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4个原则(与时间无声的较量)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承载了上下数千年的优秀文明近几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博类纪录片综艺节目的强势“出圈”,使得古籍修复这一相对“冷门”的专业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籍修复的4个原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籍修复的4个原则(与时间无声的较量)

古籍修复的4个原则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承载了上下数千年的优秀文明。近几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博类纪录片综艺节目的强势“出圈”,使得古籍修复这一相对“冷门”的专业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古籍保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近日,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在国家图书馆启动,将定向资助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项目,该专项基金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建立,是首个互联网企业资助的古籍保护基金。

在新科技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古籍修复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如何探索创新古籍保护的形式内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籍修复道阻且长

古籍修复技艺被誉为古代典籍的“续命汤”,需要对破损的古籍进行重新修整、装订,将鼠咬、虫蛀、风蚀、水浸、火炙等产生的损坏整修复原。“每一部古籍修复都要经过配旧皮旧纸、补破页、裱糊、喷水倒平、衬纸、捶平、齐栏、订本、打眼订线、包角等十几道工序。好的古籍修复要做到完完整整,每一步都十分考究,几近苛刻,需以极大的耐心认真完成。”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介绍说,“目前全国共拥有古籍总量超过3000万册,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古书的破损量占整个古籍数量的1/3,其中有一部分被虫蛀;还有的被火焚烧过,部分文字根本看不清楚;更常见的是书页自身的老化、絮化等问题,处理起来需要很多时间。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15人,一年大概可以修补400册。”这就意味着,即便专业修复人员没日没夜地工作,将这些古籍全部修复好也需要数十年,前提是,古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继续遭到破坏。

古籍修复工作固然需要专业人员的不断涌现,然而改善古籍的保护环境也是减轻古籍修复人员压力的又一重要后勤保障工作。据了解,3000多万册的古籍中有大概1000万册的古籍是在虫害灾害比较严重的地方,且常年遭受潮湿气候的侵袭,这就导致我国的古籍保护任务异常繁重。

另外,古籍修复材料的难得也对古籍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之前可以把古籍中的空白纸张裁剪下来一部分填补到破损处,但随着古籍成为重点文物,这种修复方法也被修复人员渐渐摒弃了。杜伟生告诉记者,“目前纸张的储备量完全达不到可用来修复古籍的程度,主要通过寻找合作单位定点生产修复用纸,但染色造纸成本非常高,还会从古玩市场淘纸,每一张纸都需要仔细收藏,善加利用。”

当好古籍的“续命医生”

面对亟待修复的古籍,修复师的每一步都决定了修复的成功与否。已从事古籍修复11年的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侯郁然目前正在参与西域文献的修复工作。“这批文献的纸张破损严重且表面污渍较多,首先要进行的是去污和选纸工作。清洁手段分为干清洁和湿清洁,干清洁主要是除尘,湿清洁则是对古籍表面进行局部清洗。破损情况和受污情况不一样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做到百分百还原古籍原貌。”侯郁然告诉记者,“古籍的纸性、颜色、薄厚,纸纹的横竖以及年代、工艺等因素在选配纸张时都要充分考虑到。配纸不当,即便再高明的技术精工细作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

从行业小白成长为成熟的古籍修复师并非坦途,每个看似简单的操作都需要反复练习。比如打浆糊,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是每一个古籍修复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古籍修补主要靠浆糊,浆糊的好坏关系到修补的质量和古书的寿命。浆糊太薄粘性不够,书页粘不牢会自行脱落;浆糊太稠粘性过大,书页会起皱。如果因不能揭开而无法修补,对古籍的损坏更大。“有经验的修复师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我现在很多时候还是碰运气。今天的浆糊打得刚刚好,呈透明状而且没有颗粒。打不熟的浆糊呈乳白色,且有很多小颗粒,就不能用来修复古籍了。”入馆两年的古籍修复师王欣蕊说。

“一名成熟的古籍修复师需要长达五年甚至更久的学习和实操练习,坐得了冷板凳扛得住寂寞,还得具备丰富的古籍版本、古代造纸和古代书刊装订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纸张材料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装裱、修补能力。”杜伟生告诉记者。

针对有些古籍保护不妥当以及修复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为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并喜欢这个行业,我们特地开设了古籍修复培训班。通过轮训、资格认定、基础学习、专业学习等全方位培训才能成长为专业的修复人员,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了19期,古籍修复人员数量增长了近一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古籍培养更多的‘续命医生’。”

科技助力让古籍“活”化

古籍保护的形式更新迭代,我们不难发现,“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下古籍保护的新趋势。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通过开展出版、缩微、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的永久传承变为了可能。在谈到古籍的“数字化”保护时,张志清也表达了对这一保护形式的认可和期待,“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让大家在家里就能看到古籍,或者是通过拍照的方法把古籍存储在缩微胶片上,而缩微胶片在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情况下大概能够保存500年,是现在保存时间最长的一种介质。”

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开始尝试用时下最热门的短视频方式记录自己已经从事了13年的古籍修复工作,真实呈现古籍修复场景。目前她的抖音号“廉成春 古籍修复工作”已经拥有7.7万粉丝,作品获赞量68.6万。 “最开始开通抖音账号没想那么多,就想让更多人了解我在做的事,没想到竟然收获60多万的点赞量。还常有人私信问我关于古籍保存、修复方面的问题。借助这个平台,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之前遇见问题闭门造车到现在先去问问同行,互相借鉴经验,让手里的古籍焕发新生。”廉成春说,“虽然影响力还相对小一些,但很多粉丝看完作品之后留言感叹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古籍修复的高超技艺,我对自己的职业也就有了更强烈的自豪感。”

古籍修复是快与慢之间的拉锯,也是和时间无声的较量。让古籍保存得更久一些,才能让千百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 实习记者李浩巍)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