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11高校(带领云大进入国家211工程)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 口述历史 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云南省211高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省211高校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 口述历史 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由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
今天推出第三十八集
云南大学全体同学给老校长的贺卡 制图
这是一张来自云南大学全体同学的贺卡内容,王学仁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最好礼物。
当时,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王学仁任期届满,主动要求离开领导岗位,辞去校长职务。同学们对这位带着他们探索数学奥秘、教会他们做人、同时带着云南大学步入211工程的老校长依依不舍,感激他为云大做出的贡献,自发组织给他写下了这张卡片。
究竟是一位怎样德高望重的师者,才会令全体同学将他铭刻在心?
他把数学与地质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数学地质”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被誉为我国“数学地质”的创始人之一。
他坚持将多种“数理统计”的理论应用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探、气象预测等,解决了诸多重要实际问题。
老校长王学仁 孙洪国 张众 摄
在出任云南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带领云南大学步入211行列,成为地方大学中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大学。
他坚持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无数学子。
现已89岁高龄的他,仍在参与着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孜孜不倦地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把数学和地质相结合 通过计算找到矿层
数学与地质结合的机缘还要从王学仁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交集说起,当华罗庚筛选出了用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以及用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后,便将这些方法在全国推广。华罗庚在云南推广期间,王学仁陪同华罗庚到了许多工厂,一路上不断向他学习,这给他很多启发。王学仁认为,数学是一个基础的理论科学,基础学科要起到效果,就需要跟实际相结合。
视频截图
华罗庚离开后,有个地质队找到王学仁,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个优先法、统筹法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地质找矿的问题。此时地质队有两台钻机,其中一台已经达到了所需深度,但是找不出矿。总工程师希望王学仁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一下,让这台钻机能找出矿来。一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吓了一跳。“这样的问题是从来没有想象过。但如果我要马上回绝人家的话,那不就是让人家以后都不相信数学能有什么用处。”王学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道。
伏案研究数十年的老校长 孙洪国 张众 摄
“靠地质研究的方法不一定能让钻机找出矿来,那说不定我用数学的办法计算后还有一线希望。”王学仁说,他当时是下了狠心、硬着头皮,与地质队重新按照数学的计算办法切数据,把“数学”和“找矿”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制作模型,计算出在哪些位置是有希望找出矿的。
连地质成分都看不懂的王学仁,努力“吃透”地质学。“说实在的,我不能说是变成一个地质学家,但是一定要吃透他们地质找矿的经验,再考虑怎么通过数学建立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去做。”
他先后到过云南的10多个矿区,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从识地图、测数据开始,直到研究勘探程序,最终掌握了地质找矿的规律。
“矿产埋在地下,是一个非常不规矩的东西。怎么用数学去解决它,这不是个单因素的问题,是个多因素的问题。这就需要构想出一个很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做。”他把数学与地质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数学地质"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最后成功通过数学选出钻孔,在30米的地方找到了60米的矿层。
“当时,我是数学、地质,还有计算机三样结合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就叫做数学地质的利用。”他的“数学地质”理论结束了我国地质找矿“罗盘、铁锤、放大镜”3大件的古老方式,被誉为我国"数学地质"的创始人之一。
开创应用统计研究 填补我国空白
他身体力行,围绕云南社会和经济出现的问题为主,用数学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他搭建数学模型进行地质、公安、生物、农业等数据处理,在实用方面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学地质”、“应用统计”、“异体点理论和应用”等课题的研究,这课题既有系统的理论创新,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完成了一系列论文著作,开创了我国应用统计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将云南大学统计系建设成国内具有独到特色的应用统计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所带领的云大统计系在结合地质、找矿、经济等应用方面做到了全国的领先,成果也在全国数一数二。
王学仁先后主持完成了数个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孙洪国 张众 摄
当时,云南大学数理统计教研室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一共就只有4个人,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可言。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他专门到教育部,经过教育部批准办了全国第一个“全国基础数学的研究生班”。这个研究生班请了中国科学院各个科目的相关基础研究人员给学生讲课,吸引北大、清华等各个高校的年轻人参加。研究生班办了四年,期间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分布在国内外。有了这些力量,云大统计专业渐渐发展壮大。当时国家教育部统计组的组长张尧庭评价道:“云南大学从一个很小的统计教研室,培养出这么一大批人才,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全国没有一家可以替代。”对此,王学仁自豪地表示:“我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再把他送去更好的学校让他们苦练本事,然后让他们将学会的技能传递回来。所以当时我们的统计系在全国的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
荣获全国劳模 努力为人民做事
王学仁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强烈的使命感。“一个人一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自己工作一定要有个目标,另外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去到达这个目标。”
1978年,王学仁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作为该大会云南的会员,他倍感荣耀。也是在这一年,他还获得了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
视频截图
面对诸多荣誉,王学仁反而有些忐忑,他坦言,压力大,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愧对这些荣誉。但他有着自己的目标:为人正直、勤奋为民、孜孜不倦、贡献社会。他最崇敬的两个人是陶行知和屠呦呦,他认为他们都是捧着一颗真心,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事的人。他说:“我自己是个平凡人,离这些人的距离还远得很。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楷模。”
延续熊庆来校长精神 带领云南大学步入211工程
