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有机发酵食品有哪些(古村里的新车间)
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澜沧江支流沘江蜿蜒而过,在山脚下绕出一个“S”形的大湾子,形成了“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而诺邓这一千年白族古村,正藏在山谷中。诺邓曾因盐而兴,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入至这一西南边陲的山乡世界。不少老饕循迹前往,探寻这“千年一腿”的秘密。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以北,沘江蜿蜒而过,形成“太极图”的天然地貌。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诺邓就藏在山谷中。闵杉 摄
盛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马金桥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火腿进行深加工。同时,切片火腿、火腿丁炒饭宝等深加工产品被装进快递箱,等待着快递员上门揽件,发往全国各地。现在,古村里又有了新车间。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红烧肉罐头等也将面世。曾经除了“两条后腿”腌腿,其他部位用不上的历史,一去不返。
车间内,来自村庄周边的工人正在对“三年腿”进行切片加工。三年腿切片可生食,是该厂的明星产品。闵杉 摄
2020年8月,为解决云龙县当时的产业发展困境,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通过沪滇合作平台,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正式在云龙县诺邓镇马金桥村民小组落户诺邓火腿“助农车间”。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相关的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供应链并开发衍生产品。同时,助农车间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户提供就业机会,将曾经贫困地区的“农户”“供应链”“产品”创新性地连接在一起,探索能够长期造血的产业帮扶机制。马金桥公司在拼多多的帮扶下,得以向四面八方的消费者推广自家的火腿。
曾经的“困难户” 加入“大”产业
42岁的黄尧军家住在诺邓古村的山腰处“地标”大青树旁,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云龙县城。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他2012年以前在县城里开摩的拉人,一个月刨除油费、生活费仅能省下一二百块。2013年病情加重,站立也成困难的他回到了家中,家中的老母亲同样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情况也只比这个大儿子好一些,身体的病症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两个弟弟只能远赴广州打工,在工地上干活的两兄弟每月领了工资悉数寄回家给母亲和大哥看病。
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诺邓旅游,黄尧军萌生了腌制火腿的想法。可由于工序复杂,销路难以保证,生活虽有了一点点起色,却没有明显改善。
黄尧军家住在诺邓古村的山腰处“地标”大青树旁,两间火腿发酵房内,母子4人精心照料着200余只火腿。闵杉 摄
转折发生在了2016年。此前,诺邓火腿只是土特产,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产品单一,带动相关农户脱贫和企业发展空间有限,更关键的是,火腿总是一大只,包装规格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2016年,随着沪滇合作的加深,诺邓火腿入驻了上海的云品中心。有一次,云品中心举办特色品鉴会,策划了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盲品”活动,在不知产地的条件下,不少消费者发现,诺邓火腿的品质和口感可与国际顶级的产品媲美,且以4票的优势胜出。
诺邓盛产无碘钾盐。近两千年历史的盐井是大自然的馈赠,盐与腿的完美结合,产生绝佳的风味,让诺邓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名扬四海。图为诺邓火腿“非遗”传承人李天嗣亲自熬盐,为腌制火腿做准备。穆功 摄
曾经小有名气的诺邓火腿,由于市场的拓宽,引进了商超渠道,因此吸引产业投资,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为此,县里探索出“产业扶贫 消费扶贫”模式,即:由双方党委、政府牵线搭台;由上海帮扶开拓市场,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工会采购、爱心采购等方式打开销路;由云龙绿色食品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打通供应链,组织企业统一销售;由本地企业负责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建设种养殖基地;由贫困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规范种养殖。在这样的模式下,贫困户被真正带入了产业链中,逐渐有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黄尧军家也成了马金桥公司的家庭车间。每年冬天,腌制好了的火腿会从工厂送到家里,他们只需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即可。在黄尧军家的老宅里,两间发酵房内分别挂着“一年、两年腿”“三年腿”,一家人精心呵护照料。等到火腿腌制期到,工厂又会再次进行保底回购,货源、工序、销路都不愁了,黄尧军将在广州打工的弟弟喊回家,一起“照料”火腿。
古村里建新车间 诺邓火腿变“金腿”
“‘产业扶贫 消费扶贫’模式很好,但我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限制是只有在冬季才能生产火腿,浪费的部位较多,需要精加工深加工,才能更好地发展火腿产业。”诺邓火腿声名鹊起后的产能瓶颈,是马金桥公司董事长徐琨斌的“心病”。
