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七月降雨预测(长江中下游入梅却不含江苏)
现代快报讯“我国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已于5月29日同时入梅,分别较常年偏早11天和16天……”最近,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一则入梅信息,让网友凌乱了起来。“长江中下游提前入梅了,江苏却没有入梅。难道江苏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水乡’苏州居然不算是江南?”
恍惚间,长江中下游似乎不再是你印象中的长江中下游,江南也不是你熟悉的水乡“江南”。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疑惑的产生,跟气象学对于地理区域的划分有关。同一个名词,在气象领域却是不一样的概念。另外,气象预报中有不少地理术语,听来也是一头雾水。
长江中下游入梅,却不包括江苏?
长江中下游入梅了,为啥江苏还没动静?是监测出现错误了吗?
原来,按照气候类型,江淮流域梅雨监测区域可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入梅时间也以江南区最早,江淮区最晚。
△江淮流域梅雨监测区域可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 来源: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
“严格来说,江苏处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梅雨区的交界处,淮河以南地区分属两个梅雨区。”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沿江以南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梅雨区,江淮之间则属于江淮梅雨区,像是南京则跨越两个梅雨区。虽然在传统语境里苏州、无锡等地被叫作‘江南水乡’,但其实他们属于“长江中下游梅雨区。”
那么为啥国家气候中心官宣长江中下游入梅了?江苏却迟迟没消息?这与国家和各个地方的梅雨监测标准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判断的标准可能是大的天气形势,而各个地方的监测更为精细,包括副热带高压位置、大气环流和降水等指标。”张静说。
据悉,中国内地梅雨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即西至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端以南岭以北的北纬28°为界,北抵淮河沿线北纬34°一带,其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8°-34°、北纬110°-123°。涉及的行政区域包含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
目前来看,由于近期天气多晴好,江苏邻近的安徽、浙江都没有官宣入梅。
没有点地理知识看不懂天气预报?
我国中东部地区具体指哪儿?江苏有哪些地区位于江南地区?……天气预报中,听到这样的区域预报后,是不是一头雾水?南京市民小李说,“我只关心南京天气怎样,大范围的天气预报,反而让人有些迷惑。”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以往在天气预报等服务产品中看到的气象服务地理用语,主要源自地理区划的国家标准用语。但对于气象服务来说,却有些艰涩难懂。有人开玩笑说,“不懂点地理知识,都看不懂天气预报!”
为了让老百姓能把天气预报看得懂、用得上,2021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地理区划规范》和《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以下分别简称《规范》和《规定》)。《规范》将中国陆地气象地理区划分为地区区划、特定区域区划和流域区划三类,并规范了各级区划的名称和所辖范围。
根据《规范》,那些让人晕头转向的地理区划专业标准用语将不再频繁出现,而是多用简洁易懂的“省级行政区 方位”来表述。
地区区划主要为三类:
一级地区区划将中国陆地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0个地区。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属于华东地区。
二级地区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三级地区区划是按照东西、南北方位,结合当地通识的区域划分和天气气候特征,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若干方位区。例如,江苏的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部。按照三级地区区划,南京属于江苏南部、西部。
为了让天气预报更加“接地气”,《规定》还明确,天气预报的标题,一般应使用地区区划中二级和三级区划名称,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等。
具体实践来看,江苏省气象台发布的2022年6月10日最高温天气预报中,便精确地使用了三级区划:10日江苏西北部地区28到29℃,东部地区和苏南南部地区25℃,其他地区27℃左右。
@江苏人,“苏南地区”“江淮之间”“淮北地区”这么分!
对于江苏的小伙伴来说,在省气象台的预报中,经常能看到“淮北地区”“江南地区”“江淮之间”的提法。这让不少小伙伴产生了疑问,到底哪里是“淮北地区”,哪里又是“江淮之间”呢?你是不是也曾被天气预报里模糊的地理术语搞晕头?
在我国,南北方的划分是有明确规定的,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以南则为南方。江苏的南京属于南方地区,而江苏省的宿迁、连云港、徐州则属于北方地区。而按照《规范》,特定区域区划总计11个地区,分别为北方、南方、中东部、东部、长江中下游、青藏高原、华西、黄淮、江淮、江南和江汉地区。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宜昌以东的湖南中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北部、上海以及苏皖淮河以南地区。江淮地区是指,长江至淮河之间所含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部分地区。而江南地区则是指,长江至南岭间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等地。
△江苏陆地南北和东西向区划图 来源:江苏省气象局
江苏省气象局也根据《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江苏气候特点、历史渊源及用语习惯,结合业务实际工作,制定了《江苏省气象地理区划规范》。
以淮河和长江作为主要地理线的南北向,江苏划分出了淮北地区、江淮之间、苏南地区。哪些城市属于淮北地区、哪些又属于江淮之间、苏南地区?一张表格一目了然。
例如,淮安的淮阴区、清江浦区属于淮北地区,而淮安的淮安区、洪泽区、盱眙县、金湖县则属于江淮之间。南京的六合区和浦口区属于江淮之间,而南京的其他地区则属于苏南地区。
四季分明有标准,你最认可哪一种?
“立夏”代表“入夏”吗?每年夏天来临前,都会有这样的“乌龙”。在传统民俗、节气等划分上,有“立夏”“夏至”的说法。虽然与“夏”有关,但从气象学上,入夏有一套专业的标准。春天、秋天、冬天也是如此。
5月27日起,江苏正式全部迈入夏季。然而不少小伙伴们觉得,独属于夏日的炎热体感,似乎早就出现了。5月5日,立夏节气到来,江苏最高温已经不断向30℃冲击,初夏感十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江苏省气候中心说:刚过去的春天江苏“温高少雨”,全省平均气温16.3℃,较常年同期偏高1.3℃,达历史同期第二高。
然而,从气象学上来说,春天陡然升高的气温仅能算是一个个“假夏天”。气象学上对于四季的划分,有着严格的标准。比如入夏的标准是,连续5天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5月27日江苏才算完成入夏进程。
其实,四季的划分,在传统概念上,有多个标准,分为天文学、气象学、传统民俗,等等。
比如,气象学讲:连续5天日滑动平均温度超过22℃算作入夏,直到5天日滑动平均温度低于22℃算作秋季。但在民间意义上,“四季分明”条件更宽泛,民俗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6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和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从感觉上来说,很多人直接将春夏秋冬总结为: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并各自持续约3个月。
在天文学上,以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等来记录四季的变化。比如,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是冬季。具体来说,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春夏秋冬,代表着四季更迭,但对于更替标准,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现代气象标准则更偏向用数据说话,并用于气候研究。其实,不必过于纠结,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四季。不论季节如何更替,都要记得好好生活。
现代快报 记者 徐红艳 杜雪迎 邓雯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