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蕾不完美的非遗文化公益道路(吴季蕾不完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校媒记者 姜秦淮)“我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吴季蕾不完美的非遗文化公益道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吴季蕾不完美的非遗文化公益道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校媒记者 姜秦淮)“我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
吴季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2016级艺术设计学。在大学期间实现了荣誉“大满贯”的她,运营着自己创立的TheEdge工作室,在海内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与团队成员的文化调研足迹遍布近半个中国。
而这个在外人眼里光环笼罩、步伐坚定的女孩,坦言自己在方向探索上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
“到底怎样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对于这个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曾思考过的问题,初入大学的吴季蕾很快开始用行动寻找自己的答案。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研讨会议......这些场合中总能看见她奔波忙碌的身影。在那段繁忙的日子里,也有认识的人向吴季蕾表示出自己的困惑:“怎么什么场合都有你?”她想了想,诚实地回答道:“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那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吧。”在吴季蕾看来,大学是一个试错成本较低的平台,不断地学习实践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终有一日,她会寻觅到自己热爱与值得坚守的路途。
将热爱付诸于实践
最笨的方法有时是最好的方法。大一暑期,吴季蕾在河北易县参与了为期一周的水砚调研,并有幸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机遇,吴季蕾感受到了民族文化惊人的魅力与亟待保护的严峻形势,这将她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的道路。时至今日,吴季蕾及其工作室的成员已经奔赴过12个省级行政区、31个地点进行文化调研。
就在不久前,去往贵州调研的经历给吴季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逾古稀的吊脚楼传承人,和妻子一起准备了一桌长桌宴,还拿出家酿的米酒来招呼她们。他说:“你们这些大学生能来,我真的很高兴,这代表我们的东西不是没有希望的。”当天传承人还热情地带领大家去参观他的建筑。吴季蕾觉得很震撼:“爷爷没有借助图纸,只凭借一根竹竿就将房子建了起来。这根长长的竹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刻度,它们表明了建筑中的所有结构各部分的尺寸大小以及如何插接。”而这与人们印象里传统建造房屋方式的认知是大不相同的。
这次经历同时引发了吴季蕾的思考:倘若无人继承爷爷的手艺,且这根竹竿也没有留下任何数据记录,那么这项技艺很快就会湮没于历史之中吧。实际上,像这种民族文化传承上的困境并非是个别现象。吴季蕾在调研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共同的问题:传承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传承人无法用普通话只能用方言与人交流;地区对该地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这些都直接促成了非遗文化推广与传承的困境。
在实地考察过后,吴季蕾发现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努力,她的非遗文化保护与实践事业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调研中起步的。曾有传承人向吴季蕾吐露心声,说自己在很小的年纪便跟着家里人学手艺。“手艺是过得去,但是我读不了书也写不了字。如果我想把我的东西传承下去,交给更多的人,就不行了。如果你们能让我口述给你们听让你们做记录,或者用其他方式,只要能把我的手艺传承下去我都很感动。”
传承人的这番话给吴季蕾留下了较深的触动。事实上,他提出的期待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试呢?除却依据口述进行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借由摄影、录制视频等方式,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吴季蕾进一步想到,如果能够通过元素的提炼对非遗文化进行产品的衍生设计,那么就可以自然地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了。
把想法转化为行动
吴季蕾是个执行力很强的姑娘。曾经诞生于她脑中的构想,如今已经从最初的新苗计划发展成为由教育商店、旅游商店与文创商店三位一体的原创品牌,涵盖文创产品、设计服务、课程体验等内容。长久以来,吴季蕾对于企业的定位一直很明确,她想要“以民族文化元素产品设计与课程开发方式,构建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树立起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讲好、讲活‘国家宝藏’故事。”而无论企业日后如何发展,在大方向上它都会永远保持民族文化公益组织这一性质。她笑着阐述自己的看法:“我们这一代人不像父母那辈可能不去工作就保证不了基本生活。我们是幸运的,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发展性的需求。”
在国外举办的民族文化传承主题活动曾给吴季蕾留下不少温情的回忆。还记得一次授课结束后,吴季蕾询问孩子们:“如果有一天能有机会来到中国,有没有继续接触传统文化的意向?”那一刻,不同肤色、不同语种的孩子们同时举起了手。那个瞬间,吴季蕾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了意义。
用坚守替梦想代言
在坚定前行的路途中,吴季蕾不是没有听见过质疑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她自视过高,哪怕她倾尽全力,也无法守住传统文化这个注定要消亡的存在。其实吴季蕾从来没有想过要完成一件特别宏大的事情,她只是想竭尽所学尽可能地多做一点。她一直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某件作品做得相对较好。同理推之,所有事情都是在不完美世界中的解决方案,对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研究亦复如是。
现今,吴季蕾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推免资格。当问起她这一阶段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她谈到还想要加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去国外推广中华民族文化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将心中所想较确切地传达给大家,有点可惜。”
吴季蕾的TheEdge工作室中文名为“边原”,承载着“在边缘开拓原野”的期待。其传递出来的信念似乎也能解释吴季蕾对于非遗文化保护与实践项目的坚守。如果说“得不到妥善保护和积极宣传的非遗文化是否终会消亡?”这个疑问从前是推动吴季蕾行动的初衷,那么现在就成了时刻悬置在心间的警钟。与外人猜测的不同,行程颇多的吴季蕾从来不觉得坚持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哪怕工作繁重,熬夜“肝”报告与连坐好几个小时的飞机奔赴下一个调研地成了“家常便饭”,她依旧能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吴季蕾经常佩戴着一对耳环,那是国家级苗族银饰传承人手作后赠予她的独一款。这对耳环在外观上看起来酷似两只蜻蜓的大眼睛,仿佛也承载着世界上独一份的美丽。传承人将耳环交给她的同时,也将温暖美好的祝愿一同递去了。他希望吴季蕾能够健康平安地度过人生中所有难挨的时分。
对于吴季蕾来说,耳环既是携带着祝福的装饰品,又满载着沉甸甸的期待,提醒她身上肩负着的责任。所以,她会像坚持佩戴这个耳环一样,坚持把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与实践做下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