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苏口岸百科简介(新时代国门行7)

从喀什沿着314国道西行,将到达塔什库尔干县城(简称塔县)、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口岸——红其拉甫,以及中国和阿富汗间的狭窄通道——瓦罕走廊。在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脚下,折向西南的314国道分出了一条西北向的支路——中塔公路,沿着支路前行,将到达中亚地区面积最小的国家塔吉克斯坦。

两条公路交汇的地方,就是帕米尔高原雪山下的中塔边境口岸——卡拉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片雪域高原的故事,影片中塔吉克族战士阿米尔与姑娘古兰丹姆的传奇爱情,曾让人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无限神往。

冰雪终年不化的“神山”慕士塔格峰,见证了山下道路从无到有、从窄变宽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边关富国强边的新成就。

卡拉苏口岸百科简介(新时代国门行7)(1)

卡拉苏口岸塔吉克斯坦一侧等待入境的车辆排起了长队(琚振华 摄)

古丝绸之路焕发青春

海拔3880米的卡拉苏口岸联检大厅,并不是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边界。盛夏,从卡拉苏口岸联检大厅沿着中塔公路出发,醉人的蓝天白云下,高原草甸上到处可见牦牛、羊群悠闲地觅食,不时还能看到骑着摩托车的塔吉克牧民在驱赶落单的牛羊,20多分钟后才来到中塔边界——海拔4400余米的阔勒买达坂。

从车上下来,远远就能看见一条汽车长龙,从位于阔勒买达坂上的中国境内的海关检查大厅,一直延伸到不见尽头的塔吉克斯坦境内。一路上,许多塔吉克斯坦司机都摇下车窗,友善地与记者互动。

沙迪汗是一个健谈的小伙,最喜欢的就是到中国购物。在翻译的帮助下,他告诉记者:“每次到喀什,我都会抽时间逛商场,自己购买或帮朋友代购商品,中国的服装、鞋在塔吉克斯坦很受欢迎,家电和手机也很受欢迎。”

这位34岁的塔吉克斯坦司机走遍了中亚各国,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前到喀什,沿途都能看到矿山企业,现在没有了,这或许是当地的环保意识在加强。另外,中国的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走”。

43岁的艾伦甫在中塔公路上跑了7年多,“到过大城市喀什”,略懂一些中文。艾伦甫说,他所在的车队有40辆载重汽车,每月都要来中国几趟,目的地是喀什,主要进口一些机械,“中国的产品先进,而且便宜,老板在喀什设立了仓库,我们到喀什装上货就可以返回”。

卡拉苏口岸的繁忙,是中塔双边贸易关系繁荣的一个缩影。2004年卡拉苏(中)—阔勒买(塔)口岸临时开放后,两国边境贸易就开始迅猛增长。作为中国唯一对塔吉克斯坦开放的陆路口岸,卡拉苏在中塔双边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2000多年前张骞曾经走过的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活力。

2017年,中塔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商定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同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繁荣。

睦邻友好如同亲戚

丁心同28年来一直在塔县边防一线工作。如今已是卡拉苏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的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忙碌。

丁心同说,他每月至少与塔吉克斯坦军人会谈一次。仅2016年以来中塔两国边防军人就会谈会晤了40次,塔吉克斯坦上至国防部副部长,下至普通的边防军人,都到卡拉苏会谈会晤站做过客,两国军人的交往密切而又融洽。

“以前卡拉苏边境可不是这样的。”丁心同回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卡拉苏边境争议区一直是中苏(前苏联)边境对峙的前沿,长期厉兵秣马,剑拔弩张。

卡拉苏边境地区的争议可追溯至19世纪末,沙俄趁清王朝国势衰微,强行侵占了帕米尔高原2.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那时起,就在卡拉苏边境形成了争议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苏两军对峙的坚冰才被逐渐打破。

2010年4月,经过多年的谈判,中塔签订了勘界议定书,塔吉克斯坦将实际控制下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

中塔两国国界线的勘定,掀开了两国边防军人关系新的一页。2016年才从新疆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的国防生王新新,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满怀成就感。王新新是卡拉苏边境会谈会晤站3名翻译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塔方边防军人对接。

王新新说,两军会晤的流程现在比较简单,当有涉边事务或交流需求时,首先向上级申请,然后与塔方边防检查站协调,两国军人就能坐到一起友好协商,“再也不会因为一只羊的事闹到外交部”。

