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和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劫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这场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们知道,1840年—1842年,英国发起了一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为标志宣告结束。为什么14年后的这场英法联军侵华战争,还会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很简单,英、法之所以在1856年发起战争,是因为《南京条约》的某些条款始终没有得到落实。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允许自由贸易、放弃关税自主权等。没过多久,割地赔款的事情就搞定了。在五口通商方面,上海、宁波、福州和厦门,分别在1843年—1844年按期向外国人开放通商、居住和驻设领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和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

只有广州人,一直拒绝英国人进入。

广州人为什么拒绝英国人进入?他们也有理由,辩称《南京条约》中虽然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但并没有明文规定英国人一定要住进广州城里。因此,广州人只是同意英国人继续居住在原来的商馆区。

的确,《南京条约》没有这样的规定。但上海、宁波、福州和厦门均未拒绝英国人入城。有意思的是,当英国人进入上海后,发现城内的卫生条件太糟糕,主动撤出来,到城外建立了居住场所。

然而,广州人越是拒绝英国人入城,英国人越是坚持入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反复争论,长达数年之久。期间,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英军一度攻陷了虎门炮台,并占领了广州的商馆区。

广州人拒绝英国人入城,是有底气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和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2)

众所周知,广州商业发达,民风淳朴。但到了必要时候,广州的民风就会变得相当强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将乡勇组织起来并配发了武器。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数万民众自发出动,两次将英军包围,迫使英军撤出,极大地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在广州民众的支持下,清军严阵以待,迫使英军离开广州,沿海北上。

一方面,广州人拒绝英国人入城;另一方面,英国人坚持入城。这让身为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耆英,夹在中间受气。

1846年4月6日,耆英与英国人达成一项协议,承诺两年内让英国人进入广州。然而,对于耆英来说,这只是一项缓兵之策。1848年3月,耆英奏报朝廷,请求入觐。道光皇帝批准了,将耆英留京供职,赐双眼花翎,管理礼部、兵部,兼都统。

耆英倒是走了,问题仍然摆在那里,而且变得更加尖锐。

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和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3)

这是因为,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州巡抚叶名琛,都对英国人持强硬态度。在清朝历史上,存在着督抚同城时发生内讧的现象,可徐广缙和叶名琛在对待英国人的态度上高度一致,通力合作,显得很是融洽。

在英国这边,随着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上台,也采取了越来越强硬的态度。帕麦斯顿是一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主张用战争来维护国家利益。为了与法国争取在中东的礼利益,帕麦斯顿曾经打了一个比方说:“英国和法国就像两个男人追求着同一个女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帕麦斯顿一再向清朝发出警告,说:“迄今为止,英国政府所表现出的忍耐并非出于软弱感,而是出于自信强大实力的意识。”他通过香港总督、特命全权公使向清朝递交一份外交照会,声称:“两国间将来无论发生任何对中国不利的事件,其过失都将落在中国政府方面。”

然而,清朝方面并没有嗅到战争到来的危险。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咸丰皇帝继任。咸丰皇帝起用了林则徐等主战派官员,斥退了穆彰阿、耆英等主和派官员。1852年,徐广缙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奉命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叶名琛接任了徐广缙的职位,继承两广总督。

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和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4)

叶名琛对英国人的态度比徐广缙更加强硬,他甚至拒绝与英国人的一切接触,也拒绝对《南京条约》进行修改。到了这时候,战争的到来已经不可避免。

1856年10月,随着“亚罗号”事件的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时候,与《南京条约》的签订刚好14年。

【参考资料:《近代中国史纲》《清史稿》《南京条约》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