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沈聊戏(忆传统戏恢复演出)
粉碎“四人帮”后,样板戏退出了舞台,但是京剧传统戏的恢复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是随着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而实现的。
其实,传统戏的解禁早在1974年就在内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了。
当时叫做拍资料片,据说,有一次主席想听高派《逍遥津》,于是就调中国京剧院李和曾演了这出戏。此后一些传统戏陆续录制成资料。如俞大陆的《长坂坡》,高盛麟、袁世海的《古城会》,赵燕侠、宋丹菊的《辛安驿》,李宗义、李慧芳的《盗魂铃》,张云溪、张春华的《三岔口》,李和曾、张春孝、耿巧云的《辕门斩子》,赵燕侠的《红娘》,刘琪、张春华的《小放牛》,马长礼的《文昭关》,杜近芳的《断桥》,王鸣仲的《闹天宫》等。
录制资料片的事虽然保密,但很快就在民间传出,大家都很兴奋,虽然当时还看不到那些资料片,但是都感到早晚有一天传统戏会回到舞台上的。
文革刚结束,人们还心有余悸,因此传统老戏还不能很快上演,于是各剧团都积极排演新题材剧目。最初是排演杨开慧为题材的现代戏,如中国京剧院李维康主演的《蝶恋花》。1977年国庆节,中国京剧院推出了新编戏《红灯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各地纷纷学演。这里面有一个重要背景,1964年一次中南海联欢会上,主席向中国京剧院演员谈起,在义和团运动中有一支年轻的妇女队伍,她们在月光下举红灯习武,立志赶走洋人,是个很好的戏剧题材。不过当时政治形势已不可能排此戏,只能搁置起来。“四人帮”倒台后,剧院寻找新题材,而《红灯照》是主席亲自推荐的,于是全院立即动手,由著名剧作家吕瑞明、阎肃联袂执笔,创作出《红灯照》剧本,由著名导演李紫贵执导,杨秋玲、刘长瑜、张春华、李嘉林、俞大陆等联袂担纲主演。
(杨秋玲《红灯照》剧照)
后来,剧院邀请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观看这出《红灯照》。演出结束后,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接见了剧组主创人员,对这出新戏的创作演出给予了积极鼓励和肯定。据在现场的袁世海回忆说,在交谈中,当年主演《杨门女将》的杨秋玲直爽地问:“《杨门女将》这样的传统剧能不能演?”这可是一直压在戏曲界人士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而现在这个问题终于直接提给了中央领导。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当场明确地说:这个戏很好,当然可以演。
“可以演!”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非同小可,它彻底粉碎了“四人帮”倒台一年多来仍禁锢在戏曲界头上的一条枷锁!
戏曲界打破这条精神枷锁的确不是容易之事,各剧团最初都尽量寻找政治上保险的题材去编演新戏。如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和北京市京剧团,先后排演了历史题材的《逼上梁山》。北京京剧团的主演是耿其昌、周和桐,北京市京剧团的主演是李崇善、罗荣贵等。这是延安时期创作的历史剧,主席曾写信加以肯定。这出戏与老戏《野猪林》内容接近,但增加了群众英雄形象,更加突出了农民革命反抗朝廷的色彩。这是时隔十多年,京剧舞台再次出现了古代人物,观众们激动的难以自持。
(李崇善《逼上梁山》)
接着,北京市京剧团又排演了《三打祝家庄》,李元春、李韵秋等主演。这个故事也得到过主席的赞许肯定。不过,因评水浒批示的缘故,宋江这个人物还不能出现,宋江的戏就移到晁盖一人身上。老本中,宋江是老生,晁盖是花脸,行当不同不好搭配,于是由李宗义和罗长德轮流扮演,这也是一种特殊安排。
1978年,北京市京剧团还创作演出了《闯王旗》,这是选自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讲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失利退至商洛山中养兵蓄锐,战胜重重困难与失散妻女、部将会合的一段故事。这是当时是唯一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小说,由吴祖光编剧,邀请中国京剧院的李和曾、袁世海与赵燕侠合作领衔主演。
(李和曾、赵燕侠之《闯王旗》)
到了1979年底,样板团撤销,北京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院,部分北京京剧团人员划归中京院一团。此时,北京京剧院分四个团,即张君秋(后调入中国戏曲学院)、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的一团,李万春、吴素秋的二团,梅葆玖、李宗义、李慧芳、李元春的三团,王玉珍、赵葆秀等年轻演员的四团。中国京剧团恢复中国京剧院建制,划分为冯志孝、杜近芳、袁世海的一团,李和曾、李世济、张云溪、张春华的二团,刘秀荣、张春孝、李光的三团和杨秋玲、孙岳的四团。此后,这两个剧院恢复传统戏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到了1980年12月,剧坛又爆出大新闻,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团和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联合演出的《四郎探母》,在天桥剧场连演七天,主演有王蓉蓉、陈淑芳、李宏图、陈俊、李文林等,在北京引起轰动,戏迷说《四郎探母》又回来了。这出戏一演就很快扩散开来,各地剧团纷纷排演,连政治把关严格的中国京剧院也打破禁忌,杜近芳和孙岳,李维康和耿其昌先后演出了《四郎探母》,这时可以说到了无团不演《四郎探母》的地步。解放后始终有争议或遭禁演的这出艺术质量极高的老戏得以彻底解禁,标志着传统戏的全面恢复。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京剧传统戏最红火的时期,那时基本上是文革劫后余生的老一代演员和戏校培养的第一批优秀演员活跃在舞台上,技艺精湛,好戏连台,无论哪个剧团都不愁上座率,可算是京剧的一个黄金期。
到了九十年代初,那一大批老演员都到了退休年龄,演员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京剧呈现不景气。北京京剧院六个团一下子缩编成三个团,即一团、青年团和梅兰芳京剧团。演出剧目锐减,演出质量下降,京剧进入了寻求振兴之路的漫长历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