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全套施工方案分享(公路工程通病合集)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公路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的使用品质与寿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由于公路工程量大面广,因此其危害性更大。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施工的质量,针对这些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一、概述
在公路工程中,实体质量通病大致可以分成若干个不同方面的内容:
1、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2、水泥路面早期断板、开裂;
3、半刚性基层过度开裂;
4、结构物台背沉陷、跳车;
5、隧道衬砌、渗水等;
6、桥面铺装早期破损;
7、桥梁支座安装质量缺陷;
8、小型预制构件粗糙;
9、预应力结构张拉、锚固、压浆控制不严;
10、高填方路堤下沉,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二、具体实例与防治措施
2.1 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沥青路面在完工通车不久或一、两年内出现多处或大面积裂缝、沉陷、车辙、松散等破损。
2.1.1 产生原因
(1)片面追求交工时的平整度,忽视压实度的要求。
(2)混合料到场及终压温度偏低,甚至在低温情况下过度碾压。
(3)材料配合比不当,基质沥青未达标。
(4)路面基层收缩造成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雨水沿道路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和路床,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局部变形,扩展成网状裂缝。
(5)路面基层甚至路床、基底承载力不足,弯沉值过大。地下水侵入。
2.1.2 防治措施
(1)不要片面追求个别指标暂时的、不合理的高水平,要全面考虑基层、面层的综合强度、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2)各结构层必须达到规定的压实标准,并应按照规范要求的频率对各结构层检验实际的压实度和设计的孔隙率是否相吻合。
(3)原材料质量是提高沥青路面质量的关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都要对沥青路面工程的原材料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4)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必须严格按JTGF40-2004要求进行,严格进行车辙试验检验,中、上面层结构要进行水稳定性和低温弯曲试验检验。
(5)摊铺碾压中,严把沥青混合料进场摊铺的质量关,严格控制摊铺和初压、终压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施工,防止横向裂缝的产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纵横向接缝。
(6)重视路面的防排水设计,尤其是中央分隔带及挖方路堑的排水设计,地下水丰富的路段应在边沟下面以及路堑路床设置纵横盲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外,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对中央分隔带做防水封闭。
2.2 水泥路面早期断板、开裂
2.2.1 形成原因
(1)施工停顿时间过长。
(2)切缝过迟,缝深过浅,面板收缩断裂。(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
(3)养护不及时。
(4)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不重视基层施工。
2.2.2 防治措施
(1)控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技术指标,使用合格路用水泥和低碱含量水泥,禁止使用小窑水泥。
(2)施工中应有备用设备,减少中间停顿;如果必须中间长时间停顿,应设工作缝。
(3)掌握切缝时间,采用多台切缝机施工,缝深符合要求。
(4)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
