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人能坐轿子吗 古代轿子不是你想坐
轿子是一种依靠人或牲畜肩扛、身体承载而行进,运载人或物品的交通工具。
最初用于山路、林间等不便于行车的区域。
《尚书》记载:夏朝时期,大禹向舜帝、皋陶汇报治水经过,曾说过:“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大禹所说的“四载”,就是四种在山林行走的运载工具,其中就包括轿子的雏形欙[léi]。
后世的史学家解释说:“四载”即“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qiāo] ,山行乘欙。”
“欙”就是便于穿行山路的运载工具,由车演化而来,又称为“竹舆”、“肩舆”、“兜子”等。
《史记》记载:“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
司马迁说的“桥”就是“轿”、“欙”,由两个人一前一后用肩膀扛着,远远看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
《前汉书》解释说:欙“隘路车也,今竹輿,又与桥通。”
《明史》说得很直白:“轿者,肩行之车。”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乘坐轿子已经非常普遍。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古墓之中,出土了三乘木质的“肩舆”,分为屋顶式、伞顶式两种规格。
专家复原了其中的一乘,呈长方体,分为轿身、抬杠、顶盖、护栏等部件。
轿身前留有小门,供乘坐者上下,护栏、轿门应该还有布帛制作的帷幔,但因年代久远已经朽烂。
墓主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勾吴夫人,即宋国国君子头曼的妹妹季子,墓中的“肩舆”就是她生前使用的物品。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肩舆”不再仅限于走山路,已经成了贵族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了。
汉朝时期,官员乘坐轿子代步体现了一种威仪。
《汉书》记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通岭)……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
明清时期,因身份尊卑不同,分为两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十二人抬、二十四人抬等多种规格,按照设置及用途区别,有眠轿、暖轿、花轿、官轿等多种样式。
封建时代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区分,官员、百姓乘坐轿车有着严格的规定,违规者将受到法律惩处。
《明史》记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孝宗朱佑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文武官员够资格乘坐轿子者,只能使用四人抬的轿子。
五府管事的官吏、内外镇守的武将,甚至有公、伯爵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不准乘坐轿子,发现有擅自乘坐八人抬轿子的违规者,需要上报给皇帝,将被从严惩处。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年),第八代应城伯孙文栋擅自乘坐了八抬大轿,结果受到扣罚俸禄的惩罚。
清朝规定的更加严格。
《清史稿》记载:“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直省督、抚,舆夫八人……”
四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乘坐两人抬的轿子,从一品的总督、巡抚乘坐八人抬的轿子。
至于平民百姓,就算是富甲一方也不能乘坐轿子,只能骑马或坐马车出行。
唯一可破例的新婚的女子,可乘坐四人抬或多人抬的花轿,前提是只要你雇得起轿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