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校长讲话稿 沙场将士鞠躬教育

[抗战人物]沙场将士 鞠躬教育——追忆寿县一中老红军校长

五十年代的寿县一中,有一位历经沙场的红军将士,担任校长三年半时间,却为地方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就是寿县一中历史上著名的老红军校长――李如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们缅怀老红军校长李如沆。李如沆烈士1958年殉职。时光如流水,转眼间,他已经离开了整整五十八年。五十年代他在安徽省寿县中学(今寿县一中)担任校长,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缅怀先烈校长讲话稿 沙场将士鞠躬教育(1)

李如沆同志191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鸡黍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在金乡师讲所就学时,参加了地下党活动。1936年11月在金乡康桥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十多年的生涯中他一直奔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前沿:从事党的地下交通情报工作;组织"金乡青年读书会"早期革命组织,创办《大众吼声》进步刊物;组织建立“抗日青年救国会”,“民先会”,“农民救国会”等抗日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参加抗日游击队第五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在被日军蚕食、封锁、扫荡最残酷的地区,积极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亳县县长,兼淮海战役亳县支前总指挥;开展武装斗争,配合刘邓大军进攻大别山,解放亳州城……动荡的年代中,李如沆同志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的赞歌。

五十年代初,中国大地百废待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位于淮河之滨的古城寿县,虽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但残余旧势力余孽未消,社会、民心不稳。矗立于城东北隅的寿县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省重点学校。当时寿县中学与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桐城中学、蚌埠中学四所中学,并列为省直管学校。1953年,因人大代表的人选问题,原寿县中学校长被调离,学校半年之久没有校长,秩序极为混乱。1954年5月,省委宣传部、组织部急派李如沆同志赴寿县,任寿县中学校长。李如沆同志临危受命,即日动身前往。

对于一位戎马半生,久经战场考验的将士来说,管理学校是个新课题,新考验。李如沆同志刚到寿县中学,恰逢百年不遇的大水灾,他一马当先,组织人员避难,转移图书资料。在洪水与城墙已经持平的危险情况下,他不顾水大风疾,往返于十八里外的蔡家岗,抢运教学仪器。这期间,他的严重胃病受寒气侵袭,屡次发作,可是他为了学校和师生,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奔波在雨里水里。刚刚打完与洪水的搏击战,他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

二、关爱体贴 知人善任

当时,寿县中学的教师多数有这样那样的政治历史问题,教师们精神上背着大大小小的政治包袱。李如沆同志到校后,认真学习党对知识分子改造的政策,三番五次登门与教师们促膝谈心,消除他们的疑虑和隔阂。有几位老教师惧怕校长,走路低着头,不说话,躲避接触校长,李如沆就寻找机会上门交谈,并请其到家中小聚,虽粗茶淡饭,却消除了隔阂。通过种种努力,教师们由远离到主动接近,慢慢地成了知心朋友。

那个年代,许多老教师因政治历史问题,被控制使用,虽有高能,但很难发挥。李如沆摸清情况后,多次去县委、县公安局商量,为他们解除政治枷锁,并大胆启用。有一位叫江龙的数学教师,重新走上讲台后,轻装上阵,积极性很高,甩开膀子大干,数学教研组活动频频展开,当年寿中数学学科的高考成绩由1954年安徽省居位低下而跃升至1955年全省第一。

五十年代的肃反运动和整风反右运动,让知识分子饱受推残,但在寿中,遭受打击的教师远远低于周边其它学校,这不得不归功于李如沆同志那战争年代养成的“犟”脾气。两次运动中他力排“左”的干扰,对犯了错误的同志,不搞突然袭击,不搞无情打击,而是耐心地教育他们认识问题和错误,给人以自觉改正的机会。

生活上,李如沆同志关心爱护教师,主动解决教师的困难。当时教师工资很低,又大多是多子女,生活艰难,他摸清情况后,将教职员家庭人口,工薪收入,生活水平列表,给予补助。得知张克五、邵寿兵等几位教师经济特别困难,借了高利贷,他就想办法拨出现金,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1955年一年内,寿中45名教职员,获得学校救济金的达20人。教职员生病,李如沆为其解决医治问题,单身老教师生病,他在家中烧好饭菜,亲自送到病人手中。郎秀廷老师患肺结核,住合肥省立医院,他风尘仆仆三次从寿县赶去医院探望安慰,郞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尽快提高教育质量,李如沆在校内挖潜,到校外求才。有一位老教师洪君烈,知识渊博、品质高尚、爱读书,但不善教书,被历届校长摒而不用,或短时用又非其所长。李如沆了解他的情况后,将他调到管理学校资料的岗位。后来,洪老师搜集整理了很多教学资料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撰写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颇负盛名的刊物《文史哲》上,受到郭沫若的赞赏,为学校作出了贡献。李如沆得知办学经验丰富的黄荫亭同志和教学水平高超的祝萝华同志解放后未参加工作,便几次登门拜访,安排黄荫亭任学校顾问,祝萝华担任语言教师。李如沆得知寿县中学毕业生,有三人分别在北京市三所中学教书,便邀请他们在农忙假期间回校介绍经验,召开座谈会,使老师们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红军校长的真情与智慧,最终有了回报,在他的关怀下,寿中的教师们走出了精神的束缚,生活的困境,内心的主人公意识逐渐被唤醒,昔日散乱的寿中重新步入正规。

