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推崇忠孝仁义礼智信(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孔子是中国文化之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承前启后者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有人统计,《论语》中提到“仁”字,有109处之多,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儒家文化推崇忠孝仁义礼智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文化推崇忠孝仁义礼智信(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儒家文化推崇忠孝仁义礼智信

孔子是中国文化之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承前启后者。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有人统计,《论语》中提到“仁”字,有109处之多。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

仁,不仅是最基本、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孔子将“仁”的首要标志定为爱他人,爱世人,即“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在一切的“爱”之中,最重要的、品位最高的爱是仁爱。不仁,一切爱都可能沦为浅薄或虚假,包括性爱。

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完善人格的“志士仁人”,其最高境界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在真理与生命之间进行比较,真理更重要。

孔子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历代的优秀分子所继承:孟子高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大义凛然,临刑前写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这些动人的事迹不但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更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和崇高的“国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支柱。

这就表明,以仁为核心而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儒家主张以义为上,即道德至上。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词严”等。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说不合义理而得来的富有和显贵,在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这说明他并不排斥功利,而是主张义利双全,而在义利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取义舍利。儒家义利观的价值在于要人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也就是说,儒家并不反对发财致富,而主张生财有道,反对利欲熏心,发不义之财。而今,面临商品大潮,金钱崇拜腐蚀社会肌体,导致道德沦丧。强调道德至上,借鉴儒家的义利观,未尝不具积极意义。

儒家提倡仁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所独具之特色。儒家将人视为理性的人,哲理的人,就是指人有仁义天性。儒家这种仁义观念经过长期历史沉淀,深入人心,构成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民族性格。如今,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仁,就要求个体“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礼仪,以友善、恭敬的态度对待家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为仁的途径有二:

一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论语·雍也》)即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二是自我修行,严于律己,达到“克(好生)、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论语·宪问》)遵纪守法的目标。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

智,就是聪明,有“智慧、智谋、智力、才智、明智”等系列近义词,都含有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其核心是崇尚智慧、求得真知。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大败敌军是大智谋;人民解放军智取威虎山、阿庆嫂智斗刁德一是大智慧。

可是,聪明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才有的,是从实践和掌握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何学习和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如何求得真知?孔子的《论语》有不少精彩之论: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懈怠)——这是说,学和思要结合才有好效果。

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疲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外,儒学经典《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步学习法和知行合一思想,都是“崇智求真”的重要诀窍。

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中国古代的先贤说:“与国人交,止于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人无信不立,守信用、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以上,我们对“五常”为代表的传统美德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结果发现,仁、义、礼、智、信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社会风习,流淌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它虽然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农业社会,有着旧时代的烙印和糟粕,可经过审视和批判,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人是历史的产物,而人文精神又是历史进步的体现。当面对祖先千万年的文明,进行去粗取精、发扬光大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