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兰亭序》
一 时代背景及其生平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他是王旷的儿子、王导的从侄,东晋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由于他在书法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他的书法在当时与后世均被视为至宝,他也因此而被尊为“书圣”。
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的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沦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之手,五胡十六国的互相残杀与互相吞并,留在史书上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记载。
而西晋王朝的赓续由司马睿在建邺(今南京市)建立东晋小朝廷来维持。
但是,这个东晋王朝所延续的不仅是西晋王朝的皇权,也延续着西晋时王朝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绝症,同时又迸发出许多新的顽症:王室中间、世家大族之间、世族与庶族之间、侨流世族与土著豪绅之间的各种矛盾与斗争,以至于朝廷里内讧不断、皇帝黜废无常,世家大族虽生活在富贵之中,性命却危在旦夕之间。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多数才志之士,无不怀着忧惧的心情关注着政治而又躲避着政治以远祸全身。于是或崇尚老庄玄学以清谈为务,或向往山林之乐以求精神解脱。
无论怎样,他们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不过是以消极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现实,而希冀在超脱现实的境界中做风流名士,在玄学清谈、山水游乐乃至于文学艺术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的实质。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也同样是因他选择了一条消极地对待现实政治的道路,而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到书法艺术的探寻中。
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显宦世家中,所受的文化教养是可想而知的。史载他幼时讷言,却勤敏好学,年少时已以书法知名。优越的家世又养成其不拘礼法的性格,“东床袒腹”之举成为美谈,也足见他的孤傲绝俗。
然而,这种孤傲,在生活中也许会令人尊敬,若表现在政治上,则必然要遭到排斥打击。
他与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俱有才名,但生性骨鲠的王羲之对于王述的为人甚为不齿,后来王述做扬州刺史,王羲之做会稽内史,受制于王述,王羲之深以为耻,乃称病辞官,在父母坟前自誓永不再仕。
从此遁入山林,“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王羲之自誓去官这一年52岁,六年后58岁的王羲之便与世长辞了。
(晋)王羲之行书《近得书帖》
王羲之出身于仕宦大族,同时,也是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一位擅长隶书的书法家。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王羲之7岁开始学书,首先得到父亲的亲自传授,继之又拜与王家有中表亲缘关系的卫夫人为师。
年轻时,书法已颇有成就,深得其从伯父王导、王敦的器重。20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其妻郗睿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才女,夫唱妇随,相得益彰,这对于王羲之的书艺进步必然是大有促进的。
然而,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情操和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追求的人,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是不会轻易满足的。
王羲之对自己的学书过程有这样一段叙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成,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
(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二 行书造诣与《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今所能见到的摹本或刻本,计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姨母帖》《孔侍中帖》《行穰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袁生帖》《长风帖》《游目帖》《近得书帖》等。
《兰亭序》是代表王羲之行书最高水平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王羲之与当时东南的贤士才子谢安、孙绰等以及他的儿子凝之、徽之、肃之、献之共40余人,相约在会稽郡风景秀丽的山阴兰亭聚会,行修祓禊之礼,以祛除灾异,追求祥和快乐的生活。
(晋)《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这是一次东南贤达才人的高会。得山水之乐,尽娱游之欢,一个个诗兴勃发,尽情吟咏。于是,一部《兰亭诗集》就这样形成了。
群贤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略带醉意,文思如泉涌,振笔录下当时的欢快情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时,又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无限的感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正是在这样一种深沉的情思意绪中感受着周流大化的力量,对生命的可贵与短暂产生一种幽伤之情。这时,他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笔端流出了他的意绪,同时也流出了一幅被后人奉为圭臬的书法艺术杰作。
总结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触遇生变、极妍尽态、错落有致、欹正相生、简易洗练,动中寓静;用笔千变万化,章法浑然天成。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自古来人们有过许多分析解剖,然而,当你去欣赏或尝试着去体验——临写它时,就会觉得它的艺术内涵之丰富,决非言语所可尽述,正是佛家所谓“说似一物既不中”,或宋人词句所谓“妙处难与君说”。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侵即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