解。李国恩告诉南都记者,试飞员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能够从飞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关注战机的实际使用场景等。此外,试飞员拥有跨专业的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协调项目各专业综合发展,为大总师提供综合性的建议,理应努力成为大总师的得力助手。

E

试飞员是快乐且勇敢的职业,“我们已可与西方强国比肩”

当试飞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歼-16首飞试飞员李国恩8月27日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他说,”试飞员是一个快乐的职业,每一次的首飞都是新型装备生命的诞生。试飞是个涨知识的工作,深入参与设计过程,将会获得更多的航空发展理念。”

同时,试飞员也是勇敢者的职业,要敢于当先。“每一次首飞任务的完成,都像品尝了一次味道鲜美的螃蟹一样,心中都充满了喜悦。”李国恩说,航空器的设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哪怕有万分之一风险,作为试飞员必须坦然面对。同时,也要有科学态度、求真务实,还要担当奉献,求真理、负责任。

对于试飞这项工作的危险性,李国恩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试飞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但并非每天必须面对危险。今天我们的装备发展技术手段都在提高,很多的设计是要经过地面模拟仿真得到验证,作为一名试飞员,要充分相信设计团队,理解和掌握他们的设计思想。这样的信心来源于我国航空的制造能力,来源于生产全线的敬业精神。

当试飞员期间,李国恩更多时间是在首飞前和工程师们一起研究问题,做实验验证。光靠冒险精神,是不够的,也是对事业不负责任的。

李国恩表示,70年来,中国的试飞力量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中国试飞员队伍成长已经实现了体系化、系统化、规模化。可以负责任地说,今天中国的试飞员队伍已经可以与西方强国比肩。“我也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空军人的不懈努力下,人民空军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民空军。最后我祝愿所有的战友们,每一次漂亮地起飞,每一次完美地着陆。”李国恩说。

试飞员能够参与到飞机的设计过程,还能通过自己的试飞让自己参与设计的产品更精进,这样的快乐是强烈而丰富的。——歼-16首飞试飞员李国恩

空军试飞部队成立

70周年大事记摘要

1956年7月19日,首飞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着第一架国产歼-5飞机驶向蓝天,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喷气时代。

1998年3月23日,试飞员雷强驾驶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首飞成功。

2001年10月17日,歼-16首飞成功,在首飞试飞员李国恩和孙刚的手中,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刺破苍穹。

2011年1月11日,首飞试飞员李刚成功试飞歼-20。

2013年1月26日,首飞试飞员邓友明、刘宏亮、袁志鹏驾驶运-20试飞成功,宣告我国成功具备自主发展大型运输机的能力。

2013年12月23日,首飞试飞员孙光、王勇试飞直-20成功。

A08-11版

统筹:南都记者 潘珊菊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潘珊菊

见习记者 赵霖萱

发自长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