2013年4月,两名塔吉克斯坦边民持枪进入我国境内100余米,赶走了附近数十只牛羊。接到牧民报告后,卡拉苏边境会谈会晤站紧急启动会晤机制,第一时间商塔边防部队处置。塔边防部队在进行调查后,不仅将涉事边民抓捕,而且在边境地区开展了相关教育宣传,归还了此次赶走的牛羊,并将之前边民抢夺的或是误入其境内的中国边民的牛羊,以及这些牛羊的后代,总计267头(只),全部归还了中国边民。

不仅是涉边事务,就是两军官兵之间,也会互相帮忙。王新新说,2017年5月,塔边防军人在会晤时向他提出,他们有一位战友患了眼疾,在当地四处求医问药没有效果,想到塔县的医院治病。王新新向上级报告后,联系了塔县县医院,陪同塔方患病的边防军人做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并给其多准备了几个疗程的药物。在此后的会谈会晤中,塔边防官兵告诉王新新,他们战友的眼疾恢复得很好,向中国同行表示感谢。

丁心同说,现在中塔两国边防军人的关系融洽,联合巡逻时不仅进行联合战术训练,还会一起就餐,两国边防军人都会表演拿手的节目,感觉就像亲戚串门一样,“我们相信,中塔边界将建设成为睦邻友好和相互信任的桥梁”。

边防军人默默奉献

上世纪60年代末进驻卡拉苏的边防连,亲历了边境上两军关系由对峙到缓和再到互信的全过程。

“山高路更险,道道都是鬼门关”,是哨所险峻的真实写照。通往哨所的路,全长不到10公里,从山脚爬到山顶要过33道弯。整个路面窄得只能放下小车的四个轮子,一边是陡坡,一边是深沟,还经常结冰,让无数驾驶员望而生畏。某年7月,哨所前哨班修哨楼,地方施工队没人敢开车送材料上山,团领导在全团军人大会上宣布:谁敢开车上哨所送材料,就给谁立三等功。结果是团汽车队驾驶员刘秉年、刘占旗去了。两人从哨所下来后,连裤衩都被汗湿透了。

又一年9月,当时在前哨班带班的排长蔡进伦披着大衣上厕所,由于风太大,蔡排长的大衣被风吹得鼓了起来,他像滑翔机一样,被风刮走了50多米,摔得浑身都是土。蔡排长当即就宣布了一条纪律:以后上厕所不准单独行动,至少要有两人一块儿行动;情况特殊一人去时,必须抱块大石头,以防风大出事。

对于已下撤到阔勒买达坂的前哨班官兵或几乎同时进驻卡拉苏的武警边防检查站官兵来说,老一代边防军人的故事似乎已成了传奇,改革开放后国力日渐强盛,戍边军人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80年代的“三年边防建设”,90年代的“边防部队生活设施配套治理”和近几年的“战场体系建设”,卡拉苏边防连官兵们用上了新型巡逻车,住上了融战备、工作、学习、洗澡、上网、制氧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营房,实现了从“三峰骆驼一口锅,雪山顶上搭地窝”到“色香味全大棚菜,宽敞明亮保温房”的华丽转变,在风雪边关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和隶属于陆军的卡拉苏边防连官兵一样,武警卡拉苏边防检查站也大力推动民心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和解决了基础设施、主副食、就医等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营区建设的高原“开心农场”,不仅为官兵提供了新鲜蔬菜,而且还成为官兵调节情绪、放松心情的好场所。

与老一代边防军人相比,如今卡拉苏边防军人的生活条件、执勤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但哨所的精神却一直在官兵中传承。

2018年1月,卡拉苏口岸持续降雪,上百辆入境车辆滞留在前哨班到口岸联检大厅间的孔道内。武警卡拉苏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班长李帅兵主动请缨,冒着寒风和大雪为受困司机送去方便面、馕和红景天等高原食品和药品,并带领4名战士引导铲车对积雪道路进行清理。封堵的道路打通了,滞留的车辆开走了,然而零下37摄氏度的低温冻透了李帅兵的全身,他晕倒在路边的雪堆里,再次醒来已是两天两夜后。

一代又一代卡拉苏边防军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正如许多官兵说的,“这是中国的土地,总要有人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