(5)按设计处理地基,确保地基沉降均匀,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规定。
(6)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路基和基层的密实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
此外,板块混凝土过振会产生离析,也将导致板块开裂,所以振捣时要注意容易产生不密实部位的振捣,防止发生过振产生的混凝土离析、分层。
2.3 半刚性基层过度开裂
某项目质量抽检中基层设计灰剂量4.5%,实测值达到6.8%、7.4%,基层表面出现过多横向裂缝。
2.3.1 形成原因(水稳基层)
基层裂缝的形成主要是基层自身材料的干缩和温差应变产生的拉应力超出了基层自身的极限抗弯拉强度导致,且在强度薄弱断面产生裂缝。
(1)水泥稳定碎石(砂砾)混合料中水泥比例偏大,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
(2)集料级配不佳,最大粒径控制不好,细料偏多。
(3)水泥稳定碎石(砂砾)碾压时含水量偏大。
(4)碎石(砂砾)中含泥量较高。
(5)养护不及时。
(6)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2.3.2 防治措施
必须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原材料质量不均衡是半刚性基层开裂的主要原因;半刚性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仅要控制下限,而且要控制上限,保证强度均匀。
(1)优化水泥稳定碎石(砂砾)配合比设计,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拌制混合料。
(2)选择合格的集料,采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或矿渣水泥,不得采用早强型水泥。
(3)控制碾压时含水量不超过允许范围。
(4)及时覆盖保水养护。
(5)待沉降稳定后再铺筑基层。
(6)一般不允许使用结构层做施工便道,必须使用时除控制车速(行驶速度不得超过30Km/h)及行驶位置外,要严格限制车辆荷载,防止重载车辆对结构层的破坏。
2.4 结构物台背沉陷
桥头及结构物台背回填是因为沉陷从而引起跳车最多的部位。通常所说的结构物台背“三背”回填,包括桥台台背、通道涵洞墙身两侧以及挡土墙壁背面,一般称这些部位为特殊压实区,而这些部位的回填质量又是最难控制的。施工单位在填筑路堤时往往不能同时完成,留下接合部位的松土处理不到位,造成不均匀下沉。
2.4.1 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于沉降差异造成的。
(1)回填材料、压实机具不适用,使得靠近台背处回填土压实不够,工后沉降大。
(2)路堤与台背接合部的松土未清除。
(3)填土范围控制不当,台背填土与路基衔接面太陡。
(4)回填厚度过大,以及回填不及时、积水等,从而引起桥头回填土压实度不够。
(5)软基路段桥头处软基处理不彻底,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6)软基路段桥头堆载预压卸载过早。
2.4.2 防治措施
(1)要用透水性材料回填,最佳选择是砂性土,更容易保证压实度。特殊处理-如无砂大孔砼等
(2)应将路堤与台背接合部的松土挖除至压实部位,形成台阶状。
(3)按“规范”要求确定填土范围,避免台背填土与路基衔接面陡峭。
(4)应严格控制每层的填筑厚度,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
(5)选用合适的压实机具,确保台背回填达到要求。
(6)配合小型机具对压路机碾压不到位的死角、与构筑物的结合部进行夯实。
(7)确保桥头软基处理深度符合要求,严格控制软基处理质量。
2.5 隧道衬砌
隧道中喷射混凝土最常见的质量问题是脱层隆起,砼喷射层与岩面不粘结,混凝土喷层之间粘结不好,喷射混凝土背后空洞。
2.5.1 形成原因
(1)受喷面松动岩石未清除。
(2)受喷岩面浮碴杂物未用压力风、压力水冲洗或冲洗不彻底。
(3)受喷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未处理。
(4)间隔喷混凝土前一层喷面未用风、水清洗浮碴。
(5)风压与喷射距离不协调。
图:初支背面填充不规范
图:初期支护采用模注混凝土(背后填片石)
图:未进行初喷
2.5.2 防治措施
(1)清除松动岩石,清除受喷面浮碴杂物;
(2)对喷水、淋水、集中出水点的受喷面采用凿槽、埋管进行引导疏干处理;
(3)喷射砼前进行试喷,确定风压与喷射距离之间的协调关系。
2.6 锚杆固定不稳
隧道锚杆常见的质量问题:锚杆安装不牢固、抗拔力不够,锚杆长度、数量不够。
