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

作者:汉宣团队(小明同学)无授权禁止转载

熟悉鸦片战争的人都知道,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战略指挥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比如三番四次的临阵换将,从林则徐到琦善,再到杨芳、奕山。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出现了琦善私自与英国人签订合约的情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1)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摇摆不定,使清政府错过了最佳战机,也错过了最佳的求和时机,最终只能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道光皇帝都以为清朝军队在战场上是占据优势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荒唐的现象呢?这是因为面对英国侵略者,清政府的整个国家机器都出问题了,下面就来给大家讲一下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2)

中英鸦片战争形势图

在1840年的7月5日,英军已经放弃了广东,直接北上打下了浙江的定海。但是12天后,道光皇帝收到的奏报还是6月中旬林则徐在广东给他写的。林则徐在奏报中写道:请皇上放心,我们这准备得万无一失。

一直到8月初,道光皇帝才模模糊糊知道,浙江已经出事了。清政府对战局信息的处理速度,基本上都是按月来计算的,这在近代战争中,完全是落伍的。这件事表面上看,是技术落后的问题,如果清政府有了和英国人一样的电报、铁路等先进设施,那问题不就解决了?

技术落后确实是一方面,但还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清朝官僚制度的缺陷。清朝官僚制度有一个解决不了的内在矛盾,就是皇帝和官僚系统之间存在的不信任和永远化解不了的恩仇。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他对他自己亲手构建起来的官僚组织永远是不信任的。清朝的皇帝,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看到的只有紫禁城,只有官员们呈上来的奏折。皇帝也不是傻子,他自己也知道,全天下还有很多事他们不知道,说白了就是皇帝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官员蒙骗。很多皇帝都会疑心很重,怀疑会不会有人要谋反,会不会有人要夺他的皇位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3)

穿鼻草约内容

在鸦片战争中,道光一开始派过去的是林则徐,后来林则徐被撤职之后,又把琦善派过去了。琦善去了之后,就开始向英国人求和,但因为他私下与英国人签订了一个《穿鼻草约》,把香港许给英国人,后来道光皇帝大怒,就把他也给撤职了。琦善被撤职之后,道光就严重不信任他了,居然直接把琦善的家给抄了,但理由不是他没把事情办好,而是怀疑他贪污受贿。

不信任是相互的,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不信任皇帝。虽然他们表面上都会说效忠皇帝,为皇帝赴汤蹈火,但实际上,臣子的本能就是推卸责任,这个任务交给我了,我想的不是怎么干好,而是怎样不出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4)

爱新觉罗·奕山

这个推卸责任的想法充分体现在了奕山的身上,在1841年,道光皇帝又派新的大臣奕山去和英国人作战。按理来说,救兵如救火,理应火速进军。但奕山却一路上磨磨蹭蹭,走了将近两个月。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奕山不愿意承担责任,想静观其变,如果前方有利,那就日夜兼程往前线赶,如果前方出问题了,那就能拖就拖,反正我也没到前线,责任就不在我。

不仅奕山是这样,之前被革职的琦善也非常会推卸责任。当时琦善上奏道光皇帝,说英国人之所以会北上,就是因为在广州受了林则徐的气,没办法只好跑到北京来伸冤。皇帝一听,他们既然是受了林则徐的气,那把林则徐给撤职不就行了,结果就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了。

清朝官僚体系的这种残酷性就在这里,虽然你没犯什么错,可是一旦出现外部性危机的时候,你就有可能直接被当做替罪羔羊,这种事在鸦片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官员们为了自保,就只能选择骗了。

奕山在广州前线做主帅的时候,就做得很“聪明”,而且骗皇帝骗得更厉害。他到广州之后,知道打不过英军,就一方面和英国人求和,许给英国人600万两赔款,一方面又换了一套说辞去蒙骗道光皇帝,大致意思就是说:英国人已经恭顺天朝了,干脆赏给他们600万两银子吧。皇帝一看,这办事有功啊,一高兴就给奕山升官加爵了,而且还连带着五百多人都升官了。整个广州喜气洋洋,官员互相祝贺,奕山成了这次战争的大赢家。

所以鸦片战争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清朝也败得非常惨,可真正因为战败而被处斩的人寥寥无几。前面说到的几位,像林则徐、琦善、奕山、耆英等,没有一个是被处斩的。琦善虽然被抄了家,判了斩监候,最后也不了了之,甚至后来官复原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措施(清朝官僚制度存在什么缺陷)(5)

也就是说,清朝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几乎没有人为这件事负责,不但没人负责,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大家还喜气洋洋各得其所。这种病态的官僚体系,也是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在清朝和官员眼中,1840年的战争只是一场被放大了的局部斗争,而在西方人侵略者的眼里却并非如此。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就有了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