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隶属贵州省遵义市,地处北纬27°33′-27°48′、东经106°41′-107°33′之间,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是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誉为“转折之城”,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隶属贵州省遵义市,地处北纬27°33′-27°48′、东经106°41′-107°33′之间,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是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誉为“转折之城”。

战国时为鳖国,为夜郎属地;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设置播州,后由杨氏土司管理72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土归流,设遵义县;1949年11月25日设立县级遵义市,1997年6月10日,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国土面积293.9平方公里,2016年(含新蒲镇、礼仪及南部新区三镇)年末总户籍人口545124人[1],辖3个镇、9个街道,共有21个村、66个社区居委会,有金鼎山、毛主席住居、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凤凰山、大板水、遵义会议会址等景点,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称号[2]

红花岗区原为县级 遵义市 ,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距重庆323公里,离贵阳147公里,全区总面积624.49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53个村委会,14个镇辖居,总人口约54万人,现为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3

革命传统

编辑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一座拥有众多荣誉的城市,曾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两基达标县(市)”和“国家级科技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4

人文景观

编辑

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主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有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西南地下艺术宫殿”杨粲墓,佛教名胜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丰富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城区青山环绕,树木苍翠。湘江、洛江横贯全城,遵义公园、河宾公园、凤凰山公园和碧绿江水自然交融,春华秋实、夏荫冬青,景色迷人,被誉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6亿元。

5

基础设施

编辑

川黔电气化铁路和210、326国道横穿全境,贵遵高速公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供电供水能力较强。区内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32.4万千瓦,毗邻的乌渡发电厂装机容量63万千瓦,生产生活用电充足,随着城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城乡供电设施有极大改善。先后兴建了南、北郊水厂及红岩、海龙等11座中小型水库,城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15万吨。邮电通讯设施网络完善。现有邮电局(所)25处,拥有现代机械装置邮政转运中心和载波、微波通讯等先进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此外,区内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其中:拥有科研机构140个,民营科技企业14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余人,各级各类学校近200所。

  党的十六大 以后,全区明确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即:2012年率先在全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前5年和后5年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全区 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按12.5%以上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09亿, 人均GDP 约2108美元,为后五年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2.5%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突破192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更高台阶,实现人民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 民主法制建设 ,使该区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