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一定很不好吗(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内向的人)
这个世界,总是对性格内向的人充满误解和偏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内向似乎成了贬义词。
提起内向,人们会下意识地想起“孤僻、敏感、害羞”等词。
于是,很多原本内向的人绞尽脑汁,想变得外向一点,结果却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其实,性格内向不是弱点,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在我们公司,有位女主管特别出名。
她工作能力强,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更难得的是,凡是和她接触过的同事,都对她评价很高。
在我的想象中,她应该是一个精明干练、雷厉风行的女强人。
可真正共事后,我才发现她跟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这位女主管一点也不强势,反而特别内敛。
每次大家一起开会,她都会安静地听别人说,从不侃侃而谈。
有时,大家为了一个话题争得喋喋不休,她总能保持清醒和冷静。
她的发言不多,但每次发言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位女主管让我明白,好的沟通是一场双向奔赴,不仅需要主动表达者,还需要被动倾听者。
世界太聒噪了,每个人都在急不可耐地表达,生怕说少了就会慢人一步。
殊不知,懂得倾听也是一种涵养。
倾听是一种无声的诉说,悄悄释放着耐心和善意。
很多内向的人不抢话、不多话、不说废话,这不代表他们的社交能力差。
内向的人,倾向于有意义的谈话,而不是无谓的闲聊。
他们喜欢深思熟虑后开口,绝不信口开河。
在人际交往中,会说不如会听,能言不如慎言。
这种克制,比千言万语更打动人。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如果你恰好是内向的人,不必因为不善言辞而苦恼。
做一个温暖的倾听者,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好感和尊重。
在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棋手阿泽是一个很内向的人。
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只会一个人对着棋盘苦思冥想,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围棋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较量,很多人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可阿泽为了研究棋谱,不惜放弃玩乐,思考过度到需要安眠药帮助入眠。
内向让他显得有些木讷,却也让他拥有了超乎同龄人的思考力。
有科学研究证明,内向者头脑中的血液流动路线,犹如蜿蜒的路径。
他们的血液聚集在前额叶和布洛卡区,这些区域负责计划、思考和语言处理。
也就是说,内向的人天生善于思考。
他们能观察到别人忽略的细节,想到别人遗漏的观点,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内向者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兰尼也提到,内向的人倾向于长时间琢磨一个问题。
兰尼本身是一个内向的人,她曾为自己的不善表达、害怕外出感到苦恼,一度觉得是自己有问题。
她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想要变得外向,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这些挫折倒逼她研究内向者的特质,使她成为第一个为内向者代言的人。
她的研究和著书行为,本身就是善于思考的表现。
其实,性格内向不是坏事,内向的人不用改变自己去迎合社会,而要扬长补短顺应天性。
一个善于思考的内向者,不人云亦云,也不轻言放弃。
他们不仅不会举步维艰,反而拥有无限可能。
就像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
真正的成长,不是在喧嚣的关系中刷存在感,而是在独处中反思人生。
在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超过107万的问题:“在这个外向者更吃香的社会里,内向者拿什么做优势?”
有位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是个特别沉默内向的人。
聚会时超过3个人,她就会浑身不自在。
街上碰到熟人,她情愿假装没看见,也不想跟对方打招呼。
工作时,她常常因为死磕问题,而忽略了察言观色。
初入职场时,这种性格让她不断碰壁。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她轮岗做研发后,那些在同事看来艰难、枯燥、需要长期求索的内容,她做得如鱼得水。
研发需要沉下心,也需要坐冷板凳。没有忍耐寂寞的能力,是很难成功的。
不过,因为不依赖外在反馈,也不需要感官刺激,所以内向的她反而能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
因为专注,她做出了不少成绩。
这时候,再也没有人嘲笑她“内向”,人们纷纷夸她“内秀”。
所谓的缺点,换一个赛道,可能就是优势。
内向的人更专注、更笃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扰。
他们往往拥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旦认定了,就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也不心猿意马。
这种坚持在时间的复利下,会变成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让内向的人不断刷新自己的高光时刻。
据说,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所以,千万别低估内向者的魅力,内向也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当外向者与别人交往时,会像白炽灯一样,越来越亮;
而内向者处于人群中时,像被戳破的气球,蔫头耷脑。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在人群里的比例是1:3,每4个人里就有1个人是内向的。
如果你明明不是外向的人,却偏偏要装成外向的模样,这种割裂的活法,会带来无数内耗,让你感觉很累。
就像《内向不好吗》一书所写:“把外向当成是全社会认同的价值,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假装外向,是一种社会暴力。”
我们的性格,就像橡皮筋,有人天生是5厘米,有人天生是10厘米。
橡皮筋是可以拉伸的,内向的人可以通过练习变成“社牛”,但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你就是你,不可能成为别人。
勇敢向内看吧,你会看到自己的光。
作者 | 林希言,希言说成长
图片 | 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