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

当连丰厚的回报,都无法挽留一个行业走向消亡,那该是怎样的悲凉?

曾有那么一批人,在深山峭壁之间,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今已凋零,行业人数寥寥无几,难以延续。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

他们就是采燕窝的人。

溯源:采燕窝人的由来

燕窝,顾名思义,就是燕子所筑的窝。但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燕子窝不同,寻常家燕子所筑之窝往往是通过泥巴或者禾草和唾液混合筑成。

而我们所说的“燕窝”,则是指金丝燕所筑的窝,他们往往是利用唾液、绒羽等所筑,在经过晾晒脱水后,才是益气养颜佳品。

在传统中医的角度看,在《本草求真》中有记录,“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脾,补而不燥,润而不滞。”虽非药品,却也为滋补佳品。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2)

但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质疑燕窝的营养效果仍有待查证,但这并不妨碍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燕窝的热爱与追捧。

追溯燕窝进入中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1405至1433年间。

传说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偶遇燕窝,在回朝时,把“燕窝”作为滋补之品献给了明成祖朱棣,后来朱棣便把燕窝列为了皇家御用佳肴,自此,开启了燕窝宫廷文化的开端。

从供需角度来看,有了市场需求,供给端也就应运而生了。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3)

当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开始把“燕窝”作为养生极品和送礼佳品,趋之若鹜的时候,便会促使商家为了保证其充足的货源,不断的到处收购或者遣人采摘。

自此,采燕窝人的行当逐渐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采燕窝人随着时代的浪潮,渐渐走向巅峰。

富足:村子里的商机

从明朝开始,燕窝渐渐成为了富商官吏之间的流通物,成为了上流社会的风靡攀比之物。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4)

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曹雪芹塑造的贵人形象中,燕窝是最受贵人们喜好的滋补品,通篇下来,提及了不止三四十次,足见燕窝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地位与价值。

后来,甚至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了官场上名贵的赠礼,因此也被称之为“官燕”,这个叫法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各层官吏为了讨好贵族们四处搜罗,于是自然会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不断地挖掘去采摘。

很多靠近深山的村子渐渐以此为生,而燕窝的采摘也为很多村子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5)

靠近悬崖峭壁的村落往往可用于农耕的土地相对稀薄,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农耕用地的稀薄往往带来的是食不果腹的情况,而采燕窝却为这些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

燕窝作为上层社会的流动物,其收购的价格往往比较丰厚,很多村落通过采燕窝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农耕的收益,让很多原本穷困潦倒的村子渐渐富足了起来。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采燕窝的行业里,行业自此也迎来的快速发展的时期。例如,在四川省冕宁县青纳乡的海子村。

从清朝开始,村子里的人就开始从事起了采燕窝的行当。当时他们村子粮食的收成并不好,食不果腹屡见不鲜。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6)

后来通过在山林间摘采燕窝,并经过晾晒后卖给商家,渐渐让村子里的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也因此,采燕窝便成为了海子村代代相传的行业技术。

直至现在,燕窝收购的价格依旧十分可观。

据调查,二十世纪时,燕窝的收购价格为2元一两;2010年左右,价格涨幅到了200元一两;而现在,野生燕窝的采购价格高达一两千元一两。

甚至遇到品相比较好的燕窝,能卖到好几千一两的价格。一斤燕窝,足足几万元,够得普通家庭一年的家庭收入了。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7)

然而,岁月辗转谱历史,时光流逝常无常。

无常:从兴盛到衰落

就在我们以为事情都在向着美好的预期发展的时候,上天似乎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丰厚的报酬和大量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带领采燕窝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事采燕窝的人越来越少,山林间,再难寻觅到他们的身影。

以海子村为例,从清朝开始海子村的村民开始依靠采燕窝来维持生计,后来渐渐形成气候,村子里大多数的成年男子都从事这一项工作。

直至现在,仍在从事着采燕窝工作的人,仅余一人,名为余成明。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8)

通过了解余成明的故事,我们发现,在余成明父辈的时候村子里的大部分男性还是仍从事着采燕窝的工作的。

在余成明尚且年幼的时候,他的长辈就已经开始带着他一起外出采集燕窝,由于余成明手长脚长的优势,很快就学会了采燕窝的技术,经常跟着父辈一起外出采集。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余成明的父辈仍是希望这项技术可以代代相传下去,那么为什么到余成明这一代就只剩下他自己了呢?

其实在余成明学习采燕窝技术的同期,是有不少同村的兄弟一起学习的,并非他自己一人。然而,曾经的同伴随着成家渐渐都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9)

究其原因,大概离不开两点:一个是采燕窝技术的高度危险性;另一个就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村子里的人对于职业的发展有着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

在仅仅剩下余成明自己的现状下,他曾经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从事采燕窝的行业。

但天不遂人愿,他曾试图带着两个孩子去悬崖边叫他们采燕窝的技巧,但他的大儿子当场就吓得不敢动了,二儿子稍微好一些却也没有学多久就放弃了。

后来,余成明也舍不得孩子们冒险,也就放弃了让儿子继承衣钵的想法。他的两个儿子更是明确表明,宁愿出去打工赚得少一些,都不愿意去采燕窝。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0)

似乎,到此,我们都可以看到采燕窝的人,最后走向消亡的结局了。

而余成明,成了故事最后的一个主角。

命悬:悬崖上的舞蹈

可以让人们宁愿放弃丰厚的报酬都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到底有多危险?