2013年,曾开过火车、做过广告公司的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成立马金桥公司。从最初的年产量3至4吨,到扩大到近100吨产量,徐琨斌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2019年,马金桥公司达到加工销售诺邓火腿1.86万支,产值1600万元。但即便如此,和其他火腿相比,诺邓火腿的产量还是小得多。
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目前公司所拥有的“诺邓金腿”“一腿”两个品牌的诺邓火腿远销北上广,并通过拼多多电商平台登上千万消费者的餐桌。徐琨斌每天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晾晒火腿的管理上。穆功 摄
2020年8月,拼多多捐赠240万元资金,在徐琨斌的厂区内设立助农车间,帮扶企业投建了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升级,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转型发展。拼多多邀请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为火腿在改进包装、研发新品、为不同渠道提供定制化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于是,马金桥公司的火腿有了更“洋气”的规格包装,并有了咸肉、香肠等衍生产品。目前,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红烧排骨等罐头制品也即将面世。
生产线建成后,黄尧军的两个弟弟都在厂里帮忙,学习火腿的腌制和分割技术,下班回家管理火腿。“我们全家只有一个目标:把火腿做好,只有做好火腿才能改变生活。”黄尧军指着发酵房里两百多只火腿说,厂里的工资加上卖火腿的收入,黄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诺邓古村里的新车间投用。目前,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红烧排骨等罐头制品也即将面世。闵杉 摄
两年过去了,现在,助农车间每年可达到量产值6000万元,带动周边人口务工约4000人次。上半年农忙,下半年腌腿,老乡放开胆子养猪了,闲置的老房子挂起了火腿,村里一年到头都热热闹闹。“你别说是家里闲置的烤烟房了,我们现在都新建房子腌火腿挂火腿。”55岁的村民杨会兰也在厂里帮忙,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脸上乐开了花,她怎么也想不到以前就自家吃一吃的火腿现在变成了“金腿”。
产业下沉到乡村 让更多农民获益
“发展产业,是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曾在了解拼多多的“诺邓实践”时说:“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地扶贫车间,支持企业购买相关的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供应链并开发衍生产品。同时,扶贫车间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将贫困地区的农户、供应链、产品加工制造创新性地连接在一起,探索能够长期造血的产业扶贫机制。”
近年来,拼多多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及数字农业发展。今年3月8日,全球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正式发布了“2022年十大创新物流供应链公司”榜单。凭借“对中国农业价值链及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拼多多首次入选该榜单,并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
而长期的农业重投入,更是让拼多多平台上诞生多位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商家,这些“新农人”构成了庞大的农产品电商金字塔的腰部中坚力量,且全面带动了产业下沉到乡村地区。
工厂研发的午餐肉即将面世。在拼多多平台的“一腿火腿旗舰店”里,多款明星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闵杉 摄
例如诺邓助农车间,生产线的建成有效地帮助了原来的贫困户脱贫增收,也起到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半篇文章”的作用。在创造新需求、“拼”出新产业的基础上,拼多多通过在诺邓这样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原产地设立助农车间的方式,建立起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链条,推动诺邓火腿产业升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经验。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诺邓项目致力于将利益留在农村,让特色产业在农村发展壮大,“在家门口建立‘助农车间’,在推动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溢价能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发起“寻鲜中国-多多好农货”项目,以节令为轴,在全国优选最新鲜的当季蔬果食材和品质农货,通过尝鲜直播、专区推介、地标宣传等方式,通过“农地云拼”实现“产消直连”,精准满足8.82亿消费者的消费分层需求,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与效益。
作为“腿上有泥”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坚持农产品“零佣金”模式,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同时,为助力各大农产区加快打造农业品牌,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升级,拼多多通过与产地对接,从源头针对不同农产品品类制定、完善“好农货”标准,并通过流量资源倾斜、百亿补贴等举措,助力优质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新的消费群体。未来,拼多多将探索更多中国农产品源头的新标准,助力高品质、名品牌农产品形成,让消费者省心消费更多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云南网记者 彭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