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龙山景区介绍(太原天龙山赏不完的佳境)

太原天龙山景区介绍(太原天龙山赏不完的佳境)(1)

《天龙山色》 任耀宏 作

初秋午后,天晴得耀眼,我们的采风大巴愉快穿行在西山旅游公路上,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蓝天、白云从窗外掠过。处暑前的太原,秋高气爽,一步一景都惹人欢喜。

进入天龙山了!车上的文艺家们精神振奋,纷纷把镜头对准窗外,“看,网红桥——”群山环抱间,一座三层环形高架桥巍然屹立在蜿蜒盘旋的天龙山旅游公路上,现代化的建筑在青山花海映衬下,格外壮观,与大自然巧妙融为一体。

“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于山顶下车,环山青黛,凉风入怀,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先生和讲解员引领下,采风团一行人开始探宝石窟。

太原天龙山景区介绍(太原天龙山赏不完的佳境)(2)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山腰间,共25个佛教石窟,东峰12窟,西峰13窟。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以精炼细腻、富有感情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

沿木台阶而下,首先见到白龙洞,它创建于北齐(550~577),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三间正殿,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古朴的抹八角石柱,为北齐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堪称木雕珍品。站立殿外,凉湿之气萦绕,抬眼一看,原来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甘泉自池中涌出,据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视为神泉,“龙潭灵泽”即为“天龙八景”之一。

天龙山有多处摩崖石刻,白龙洞西石壁上,即有“览胜留题”四字,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题,明万历八年(1580)夏日所镌。另一处为冯玉祥1920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为隶书,大如拳。

继续下行,来到天龙山最宏伟壮观的第九窟前。第九窟开凿于唐代,为摩崖大龛,建有漫山阁,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仰视龛内佛像,上层雕椅端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体态丰满,妙相庄严,衣纹流畅。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造像高雅柔和,韵律传神,观之令人敬畏。十一面观音像身姿成“S”形态,雍容华贵,尽显盛唐气象。

无法想象,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这些巨大的佛像古人如何一锤一刀刻成,呕心沥血,历经风霜,且保存至今……

拾级而下,半道回望漫山阁,那样高远,如入蓝天白云间。前人有诗形容此景:“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据说,雨过天晴、万谷空幽时,白云缭绕于阁前,虚无缥缈,摄人心魄。

天龙山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200多种植物郁郁葱葱,奇松怪柏千姿百态。在石窟小路东侧,我们路遇七松坪,其中一棵参天大松,高9.5米,傲然挺立,枝叶茂盛,是天龙山最高大粗壮的一棵松树。圣寿寺山门前,巨大的龙蟠松让人惊叹:它仿佛一把巨伞,又像天然凉棚,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盘龙,绿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前人有诗咏叹:“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天工蜿蜒多奇异,云雨空山疑化龙。”此为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

从山顶天龙寺到柳跖沟底及各个景点之间,有步道、台阶相连。下到柳跖沟,崖上一瀑布高悬,银瀑飞流直下,给游人带来又一阵惊喜。行走在翠绿的沟底,溪水穿流于嶙峋怪石间,一路叮咚作响,别是一番情趣。

天龙山海拔1700米,景区约170万平方米。北齐皇建元年(560)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行宫,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至7摄氏度,山林幽静,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可谓人间仙境。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景”,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天龙山是座宝山,有赏不完的佳境,吾辈“偷得浮生半日闲”,仅能领略一二,但为以后要多来留下了几多念想。( 申毅敏)

来源:太原日报 晋源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