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的区别(1987我们的红楼梦世界的红楼梦)
#红楼梦#
1983年小巷,12月晴朗,夜的第七章。
这是周杰伦《夜的第七章》中的歌词,描写了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故事。
其实,稍加改编,就可以变成《红楼梦》的故事:
1983年小巷,10月晴朗,梦的第一章……
1983年10月,导演王扶林带领摄制组,在苏州甪直镇拍摄“小荣枯”,也就是小英莲走失等戏份,正式拉开了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序幕。
一部“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将在3年多后,横空出世。
不过,说起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缘由,还要从4年前说起。
忆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双眼,也吹醒了中国接轨国际的决心。
1979年,我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王扶林,随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出访英国。在看到BBC影视化改编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席勒等世界名著后,他萌发了将我国古典名著搬上荧幕的想法。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剧产业刚刚起步。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正是王扶林、都郁执导的9集长片《敌营十八年》。
虽然,没有人才也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时间来到1981年。一天,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问导演王扶林:“今年我们的电视剧应该拍什么?”王导马上提议,应该拍摄四大名著。
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权衡之后,王扶林认为:“唯有全是文戏的《红楼梦》相对比较容易拍摄。”
很快,台里同意了王导的提议。在年底的会议上,洪副台长部署了两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开拍计划:一部是由王扶林执导的《红楼梦》,另一部则是杨洁导演的《西游记》。
寻梦
虽然得到了台里的支持,但“一穷二白”的局面下,怎么拍摄电视剧《红楼梦》?
又经过一年多的波折,1983年2月《红楼梦》筹备组才正式成立,确定了总监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著名制作人戴临风先生,副监制中国红学会的秘书长、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总导演王扶林的班子。
同年5月,成立编剧组,由红学家蒋和森担纲。只可惜,蒋老工作繁忙且身体欠佳,创作速度赶不上剧组的进展。经过推心置腹的沟通,蒋和森先生改做剧组的文学顾问,重新搭建了周雷、刘耕路、周岭的三人编剧小组。
对剧本的创作,王扶林提出“忠于原著、妙于裁剪”的宗旨,不沿袭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原著伏笔和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对80回以后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构想——也就是重写《红楼梦》的结局。
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个艰难的决定——既需要极强的洞察力,也需要极高的创造力,更需要丰富的学识、专业的团队来把关。为此,《红楼梦》剧组成立了顾问委员会。
时隔30多年,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这些人的名字时,也许只能想到这个词:旷古绝今。
他们是:
王昆仑、王朝闻、沈从文、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周扬、周汝昌、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朱家溍、吴祖光
以及民俗指导:邓云乡。
入梦
“能演贾宝玉的演员,还没出生呢!”
《红楼梦》顾问委员、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曾经坚决不同意拍摄《红楼梦》,并说出了上面这句“名言”。
不过,当他看了欧阳奋强扮演贾宝玉的样片之后,兴奋不已,连说:可以拍了,可以拍了!
《红楼梦》剧组确实胆大,不但剧本是新的,演员也要新的——在全国海选贴合原著人物的演员。
据说,王扶林导演有个绰号:王大胆。
王导认为,演技是可以培养的,关键要在外形和气质上契合。为此,1984年春夏,剧组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楼梦》演员学习班。
学习班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
没看过原著?那就大家一起看。看不懂?那就听专家讲!
培训期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一百多名演员,每个人的角色都不确定。通过不断地学习、表演、比较,综合形象气质、上镜效果、演员搭配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了我们看到的主演阵容:
贾宝玉-欧阳奋强 饰
林黛玉-陈晓旭 饰
薛宝钗-张莉 饰
王熙凤-邓婕 饰
……
在我看来,“四大主角”各有所长——欧阳奋强胜在纯真,和贾宝玉一样天真无邪;陈晓旭胜在气质,具有林黛玉一样的诗人风流;张莉胜在性格,和薛宝钗一样沉默寡言;邓婕胜在上镜,具有王熙凤一样的飞扬神采。
圆梦
如果说,还原《红楼梦》的人物、建筑、服饰、道具……很难的话,那创造《红楼梦》的音乐就是难上加难!
因为不管是人物、建筑,还是服饰、道具,都有典可依、有据可查。至于音乐,只有“轻敲檀板,款按银筝”、“谱入管弦”寥寥数语。
所以,《红楼梦》的音乐是“无中生有”,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也是作曲家和作家的隔空对话。
王立平先生一直有为《红楼梦》谱曲的想法,得知《红楼梦》拍摄的消息后,主动请缨想为电视剧作曲。经过一个下午的“考试”,最终如愿以偿。
从此,“一朝入梦、终身不醒”的王立平,用四年多的时间,去阅读小说、去解读故事、去冥思谱曲,去创造独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我们不知道,曹雪芹会如何评价王立平这“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只知道,自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以来,熟悉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响起,一次又一次停下……
无数次之后,还宛如初次,令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
追梦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正式播出。
曾经认为“拍摄《红楼梦》最简单”的导演王扶林,或许早就改变了想法。从筹备开始,就时时刻刻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战战兢兢,一方面勤勤恳恳,他说:“把它拍完就不简单了,不挨骂就更不简单了。”
可是,不挨骂是不可能的,谁让它是《红楼梦》!
虽说当时的社会争论相当尖锐,但总结起来也就两个词:毁誉参半,差强人意。
也就是说,不管电视剧《红楼梦》拍得好还是不好,至少拍出来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填补了空白,也完成了任务。
冯其庸先生曾说:“这是自有《红楼梦》以来,最大的一次普及。”
是的,普及。
那个年代,“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读书的人少,读《红楼梦》的人更少。
电视剧的热播,掀起了全民阅读《红楼梦》的狂热风潮。恍惚间,街头巷尾重现了数百年前的景象——“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得益于自身的品质和同行的衬托,随着时间的流逝,87版《红楼梦》的声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经典。
或许,对87版《红楼梦》最中肯的评价,还是周汝昌先生这首诗:
乍展荧窗百态丰,鲜葩阆苑粲新红。
朱楼搬演多删落,首尾全龙第一功。
就像王立平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
87版《红楼梦》有辉煌,也有局限。它不完美,但它一直用真心,追求美。
它是1987,我们的红楼梦,世界的红楼梦!
资料及素材来源:
1、欧阳奋强《1987,我们的红楼梦》;
2、李星文《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
3、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
4、王扶林、王立平等主创相关采访;
5、网络。
文 / 红楼微梦 | 加关注,不迷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