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城,绵阳正铆足劲按下发展“加速键”。

从6月的厦门行到8月的东莞行,“绵阳造”惊艳亮相,考察团诚意“取经”,推介会满载收获,展现出绵阳科技城的无限魅力。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1)

11月1日,“绵阳造”苏州展在苏州地标“东方之门”拉开帷幕,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活动正式开启。这是继厦门、东莞之后,绵阳走出四川开展的第3场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也是在党的二十大后绵阳开展的首场“三推”活动,足以见得这座城市开拓市场、谋求发展的决心。

澎湃新闻了解到,“绵阳造”苏州展持续三日,现场设有“绵阳造”生态农产品展区、先进制造业展区、魅力绵阳文旅展区和产销活动对接区。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2)

此外,为推动“绵阳造”走进商超,绵阳在苏州吴中区大型超市中还设置了“绵阳造”精品馆,为期三个月的展销期,既方便市民直接购买品尝川味十足的农特产品,又能拓宽进驻终端市场渠道,进一步打响地域特色品牌。

事实上,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绵阳不沿边不靠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加之受“盆地思维”影响,绵阳长期以来面临着“走出去”难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绵阳市委明确提出“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将 “开放活市”战略纳入全市“五市战略”,并选择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经济活跃的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充分展示绵阳独特的城市魅力、优越的营商环境和硬核的品牌实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动“绵品出川”,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11月3日举行的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推介会上,绵阳方面与长三角相关企业签约30个合作项目,投资金额达525.63亿元,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精尖科技领域。

蓬勃进取中的绵阳备受各方关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涂建军对澎湃新闻表示,绵阳过去几十年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基础,也聚集了众多高精尖的创新要素。未来,绵阳要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城市活力,做大做强,在发挥桥头堡作用的同时,向周边城市提供辐射功能,引领产业发展。

一个创新开放、活力四射的科技城正在中国西部熠熠生辉,一个勇于拼搏、阳光向上的绵阳,正破“圈”出击。

穿越“东方之门”,“绵阳造”亮相长三角

生生不息为绵,山南水北为阳。

自古以来,涪江之畔的绵阳,就是文化交融的重镇之所,这里孕育出了治水的大禹、养蚕缫丝的嫘祖,也是“诗仙”李白、“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出生地。

步入新时代,绵阳坚定推进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翻看绵阳的成绩单,不难发现,开放是其相伴相生的关键词。

今年以来,“开放活市”战略推动绵阳全市上下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好用好对外开放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找目标、找商机。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3)

2022年6月,中国(绵阳)科技城“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首站来到厦门。200多种“绵阳造”产品惊艳亮相,收获众多好评。会上,绵阳与厦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商贸物流、社会民生、人才招引等多个领域达成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招引项目18个、签约金额135.5亿元。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4)

8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东莞行如期而至,签约项目27个,包括南粤科技产业园、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锂电池核心材料精加工、5G智能终端产业园、智慧显示终端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印制线路板生产线、精密零部件制造总部产业园等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金额达268亿元。

11月1日,中国(绵阳)科技城走进了江苏苏州。

谈及选择苏州的原因,绵阳市委办有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地区,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苏州制造”闻名遐迩。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科技资源富集,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地位,与长三角特别是苏州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契合度和互补性。

该负责人表示,绵阳瞄准长三角开展苏州行活动,是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需要。

谈及此次苏州行活动和以往有何不同?该负责人总结了“四大亮点”——一是产品展销规模更大,二是招商引资项目更多,三是区域合作范围更广,四是对口帮扶效果更佳。此次参展企业达113家,签约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对延链、强链、补链和打造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绵阳与苏州也将聚焦协同创新、产业互补、园区合作、文旅互动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绵阳造”苏州展上,除了展示展销绵阳本地产品以外,还专门开设了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壤塘县展销专区,帮助企业拓市场、找订单,对产供销实行全过程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从厦门中山路步行街,到东莞白兰花广场,再到苏州东方之门,绵阳展示了自己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展现出开放、包容、进取的城市形象。

观念“破圈”带来行动“突围”

绵阳重大项目接连落地并非偶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是让企业放心、舒心、安心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5)