2.6.1 形成原因
(1)锚固长度、有效锚固深度不够。
(2)砂浆注不饱满。
(3)砂浆包裹锚杆厚度不够或根本没有砂浆。
(4)孔眼内杂物没有处理干净。
(5)孔眼深度同锚杆长度不配套。
2.6.2 防治措施
(1)钻孔直径应与锚杆直径相配套;严格按设计及设计孔深钻孔。
(2)压浆前用压力风及压力水冲净孔眼。
(3)锚杆除锈、矫直、安装时确保锚杆与孔眼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4)孔内注浆从孔底开始,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间断。
(5)采用早强药包裹锚杆时,处理后的锚杆外径应与孔眼直径配套。
(6)加强质量意识教育,锚杆安装前对长度进行检查,安装后对数量进行确认。
2.7 衬砌渗水
2.7.1 主要原因
(1)防水板的完整受到破坏;止水带、止水条施工不规范。
(2)排水盲沟中断或堵塞。
防水板连接处出现褶皱。
防水板铺设不规范,没有将防水板下沿卷回包住排水管。
二次衬砌没有预留沟槽,止水条没有嵌入沟槽内。
止水带未安装到底。
2.7.2 防治措施
(1)防水板的完整性、焊缝的质量、铺设的松弛度要有保证;防止钢筋焊接时将防水板烧破、在浇注砼时防止将防水板顶破。
(2)浇注二衬前应检查防水板背后盲沟是否畅通、是否有损坏,防止盲沟堵塞或中断。
(3)应对衬砌混凝土进行无破损检测,防止空洞和不密实现象。
强化隧道防、排水设计,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与原设计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改、完善设计。
2.8 桥面铺装早期破损
1. 龟裂:裂缝有多条,裂缝不长,形状杂乱。
产生原因:施工养护不当,或铺装层与行车道板之间存有间隙;
2. 横向裂缝:裂缝延伸的方向与行车方向垂直。
产生原因:温度应力,或上部结构受力裂缝的反射;
3. 纵向裂缝:裂缝延伸的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
产生原因:施工养护不当;或装配式简支梁铰缝质量差;或桥面板上裂缝的反射;
4. 断裂或破损:水泥混凝土铺装上裂缝宽度较大,并有混凝土破裂;
产生原因:铺装层与桥面板之间存在脱空间隙。
5. 坑槽:铺装层局部存在凹陷;
产生原因:铺装层材料质量分布不均,局部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
6. 露筋:铺装层内的钢筋露出铺装层表面;
产生原因:铺装层的保护层厚度太薄。
防治措施:
(1)施工前要对桥面的标高进行全面测量,必要时对桥面铺装的纵坡要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桥面铺装的最小厚度。
(2)绑扎钢筋前应对桥面进行全面的清扫,凿除桥面的浮浆。
(3)钢筋网的垫块要用工厂生产的垫块,确保钢筋网不下沉。浇注混凝土要确保厚度、平整度和强度。
(4)防水混凝土浇筑时,严禁在桥面钢筋网上直接进行施工操作,必须搭设支架及平台,运输混凝土不得直接倾卸到钢筋上,混凝土振捣必须采用插入式振捣与表面振捣相配合的方式进行。
(5)控制水泥砼的水灰比,及时洒水养生,并注意纵向接缝的处理,防止雨水渗入产生破坏。最好先施工砼防撞栏后施工桥面铺装。
(6)桥面要保证排水畅通,泄水孔底面要低于防水混凝土顶面1~2cm。
(7)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设要在较高气温下进行,充分碾压,保证压实度要求及层间良好结合。
2.9 桥梁支座安装质量缺陷
目前桥梁常用支座为板式橡胶支座和盆式橡胶支座。其中简支梁桥的一般采用板式橡胶支座,连续梁桥多数采用盆式橡胶支座。
1、板式橡胶支座:
板式橡胶支座常见病害是支座老化外鼓、开裂;支座剪切变形大产生裂缝;安装偏位、倾斜、脱空;临时固定筋未切除、螺帽或防尘罩丢失;上钢板或四氟板漏埋或安装错误;位移或变形超限;施工垃圾把支座填埋或堵塞影响支座正常工作。
2、盆式橡胶支座:
盆式橡胶支座常见病害是钢盆锈蚀、锚固螺栓松动、锈蚀、橡胶磨损、垃圾堆积。
标高不合适,支座顶部用杂物支垫。
图中板式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大,产生原因是支座质量差,或支座厚度偏小。
图片中为板式橡胶支座局部脱空,产生原因为施工安装不当引起的。
图中盆式橡胶支座的钢盆完全锈蚀,其原因是支座环境湿度大,或钢盆防锈涂层质量差。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检验支座质量,必须使用正规(具有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得使用掺有再生橡胶的支座。进场后,随机取样进行切割检验橡胶层、钢板厚度以及粘结情况,并送有资质单位进行全面检测。
