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

当时农耕帝国的主要外部威胁还是来自北方、东北方的游牧渔猎文明,而不是来自海上。从这点说,大帝国想长时间抵御其他民族入侵,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因为帝国首都天然就是军力最强的区域,最有利于解决北方边患。虽然有粮食供给问题,但漕运基本可以解决。相对的,如果定都北方其他边防重镇,宣府、大同之类,那真会出现粮食枯竭。只有北京既是边防重镇,又是漕运码头。如果定都南京,北方一线很难长期防守北方游牧民族。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1)

比如唐代,中央军开始很强,四面出击。但慢慢一定会腐化和没落,这时只能靠坐大藩镇来防守北方,结果内轻外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皇子不可靠。西晋大封诸王,希望兄弟拱卫京师。结果自己先打得鸡飞狗跳,然后五胡乱华。朱元璋当初也是这么设计的,结果刚熬到第二代就崩了。靠层层监视,频繁轮转也不管用,宋就是一例,军阀造反倒解决了,外战实力却不一样了。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2)

朱棣迁都虽然有私心,但战略眼光还是独到的,聚焦最关键的问题,容忍可以解决的缺点。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成为了朝廷财政最为依赖的支柱(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华北、中原和关中地区等地区的相对萧条)。两个条件就导致了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大分离:北方特别是边境地区担负了重大的军事防卫职责,但自然条件差得多,经济落后,因此根本无法供养足够的驻军,必须仰赖南方的财政。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3)

而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力水平更高,军事压力小,其定位自然而然就成了北方军需的供应者。如此严重的分离在中国历史上各统一王朝中又是前所未有的:秦汉唐的军事压力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朝廷所掌握和依赖的军队大体上可以实现由所在地区自给;而宋朝虽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将告完成,但北方边境也大大南移了,导致军事压力和经济重心仍然接近。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4)

而明朝的交通、物流和商业相比前代并无大的发展,加之不成熟的财政制度,这就决定了,明朝统治者必然做不到两头兼顾,不得不作出取舍。常有人说,明是道坎,迈过去是汉唐,迈不过去就是宋,这句话我至少部分同意。在我看来,明自建国至亡国,相关战略决策都是在向汉唐看齐的同时避免自身沦到宋朝的地步。正是在这种考虑下,明初一直竭力扩张,而且是向四面八方扩张,北伐蒙古,南征安南,西北方向上不忘通过外和军事手段试图表现帝国的统治力。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5)

东北方向使朝鲜臣服为忠实的附属国,西南方向上巩固对云贵的统治,还尝试过同西藏发展比正常交流更进一步的关系,同时派出庞大舰队出海展示耀武扬威,扩张受阻后也仍然坚守自己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挑战,所以在日本入侵朝鲜时不惜派遣大量军队相救,在东南亚发生动乱时也力图干涉;即使是后期衰弱了,也要死守住北京城。

明朝在几个地方建都(明朝定都北京是最佳选择)(6)

自土木之变以来,历代皇帝和朝臣无不视南迁为奇耻大辱,无不以靖康为戒。这种血性,这份骄傲,虽然多次鼓舞着君臣将士以北京为最后底线进行抗争,哪怕是被打得只能龟缩城内,也不肯弃城而逃,从而迎来了胜利保住了北方国土保住了尊严;但最后却使得崇祯朝廷放弃了南渡的选项,失去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南京到底也没能发挥出首都备份的作用,违背了当初在这里保留六部的初衷,令人唏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