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励志经典赏析(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诗词励志经典赏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励志经典赏析(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

古诗词励志经典赏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名句的诞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羌笛2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完全读懂名句

1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2羌笛:古羌族的管乐器。

从西望去,黄河的水源源而来,仿佛直上那苍天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这万仞高山之侧。胡地的笛音何必吹着《折杨柳》寄怨呢?温暖的春风是不会吹过玉门关的。

名句的故事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羌笛声吹奏出悲凉的《折杨柳》,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明代杨慎甚至认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只是抒解离愁,更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

王之涣这两句诗到底有多好?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就是他还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到旗亭小饮,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也来此聚宴。其中四位有名的歌伎开始唱歌时,王昌龄便提议:“我们各擅诗名,自己分不出高下。今天就看她们都唱谁的诗,谁便为优胜,如何?”前三个歌伎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一首高适的诗;王之涣自认为久负盛名,便指着最好的歌伎说:“她唱的若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敢与你们二位竞争了。”那位歌伎一开口,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不觉大笑。那些伶官歌伎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道是王之涣等人,非常高兴,立刻拜请他们入席。这件事在唐时就已盛传,后来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

历久弥新说名句

边塞诗中写到的“关”往往是慷慨悲壮的。就拿玉门关来说,这里不仅是个连春风也吹拂不到的边远之地,更是生离死别的终点,自古就是西行旅人心理上的关隘。他们把这里视为远离东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还。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途中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提供粮草,又攻打不下,李广利只得回师。一往一返,费时两年,回到敦煌时,同行的士兵已死了十之八九。他上书朝廷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不胜恐惧,只得留守敦煌。

《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班超在41岁时随军西出玉门关,北征匈奴,在西域大显身手,花了20多年时间,使西域50国全部归顺了汉朝,从此匈奴不敢南下。班超镇守西域近30载,直到老病交加,思乡心切,上书恳请告老还乡的语气却近乎绝望:“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最后才在妹妹班昭恳切上书之后勉强得到汉和帝的批准,拖着71岁老迈身躯回到洛阳。他在洛阳受到人们的崇敬,但仅一个月,便因常年艰苦的军旅生涯积劳成疾,猝然而逝。也难怪元代的张可久要为他发出“将军空老玉门关”(《卖花声·怀古》)的不平之鸣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