老校长熊庆来一生心系云南大学,致力于将家乡的大学建设成小清华。经过他12年的耕耘,将云南大学建设成了中国著名大学。“他也是位数学家,如果他专注于数学,他可以更加辉煌。”熊庆来校长的精神让王学仁非常触动,他希望能更好地延续熊庆来校长的精神,为云南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做更多事情。
视频截图
1992年,成为云南大学校长后,他得知国家要进行211工程建设,他便为此而努力。“后来江就给我们提了'立足祖国边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题词",给我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王学仁认为,云南大学是地方的学校,地方学校不为云南做事、不为云南服务,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全校师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精心选择课题,校园建设等。
1996年的5月5日,云南大学通过审批进入全国26所211大学之列。从此,云南大学从地方大学提高至国家211工程大学,让王学仁恢复云南大学历史地位的初心得到了回馈,不仅对王学仁来说意义非凡,对全校师生来说也是一份厚重的礼物。
王学仁始终认为,恢复云南大学历史地位,是他们这一辈肩上的责任。回忆云南大学成功入选211工程的情景,他仍然非常骄傲。
要求学生融会贯通 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作为一名老师,王学仁对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要求。“不管读书也好,写文章也好,首先一定要读懂要吃透,读一遍两遍三遍五遍,看看哪些是精华,把那些精华吸收过来让自己能够利用。然后要看出人家是什么样的思想,要把人家的思想吃透,甚至换一种思想、换一种方法做的比他更好。”王学仁说道:“无论看一篇文章也好,读一篇论文也好,还是写一本书也好,读透、读懂以后,你就知道它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还可能在哪些地方比它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王学仁仍身体力行地在影响着更多学生 孙洪国 张众 摄
王学仁一直要求学生们对知识要融会贯通,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王学仁,仍身体力行地在影响着更多学生。原本,80岁以后,就不适合继续申请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国家科学基金数学组的领导来劝他,希望他继续发挥余热。“年纪大了以后,脑子不活动、不交流,就会退化。”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再一次打动了他,王学仁成功申请了三个项目,他给自己施加压力,“既然有任务,每年就要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刚好我的一些学生,现在他们是教授,刚好又在我的办公室的隔壁,我们就经常一起交流、一起研究,大家来做完这些项目。”
即使年事已高,但是王学仁仍然坚持每天七点进办公室,周末和假期也风雨无阻。如今在云南大学的校园里,或者在学校食堂,很多学生会经常遇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都会主动跑过来向他问好、帮他打饭。春风化雨数十载,桃李飘香万树春,虽然这些年轻的学生都是在他退休后才进入云大的,但几乎没人不认识他。
云南大学也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这位老校长也送出了自己最诚挚的祝福:“我相信云南大学的明天会更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学生、老师,都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希望都寄托在你们的身上。”
编辑:胡津滔 孙寅翔 王莹 吴珺 实习编辑 郭小煜
记者:李洁 实习记者 章杭佳
海报设计:蔡陈晨 李青骏
【相关新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朱兆云:数十年躬耕不辍 “医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耿家盛:30年匠心磨就车工一把刀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增智:用荧幕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辉:三十年奔跑在创新一线的电网“卫士”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陈向华:三十年锤起锤落铸就铁运安全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尼玛拉木:一个女邮递员的20年雪山邮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郑瑞东:与电共舞17年 高压线路上的穿行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秋香:从农民工到大工匠,奋斗的青春最闪亮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付家祥:奋斗在化工厂生产一线的实干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起明:扎根电务生产一线的铁路信号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舒群:用一生研究一个行业 果农心中的“红梨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靖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他把怒江脱贫的故事告诉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阮鸿献:用一生一心做药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滇南药王”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缪沅振:凭肉眼可分辨精矿品位 矿工厂的“拼命三郎”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番兴明:培育那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邱仕强:二十年创新钻研 卷烟厂里的“机械医生”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昕成:用绿色基建守护云南的绿水青山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淼:24年匠心筑梦的高炉“铁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陶春:让云南民族文化在艺术舞台上盛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黄洁:困境中迎难而上 证券市场的冲锋开拓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娜倮:奏响拉祜群众致富乐章的“百灵鸟”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提布:做科技兴农的带头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金会:扎根大山深处的“螺丝钉”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杨德良: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幸福社区的领路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杨建权:志在高空 用专注搭起通向远方的航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曹正发:用赤子之心铸就甘蔗“甜蜜事业”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明忠:工作就是最大的乐趣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董春玉:用创新雕琢匠心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邹路遥:忠肝义胆炼就特警中的特警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袁家祥:30年生死救援 数万矿工的生命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农加贵:照亮深山孩子求学路的一盏“明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赵学全:机床车间里的“生产虎将”“时代领跑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钟焕娣:开创了属于中国女子的长跑时代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肖曙芳:儿科重症病房里的医生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钟顺和:只要能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值了!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俸爱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幸福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何黎:突破世界性皮肤病难题 把科研成果服务到患者身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