(2)支座垫石不高于20cm时,一律与盖梁同时浇筑。支座垫石施工质量要有保证,确保三度:高度、平整度及水平度。
(3)安装支座,当发现标高不适合需支垫时,必须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整块钢板垫在支座下面(每个支座下钢板只允许垫一块钢板),严禁使用砂浆等其他物品支垫。
(4)安装支座的预埋构件,必须准确测量确定位置,并保证牢固、稳定、平整。
(5)滑动支座应特别注意纵向位置准确,防止由于支座滑动变化致使支撑面积减小。
(6)梁体安装前严格检查支座位置、滑动支座要保证清洁,在滑动面上涂抹硅脂油、落梁要平稳、准确、无碰击、梁体落位后,应认真检查支座位置及受力状况(包括支座安装是否有偏位、倾斜现象;是否有螺栓、钢板或四氟板缺失;安装方向是否有误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先简支后连续梁,湿接缝处支座安装位置要准确,预支安装稳固,在湿接缝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得变动。
2.10 小型预制构件粗糙
防治措施:
(1)承包人应选择专业队伍施工。
(2)小型构件的混凝土组成设计同样按规范要求进行,并做好质量抽检工作。
(3)采用砼集中拌和,统一预制的方式组织施工,如分散预制必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批准。
(4)小型构件的外露面,预制时要采用钢模板。
(5)严格浇筑、振捣、养生操作,在确保强度的基础上提高外观质量。
(6)构件运输要保证安全稳定,防止碰撞损伤,否则按废品处理。
2.11 预应力结构张拉、锚固、压浆控制不严
防治措施:
(1)进行预应力张拉的千斤顶与压力表,一律由承包商与驻地监理一起送到当地有资质的计量监督部门校验。
(2)锚具、夹具及预应力钢铰线,预应力筋均采用正规厂家(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3)严格按抽查频率要求进行抽检,建设单位或质检部门根据现场使用数量与生产供应厂家联系,核查来源,以防假冒。
(4)严格控制锚垫板的位置与角度,位置偏差不大于1cm、角度误差不大于1°。
(5)严格压浆前孔道的注水检查和冲洗程序,不得盲目压浆;制浆及压浆过程,监理要全过程旁站检查。(大力推行真空压浆)
(6)预应力梁张拉后的起拱度为张拉控制的参考值,当出现差别较大的异常情况时,必须分析原因,必要时予以处理。
2.12 高填路堤、软土沉陷
高填方路段、软土地基路段,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
2.12.1 产生原因
(1)首先是设计方面原因。如路线地质勘察不够详细、准确,未发现地表下卧的软土层;或者设计的软基处治方法欠妥当、欠彻底,预压时间不足、填土速率过快等。
(2)其次是施工方面原因。如软基处治质量未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填筑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冬施措施不当等。
(3)第三是材料方面原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
高填方下沉、软基超限沉陷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桥头及结构物台背跳车、路面破损,危害性较大。
2.12.2 防治措施
(1)路线地质勘察应详细、准确。
(2)软土地基处治必须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3)选择合适的路基填料,对于液限、塑性指数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膨胀土等不良土质,必须采取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措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4)严格控制路基填筑层厚;在新旧填土的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以避免接茬处超厚,压实不足。
(5)控制碾压质量。碾压质量控制包括选取合适的压路机吨位、型号、压实遍数、压实方法及压实的均匀性等。
(6)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路堤填土的压实不能代替土体的固结,而土体固结过程中沉降是随时间递减的(软基路段更明显),因此高路堤(一般高度大于20m)填筑不宜一次完成,应留有固结沉降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