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眼中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张铁太用相机记录了集宁机场建设进度
家住集宁区新体大街某小区的张铁太现年60岁,已经退休的他是个摄影爱好者。从上世纪80年代购买第一台胶片相机到现在,通过手中相机的不断更新换代,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社会的发展变迁。
爱摄影也爱买相机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120‘海鸥’双镜头单反,买的时候100多块钱呢,一个月工资都买不下来。”张铁太从家中的柜子里拿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向记者介绍,“我一直是铁路职工,那个时候收入还可以,买这台相机也不算是特别有压力。但是这台相机作为一款当时量产型消费级相机,还是特别珍贵的。”
张铁太小心翼翼地端着这台120“海鸥”双镜头单反机,打开外面已经很陈旧的保护套,一边向记者讲解这台相机,一边教记者如何使用。而这台相机的胶卷,也被张铁太仔细地保存着。
张铁太告诉记者,最早买第一台相机的时候,就是想着不论到哪里玩,都要照相留念。当时拍摄的都是人像,完全没有拍摄风景的观念。
在购买第二台相机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了。这一台相机,也是一台“海鸥”牌相机,型号是ETM。
1997年,张铁太为了出去玩的时候拍照方便一些,买了一台奥林巴斯自动机。
“买这台奥林巴斯自动机的时候我应该再等一等,不买它,买了挺后悔的。”张铁太说,“我这个人爱计划事情,要去哪儿玩,准备去看什么地方,就要留一点什么样的图片。奥林巴斯自动机不是特别适合我,所以后来我就再也没有买相机。”
直到2000年10月,张铁太买了现在使用的这一台数码单反相机。2010年,他为这台单反配齐了一套完整的配套设备,比如镜头配备了长焦、微距和广角。这些设备也很贵,花费了张铁太2万多元钱。
“现在人家专门搞摄影的,用的是120单镜头可换后背的机子。那个机子可贵了,一个二手的机子也要好几万块钱。”张铁太说,“我这只是属于爱好,玩玩。”
张铁太手中的相机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从胶片相机到卡片相机,从卡片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他买来的每一台相机,都精心细致地收藏保养着。如今,他的4台相机,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用镜头记录乌兰察布
几十年间,张铁太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相机,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在张铁太积攒多年的相册里,记者看到了他对乌兰察布的热爱,对乌兰察布发展的关注。
“这么多年玩摄影,感觉改革开放以来,乌兰察布的变化是质的变化。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村的道路变得村村畅通。”张铁太说,“过去,我们去农村,尤其是夏天下点雨,村里的路不能走,村都进不去。现在村里的路都是小油路,特别好。”
张铁太在集宁机场从动工到竣工的那段日子里,每个月都会去拍一次机场建设的过程,他的相机里记录着机场变化的点点滴滴。后来机场建成了,不让人们随便进去了,张铁太就没有再去拍摄。
“拍摄完机场以后,我觉得自己是乌兰察布人,应该把乌兰察布市的所有旗县跑一趟,去专门拍摄各个旗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张铁太说,“以前各个旗县我也去过,但我就想看看现在是什么状况。去拍摄我们乌兰察布的大好风光、经济建设、风土人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全市各个旗县张铁太都跑过。据他回忆,那个时候的旗县,不管到哪儿都像是到了农村,环境很差。乡镇也多,间隔不远就是一个乡镇,供销社就是标志,也是最好的建筑。现在到各个旗县里看,变化太大了,街道平坦宽阔,城市建筑也“高大上”了,绿化工程也搞得特别美,简直是今非昔比。作为乌兰察布人,他感觉心里特别舒坦。
虽然张铁太现在使用的依旧不是专业的单反相机,但是现在拍摄的都是近几年乌兰察布的美景和城市变化。
“时代好了,经济好了,生活好了,环境好了,我也乐意用镜头记录我们越来越好的点点滴滴。”张铁太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