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

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1)

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2)

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3)

吴川县治变迁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间(424-443),置平定县,县治在平定(今黄坡镇平定村)。

隋开皇九年(539),废平定县、置吴川县。历代《州府县志》都注载县治在吴阳(今吴阳镇城里村),但置治时间有待考?

民国15年(1926),县治迁黄坡(今黄坡镇)。

民国17年(1928),县治从黄坡迁吴阳。

民国27年(1938),县治又从吴阳迁黄坡。民国30年(1941),县治从黄坡迁塘圾(今塘圾镇)。民国35年(1946)春,县治从塘圾迁往黄坡。

1952年,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复名吴川县,县治在梅菜镇。

1958年,吴川县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县治在化州镇。1961年,从化州县析出吴川县,吴川县治在梅菜镇。

古代县城建设

吴川古代县城在吴阳镇政府东北面(今称为城里)。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千户徐本主持筑土城。永乐元年(1403),千户李忠改用砖石修建。成化十四年(1478)分巡金事陶鲁用巨砖塔完四门:东镇海门,西延华门,南永和门,北朝天门。元代所建的学宫门前,修了一个文明门,东、西、南、北四门上边均有门楼,四个角有敌楼四座。县城周长580丈,城墙高1.8丈,城厚1.2丈。全城0.24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四门均为半月拱型,深12米,宽3.45米,高4米。城门基层为45×25×10(厘米)长方条石,基石之上,为43×20×12(厘米)巨型城砖,再上面便是32×16×10(厘米)中型红砖。县城内衔署建造比较讲究。横直路巷都用红砖铺设。除衙署外,城内较大的建筑物便是学宫。学宫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由主簿唐必达、教谢吴仲元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重建。原学宫五座建筑物,沿中轴线依次为:韩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现存大成殿。该殿建筑较为雄伟: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歌山顶,盖绿色疏璃瓦殿内两排石圆柱,柱径40厘米,共8条。殿内梁柱属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外檐四面卷云纹斗拱。正门两旁壁上塑有左青龙、右白虎的彩色浮图。南门外就是吴川街,即现在的吴阳街。原吴阳街面积不大,有横直街道,铺户百多间,过去较为热闹繁荣。清代以前有西门街、北门街、南门街都相当兴盛。

二、民国时期县城建设

1926年,吴川县治从吴阳迁往黄坡圩,1927年从黄坡又迁回吴阳。

1938年,又从吴阳迁到黄坡平泽村。

1941年,因日军占领广州湾,严重威胁吴川,县治又从黄坡平泽迁塘缀圩。

1946年春,县治从塘缀圩迁回黄坡圩。由于迁来迁去,变动过大,建设较差。

梅菉,原是一个县级市建制,设市管理局,它的行政区面积不大,只限于梅菉圩内。1948年1月,建立梅茂县,县治在梅菉镇。

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吴川县县治变迁及建城記)(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