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1)

文|国文传媒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八年前出版的毕淑敏长篇小说《花冠病毒》再度被热议,一句“20NN年,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一语成谶。被网友惊呼“神预言”的一本警世奇书!

书中从病毒的肆虐蔓延到市井的人间百态,从英雄的舍命相争到个体的命运起伏,这些细节描写,与现实发生的状况多有相似,由此产生了极具张力的纠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

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

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照现实。

而《花冠病毒》的灵感也恰恰来源于毕淑敏2003年的经历。在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中,有医学和写作双重背景的她受中国作协派遣,成为一线采访团一员,开赴非典第一线;她忍痛离开患癌症的母亲,昼夜走访抗击非典的一线医生护士,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以及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2)

无数次,她在梦中看到病毒,真切而触目惊心,仿佛能摸到它们“卷曲的边缘和邪恶的颗粒”。酝酿沉淀了8年,1年伏案疾书,在2012年完成了《花冠病毒》这部长篇小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新老读者捧起这本书,被其中对病毒形态及其杀伤力的描写所震撼。而书中有关封城、市民抢购等等的描写,和现实似有惊人的“对应”之处。

“有人觉得我是预言家,不断的有朋友问我为何在8年前就有此预见?事实上,我希望它永远只是预见,而非重现。小说中有我对现实的观察,但更多出自想象,勿需对号入座。”,毕淑敏老师说。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3)

这部虚构小说里,病毒源头是冰川水,这些灵感也都脱胎于毕淑敏的亲身经历。1969年,毕淑敏还不到17岁。从北京出发,先乘火车再坐大卡车,连续12天的长途跋涉,成为当时进驻西藏阿里高原的第一批5位女兵之一。

随着大卡车的颠簸,原本平坦的世界仿佛变得竖立起来,从3000米、4000米,再到5000米、6000米,让毕淑敏恍惚觉得这已经不再是地球了,它荒凉的程度就像火星或月球的背面。自此毕淑敏在阿里高原当了11年兵,当过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这些地理课本上险峻、寒冷、蛮荒的名字,在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眼前次第铺开。广袤的旷野和雪山,巨大的时空感,对毕淑敏影响很大。置身这样的环境,人并不会去关注那些斤斤计较、细枝末节的东西。

毕淑敏说在那里“你有一千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 或许昨天,医护人员们还在帮这人检查身体状况,甚至跟他说话,但转眼人就没了。

当地有天葬习俗,然而又缺乏天葬师,卫生所的老医生会尽量满足逝者家人的要求,把遗体抬到高山之巅,解剖后让苍鹰秃鹫分食。在空旷的山巅,老军医拿着手术刀,教女军医们认识人体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神经走向……这一幕庄严肃穆,也深深烙印在毕淑敏和同伴们脑海里,让她们明白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在那里她曾经唯一一次想过自杀。

19岁的时候,寒冬腊月,高原气温-40℃。部队凌晨3点起床拉练,穿越无人区,翻过6000米高山。女兵们身背干粮、弹药武器、红十字包,重达70斤,每天徒步60公里。而且不能停,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赶到,否则会被冻死在雪地里。走到下午,毕淑敏觉得十字背包带都嵌进了锁骨,感觉肺里已经吸不到一点氧气,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喉头又咸又苦,像要吐出血来。她想,这样的苦难何时才能结束啊?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活了。

终于找到一个“好机会”,往上看峭壁高耸,往下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只要一松手,什么都结束了。但最后一刹那,她发觉后面的战友离自己太近,如果自己坠下悬崖,一定会把他也带下去。她不能害战友,只能拼命咬牙往前走,但地势逐渐平坦起来,再想找这么一个“最佳自杀地”就不容易了。走着走着夜色浓重起来,目的地也到了。

毕淑敏在《开讲啦》讲到过这段往事,时隔四十多年依然感慨:“当我们以为自己顶不住的时候,那并不是最后的时刻,而是我们的精神崩溃了。只要坚持精神的重整,就算暂时感觉万劫不复也可以找到出口。”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4)

与死亡近距离交锋过,会让一个人变得不一样。那些顾虑、忧惧,别人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樊笼,统统不再重要。

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的伤痛。毕淑敏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作者,《花冠病毒》的创作又不只单单是一个关于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当代社会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5)

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借由小说这种震撼心灵的诉说,从而引起人们的警醒,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正如有人说,面对灾难“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是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噩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

毕淑敏说,“灾难之下考验了每个人的内心,病毒并不可怕,终会有战胜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们的内心在灾难面前也感染了这种花冠病毒,当我们面对灾难,在身体和心灵遭遇突变,像本书中出现的那种极端困厄的状况,最终能依靠的必是我们的心灵能量。”

遇到突发疫情,我们需要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怨天尤人、对医护人员百般苛责。“在没有特效药的当前,一定要保持坚定信心和良好情绪,多进行正面积极的思维,让自己的心理能量温暖饱满,它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

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度过危厄!

毕淑敏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毕淑敏生死之外)(6)

点击《花冠病毒 2020毕淑敏长篇小说》(毕淑敏)【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一键购买《花冠病毒》,和毕淑敏老师一起追求最美好的价值,不给自己留遗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