11月3日,在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推介会上,法国埃顿集团工业总裁蒋喆讲到,“机缘巧合,我们在合作伙伴的介绍下,到绵阳实地考察,说实话这原本不在我们今年的计划之中,但绵阳优质的营商环境、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快,埃顿集团内部开始讨论在绵阳投资的想法。“最后,我们集团决定,不止是要在绵阳投资项目,而且要把绵阳埃顿产业园作为全球性的标杆园区来打造。”蒋喆说到,“从谈判到项目落地,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这个效率对我们来说非常欣喜。”蒋喆还提到,绵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埃顿集团愿意成为未来欧洲企业进军绵阳的桥梁和载体。

“绵阳速度”的背后,是各级领导干部观念上的“破圈”。

近些年来,绵阳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仍然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巨大压力。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在今年2月18日的绵阳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绵阳市委鲜明提出要坚决摈弃盲目乐观、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桎梏,在“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中,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

务实肯干、认真较真的基因已深深地镌刻进绵阳人的骨子里,成为这片土地最独特的气质和最宝贵的财富。

绵阳市经济合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绵阳的干部拼劲强、闯劲足,用诚心诚意换来了招商工作的新突破。

该负责人提到,这次苏州推介活动,与上次活动间隔仅两个月,又与筹备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叠加,加之疫情形势跌宕反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绵阳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主动作为、连续奋战,市县两级也先后多次赴长三角对接拜访重点企业、商协会,用十分努力、十足诚意,积极推介绵阳投资政策,招引优质项目企业,力求碰撞出新的投资意向。

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绵阳的“热度”、“速度”和“温度”让众多企业选择绵阳、扎根绵阳。绵阳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而绵阳的城市“厚度”和“底色”,则来源于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

科技是绵阳立市之本,以国防军工著称的绵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以及长虹、九洲等军转民企业。同时,这里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

绵阳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绵阳科技城,绵阳从此肩负起光荣国家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往后的时间里,绵阳不断以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的理念,构建并推进军民结合的体制机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引领,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大胆先行先试;以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作为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五个主攻方向”之首。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6)

站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绵阳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创新成效显著。

绵阳市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十年来,绵阳全市研发投入从83.1亿元增长到239.5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创历史新高,并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绵阳共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15%,保持全国城市领先。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7)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按照国家需求来进行科创布局以及相关重大项目的落地,对绵阳的城市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机遇、大利好。

他向澎湃新闻解释道,“绵阳从‘一五’时期开始,就大量集聚了科研资源、科研人才、科研项目、以及强大的实体制造业。这种‘集聚’在绵阳形成了科创生态圈,大飞机、空间站等国之重器都有‘绵阳造’的身影,这对我国来说是科技创新资源弥足珍贵的存量。如今在国家战略中,应该把科技存量更进一步盘活,做出新的增量。”

10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将支持绵阳科技城抓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绵阳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绵阳国家高新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绵阳科技城,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有力支撑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8)

产业“出圈”

科技资源奠定了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远超其城市经济体量的“地位”,同时也结出了丰硕的“产业之果”。

6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满载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成渝号从绵阳发车,开往欧洲地区。这是首趟从绵阳发出的中欧班列,“绵阳造”从此直抵欧洲“舞台”竞技。9月3日上午,首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发车,绵阳又打通了与东盟国家互动互联开放的南向通道。

近年来,绵阳将赛道锁定在新兴产业上,加大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新技术新领域的布局力度,并加快推进长虹、九洲等传统电子龙头企业巩固壮大,抢占发展先机。京东方、惠科等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在绵阳聚集,全产业链产值今年将突破700亿元,千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此外,随着“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如火如荼展开,绵阳各地竞合发展,深刻重塑绵阳的产业地理。所有园区都瞄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镇园之宝”,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聚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补链。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涂建军告诉澎湃新闻,“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过去的几十年中,绵阳在产业方面积累了很多优势,因此产业基础比全国很多城市更强。此外,绵阳还聚集了众多高精尖的创新要素,这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涂建军提到,“长虹”品牌曾是军民融合的企业样本。未来,绵阳可以聚焦培育“航空母舰式”的企业,以此带动与之形成配套的“航空战斗群”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网络。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9)