借由余成明的故事,我们来看看采燕窝的过程吧。

金丝燕的窝往往筑在沿海峭壁的山洞之间,然而采燕窝用的工具仅仅是攀岩用的绳索和一根十几米可以伸缩的套杆。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1)

凭借着这些工具,在悬崖峭壁之间不断地攀岩跳跃,才能够采集到燕窝,怕是光是想象,就足以让人胆寒生畏了吧。

余成明每次去采集燕窝的时候,都要提前几天出发,翻山越岭到达山崖边的位置,整个采燕窝的过程要风餐露宿好几天,好不艰辛。

在到达悬崖边后,往往需要两个人配合采摘。技术娴熟一些的,负责在上方放绳子,另一个人,曾负责攀岩采集。

因为放绳子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往往由师傅或者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担任,因为绳子放长了的话,很容易让人撞到岩壁上;短了又会进不去燕洞。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2)

余成明在早起也是两人配合工作,自从就剩下他自己了以后,一个人也能完成,只是更难了一些。

攀岩的过程更是艰辛,因为崖壁上很难找到落脚点。

饶是经验丰富的余成明,也难免会经常受伤。曾有一次,余成明就因为在攀岩的过程中手抖了一下,一下子撞到了岩壁上,直接扁断了两条肋骨,可见其危险。

而进入燕洞之中,却是迎来新的挑战。燕洞中漆黑阴冷,只能依靠矿灯进行照明。岩石上潮湿滑腻,岩石上时不时还会滴水,燕洞外阳光明媚,燕洞内确实冰冷刺骨。

因此,在采摘燕窝的过程中,定是要快,否则,怕是“舌头都要冻掉”了。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3)

整个采摘过程,就像是在悬崖上的舞蹈。头上是晴空万里,脚下是万丈深渊,这就是采燕窝的人的工作。

因为经常在岩壁上行走,脚下可以着力的地方有时仅有巴掌大小。

因此,往往需要用手指脚趾扣着悬崖上的缝隙前行,这样往往是的采燕窝人的指甲都很短,甚至陷进了肉里,难以长出来。

这样的工作,每一日,都是在用命相搏。虽然利润可观,但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和风险,真的值得么?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4)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迭代:行业衰败与社会发展

大浪淘沙,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行业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市场飞速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从物质追求渐渐开始向精神追求上进行着转化,人民口袋里的钱包鼓起来了,从为了生活所奔波渐渐开始享受生活。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5)

在这样大发展的背景下,富足的生活带来了人们对于美好更深层次的向往,也促使了对“燕窝”的需求量发生了大幅度的提升,燕窝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缺口。

从悬崖峭壁上的燕洞中取出燕窝的产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燕窝”的需求量。在科技的发展下,洞燕采集渐渐被“屋燕”所替代。

相比洞燕,虽然余成明这一代在采摘的过程中,就很注意对金丝燕生存环境的保护,但早期的过度采摘早已经让洞燕的产量不堪重负,而“屋燕”的到来,大大提升了燕窝的产量。

“屋燕”通过人工搭建适合金丝燕筑巢的人工环境使燕窝的量产成为了可能。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6)

通过人工培育的燕窝并没有因为人工环境的打造,而改变金丝燕的生活习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燕窝的生产质量。

甚至从卫生条件上来讲,屋燕中产出的燕窝其品质更加的干净,色泽也属上乘。在一定的程度上,屋燕的产生替代了洞燕成为了燕窝来源的主要生产力。

社会的发展进步终究会淘汰掉一些原始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行业,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带来的必然结果。

采燕窝人的衰落在另一方面也证明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停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7)

适应,改变,追上时代的步伐,大概,这就是那些有着古老传承的行业唯一能做的吧。

未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人生海海,这个世界发展得太快了,容不得你有片刻的松懈和迷茫。

还记得小时候楼下每年都在排队弹棉花的;街边还能看到修鞋的;家里爷爷总是拿个皮子修补着自行车,倒腾着一盘一盘的录像带;老姨还有着一套修表的工具一直躺在她的抽屉里再没派上用场。

如今想来,恍如隔世,那些尘封在记忆里的样子,如今再也见不到了。如今,我们盖的鹅绒的被子;鞋子不等穿旧了就已经换上了新的。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8)

早没了当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自行车也变成了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一切,在悄然间,已经焕然一新。

回忆总是有些酸涩,却也印证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那些古老的行业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终究会在大浪淘沙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更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所代替,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时刻应该警醒的。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代替了机械性的重复性工作,一些高危行业渐渐通过机械的辅助来增加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燕子能产出燕窝吗(最后的采燕人)(19)

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行业虽然难免遗憾,却见证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那些逝去的故事永远都存在在我们成长的历史里,总有后人得以发现。

识故而知今,或许几百年后的人们读到这段历史,也会向我们感叹古人是如何建立起长城一样感叹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迅速。

也许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古老职业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也会有越来越多新的产品和行业逐渐显露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风口,未来如何,谁又知道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