三、尽职尽责 改善办学环境

五十年代,物质条件匮乏,当时寿县中学办学条件很差,学校大草房多,瓦平房少,无楼房,无家属宿舍,教师家属全部在校外租住私房。学校教学仪器很少,上下课以手摇铃为信号。平时向师生传达事情,要层层开会,各教研组、各班级大大小小十几个会议才能完成。学生吃饭在校园露天地,雨天挤在屋檐下或远离伙房的教室,夏天晒,冬天冷。到寿中后李如沆同志亲自尝了冬天学生碗里的饭――冰凉的。他语重心长地对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啊!”

缅怀先烈校长讲话稿 沙场将士鞠躬教育(2)

老红军校长心系师生,想尽各种办法改善办学和生活条件。他多次向省教育厅汇报情况,请求增拨经费,教学仪器。在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一批教学仪器直拨寿县中学。学校盖起了一片式样新款,既有办公室,又有教师单身宿舍的平瓦房。图书室、仪器室、女生宿舍、洗澡堂(当时寿县设备最好的澡堂)和实为饭厅的大礼堂也先后“拔地而起”。依当时寿县中学的财力,根本不可能盖起这样大的礼堂,但为了解决学生吃饭、学校开大会等诸多问题,李如沆提请校领导层研究,决定开展劳动建校来建造质量牢固的大礼堂。运砖、运土基本上是青年团、学生会、班主任发动学生、青年教师用课外活动时间轮流参加劳动完成的;砌盖技术活,由建筑工人干。礼堂建成了,学生从此告别了露天饭堂;师生在大礼堂开会,听报告,举行大型文娱活动。第一次用大礼堂时,学校第一次用上了无线电扩音器,师生兴高采烈,喜气洋洋,赞不绝口。从此,上下课的信号,也以电铃取代了手摇铃。寿中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天道酬勤 喜结硕果

李如沆同志从踏进寿中大门的那一天起就将心种在了那里。三年多时间里,经过他和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坑塘填平了,一排排新的教室、宿舍建起来了;崭新的礼堂盖好了;理化实验室内窗明几净,仪器排列有序;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走进高等学府深造;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寿中这个集体精神面貌变了,她成为一个团结、求实、奋进的集体,一个全新的战斗集体。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校容校貌不断更新,寿中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攀升。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有些后来成为专家、教授和高级干部。诸如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袁传荣,南京航空学院副校长、教授顾广厚,安徽大学教授、道家学会会长孙以凯,军队高级干部孙自友、鲁祝好,电子专家、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工作中担任重要技术工作的傅廷鑫,淮南煤炭学院副院长李茂先,国家体委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云德,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孙以安,航天空一院十五所处长高级工程师杨万荣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都是李如沆任校长那个时期寿中的学生。

五、无怨无悔 献身教育事业

早在抗战期间,李如沆在敌占区残酷斗争中毁坏了身体,他在寿县中学工作操劳,胃病加重,病发时,满身冷汗,不能行动,但稍有恢复,他就躺在靠椅上主持会议,研究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带病勤奋工作。

李如沆同志于1957年10月从寿县中学调回省里,担任合肥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后因病重,1958年初殉职,年仅42周岁。

李如沆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在军队和地方从事对日军、伪军、顽军(国民党)的武装斗争和敌工、情报等工作,在敌占区开展对敌斗争,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期间,他用枪杆子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英勇顽强;全国解放后,他为巩固政权和开展建设,呕心沥血,转做教育工作后,为办好学校殚精竭虑。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1973年10月被国家民政部和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合肥烈士公墓。

李如沆――一位深爱着国家、深爱着校园、深爱着师生的老红军校长,他为寿县一中的发展凝聚了心血,他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斗争事业,投入到地方教育事业。他的事迹将载入寿县一中发展的史册,载入地方教育发展的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寿县一中人奋勇前行! (作者:李皖玲 杨宏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