时下的绵阳正争分夺秒,全力冲刺第四季度。在绵阳创明新能源项目施工现场,挖机、运输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作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所有工作人员的目标只有一个——力争在11月底完成项目场平,确保这项投资120亿元的项目如期推进。

今年十一假期前,这个项目刷新了绵阳市新纪录——超百亿级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即开工,从对接到开工用时仅83天。“完成了以往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的效率令我们惊叹。”创明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说道。

该项目的落地,填补了绵阳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储能电池产业发展领域的空白,正式迈入“新赛道”。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5个百亿产业项目落地绵阳,在稳经济大盘的背景下令人眼前一亮,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蓄积了深远后劲。

不拘一格“引人才”

在绵阳奋发赶超的实践中,人才正成为强势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

绵阳对人才的渴求强烈而迫切,拥抱人才的姿态则更加开放和真诚。今年以来,绵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促进人才工作大迈进大跃升。

4月初,《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即“人才十条”正式发布。

澎湃新闻发现,绵阳“人才十条”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1000万提高至10亿元,并首次提出明确设立博士后引进培养专项经费、打通国防科研院所和地方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等干货,“引才门槛不高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不低于同类地区”是最鲜明的特点。

绵阳的诚意,还不止“十个亿”。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改变了过去“在网上报名、来绵阳考试”的招才模式,设立海外、北京、上海等7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组建17个小分队,分赴华东、华北、华南、东北等地区,走进厦门、长沙、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高校资源富集城市设考场招才,简化招聘流程,实行现场报名、现场考核、现场签约,实现人才“最多跑一次”。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10)

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曹肇义对此感触颇深,“我在招考的时候没有笔试,只需要面试面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政府还会给我们生活补贴,如果是买房,还可以一次性申请购房补贴。这对我们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支持,政府对我们的关心都体现在细节里。”

人才服务方面,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科技城人才卡”,持卡人才可在政务服务、创新创业、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交通出行、安居等方面享受便利服务。采取新建、配建、改建、租赁、购买等多种渠道,加快筹建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

绵阳不仅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绵阳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博士后培养计划”三大人才培养计划并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发挥高校和用人主体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支持在绵高校对标全市产业布局培养人才,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留住人才,持续增强人才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把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

“宜居”,是让曹肇义留在绵阳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2年5月,绵阳正式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一场城市之变应运而生。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重点清晰;“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目标明确,势要让绵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

涂建军对澎湃新闻表示,“宜业、宜居”二者相辅相成。“把人才引进来之后,要考虑留住的问题,需要培育好人才的土壤,把土壤培育肥沃之后,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宜居方面来看,绵阳非常有优势,绵阳交通便捷,有高铁、机场、高速路四通八达,且空气质量良好、环境优美。”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11)

何建华则建议,绵阳可以通过项目落地、创新资源、政策支持等多种路径方法实现人才集聚。同时通过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国家级大型科创交流峰会及各类大型科创研讨会、科创成果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不断加大城市推广力度,提升城市的科创软实力,持续释放中国科技城的智慧与魅力,将绵阳打造成中国科创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流高地、研讨高地、发布高地、转化高地,把中国科技城的品牌擦亮打响。

11月,绵阳秋风飒爽,阳光温柔。行走在全面提升改造的科技城人才公园,生机盎然、繁花似锦;夜幕降临,漫步在三江大坝,楼宇、桥梁的灯光交相辉映,热闹的酒吧、店铺,演绎着绵阳特有的“烟火气”;而在乡村,桑枣镇齐心村民宿群人气火热,川西北村落自然风貌引得游客慕名而来……另一边的施工现场,挖掘机铁臂挥舞、渣土运输车来回穿梭,百亿产业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们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上创新创业、耕耘未来。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思想破冰发展破圈(12)

今日的绵阳,创新底色愈发浓厚,发展动力不断凝聚,涌动着喷薄欲出的勃勃生机。放眼广阔的巴蜀大地,绵阳正以更加昂扬、更加开放的姿态前进,把发展机遇的交汇叠加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绵阳新征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