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为何起兵谋反失败(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在《大明风华》之中,汉王朱高煦是一个执掌兵权,一生在为了那九五至尊的位置艰苦奋斗最终一无所得的藩王。而在明朝历史上,这位历经五朝,从燕王次子,到册封汉王,最终沦为庶人的皇家子弟,着实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01
朱高煦,朱棣次子,与仁宗朱高炽是手足兄弟,为徐皇后所生。论辈分,他跟其后的建文帝朱允炆是同一辈,但他们亲爱的爷爷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极其不一样的。朱允炆在朱元璋撒手西去后登基称帝。对于朱元璋而言,大儿子朱标的死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在老年丧子的背景下洪武大帝对朱允炆的宠爱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朱高煦呢,燕王次子,自幼生性凶悍,且多武人气息,莽撞不思后果,在洪武年间被召入京师南京学习。在老爷子眼皮底下,朱高煦没有任何收敛,照旧肆无忌惮,言行轻佻,不好学业。老爷子那么注重子女教育的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这般荒诞的行为,于是乎呢,这娃儿就被他爷爷嫌弃了。
之后,先皇驾崩,诸藩王要求进京吊唁,却被朱允炆否决,反而准许各藩王子嗣入京吊唁,于是乎,燕王世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代表燕王赴京。在南京的日子,朱高煦也是丑态百出。
洪武十一年,朱高煦到达南京,然而在朝野中这位郡王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他的舅舅徐辉祖(徐达之子,徐达之女许配予朱棣)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这个外甥,可这大哥不但不听,还把徐辉祖的爱马偷走了,得嘞,这是想当盗马的窦尔敦了。不仅如此,建文帝为了确保燕王安心,释放了软禁的燕王二子,这老人家还特地招摇地回北平,一路上还把驿丞给咔嚓了。子不教,父之过,一时间,燕王的名声就被他这活宝儿子给搞臭了。你就说,这样一个活宝,搁谁谁喜欢?在洪武、建文两朝,朝廷对这个极品都是很嫌弃的。
转眼间,朱棣雄心勃勃,加上老和尚姚广孝的煽风点火,最后朝廷一顿削藩的临门一脚,靖难就这么打响了,并成功将燕王的旗插上了南京城头。
虽然这个朱高煦在朝野内被嫌弃,可毕竟是朱棣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和自己又那么相似,一样的英俊潇洒,一样的横刀立马,还有一样的臭不要脸,简直就是自己的翻版,相较那个当初驻守北平的朱高炽,一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还没有父亲那么的不择手段,极度推崇仁政,和朱棣相当于两种治国策略的极端。可是呢,人家偏偏比你生的早。
这就是永乐年间轰轰烈烈的夺嫡之争。
02
朱棣入主南京后,立储是一个必要的工作,但是在立谁的问题上,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形势。
文官说,礼制不能废,立长;武将说,刀口舔血的兄弟,立次子。
怎么说,打天下你朱棣靠武将,治天下你得靠文臣。站在立长一侧的是以解缙为主的文臣,这也就是之后的太子党。在解缙的强力输出下,一句“好圣孙”奠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这就让朱高煦很生气,我明明那么优秀,为啥这个大胖子、大瘸子就当了太子?
虽然朱棣想立朱高煦,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朱瞻基的存在使得朱高煦与皇位说拜拜了。但朱高煦那么好斗的性格怎么会愿意服输?
朱高炽被册封太子,朱高煦也被册封汉王,并且封地定在了云南。
诸位,云南,可不是现在的云南,适合旅游养老,那时候是实实在在的南蛮之地,动不动造造反,搞搞动乱啥的,把封地定那地方,说是册封,不如说是让你过去扶贫的,再难听地说,不好意思,你被发配了。
于是乎,朱高煦耍起了无赖,不去,就是不去,一哭二闹三上吊,反正我就是不去。没办法,朱棣确实挺喜欢这个儿子的,于是呢,就让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且带着一同去北方巡视。
留在了南京,朱高煦就赢得了机会。他广收爪牙,和太子相互抗衡,并且一度有汉王越过太子的势头,就在汉王洋洋自得时,他说道:“岂不类乎秦王李世民乎?”这就有点狂妄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太子,逼李渊退位。看上去,太子有了,皇帝也有,作为王爷的自己仿佛理所当然的如同李世民,并重演唐朝历史,可朱棣会同意吗?
滚去就藩!
这就是朱棣对朱高煦违规行为的回答,再加上太子党抓住时机全力输出,朱棣突然想到,即将迁都北京,这东西死皮白赖留在南京想干什么?朱棣造反出身,对于这种忤逆自己,意图不轨的家伙,朱棣也表达的自己的态度——反感,也给了他一个答案——滚去乐安!
就这样,在督察队长朱棣的安排下,朱高煦只能乖乖去乐安就藩,却也确定了他武装夺权的方针。但他不准备在太岁头上动土,论打仗,自己和老爹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线,那么武装夺权的对象就成了朱高炽。
03
朱高煦没等多久,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再次袭扰大明边境,年事已高的朱棣却在沉思后决定——亲征!就为了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个安定的边境。
大军抵达大漠,可是阿鲁台却先行跑路了,朱棣的身体也不允许他继续追击,一生都在与金戈铁马为伴的朱棣终究没有追究阿鲁台,下令,班师。但,永乐大帝终究没能回到北京,而在榆木川与世长辞。
在乐安的朱高煦却是极度兴奋的,早在出征前,他就意识到老头子可能时日不多了,他还特地派自己的儿子埋伏于京师,并有大量人马负责消息的传递。
大明王朝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
然而,整个过程朱高煦同志是一无所知的。为了确保老爹真的死了,汉王同志大费周章,但是,随同出征的太子党官员,秘不发丧,而属于靖难派的张辅,根据史料和分析,却没有给汉王传达皇上驾崩的消息。在军营中的杨荣也是快马加鞭赶回京师向朱高炽传达了朱棣驾崩的信息。所以到最后,朱高炽登基了,这位汉王爷也才回过神来。
汉王爷,没关系,你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朱瞻基。
为何朱瞻基成了最后的机会?
看看地图就会发现,汉王封地乐安,离京师很近,而太子朱瞻基照旧历留守南京。消息,汉王先收到,那么,半路上汉王的军队就很便利地把朱瞻基同志,一刀咔嚓了。
但是在汉王朱高煦收到消息,布兵埋伏时,手下人告诉他,王爷,新皇帝已经到北京了。
啥?到北京了?
汉王殿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04
当然,我也有很多问号,可这玩意史书没记载,你也不能乱猜,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就是个谜团。可现在,闹腾了数十年的朱高煦同志很生气,他现在没心情搞啥研究去看朱瞻基啥时候、咋样到的北京,现在的他只想——造反!
老子忍了那么久,不干了!反了!
宣德元年,忍无可忍的朱高煦终于造反了。
在七月,汉王亲信枚青进京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辅。
枚青问:“兄弟,汉王要起事,你做京城内应好不好......”
张辅说:“兄弟,不着急,先吃饭,慢慢说。”
就当枚青准备好好吃吃喝喝时,张辅的人把枚青捆成了粽子并送到了宫里去。
得,皇帝也知道你要干啥了,那就考虑咋打吧。
于是,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推荐由阳武侯薛禄领兵,另一派就是张辅他老人家,他更积极,要两万人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是朱瞻基却被一个名字惊醒——“李景隆”。
于是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毕竟李景隆那个前车之鉴告诉我们,饭桶不能用。
至于这场平叛之战,则是十分简单,朝廷军队的一顿恐吓,皇帝的悬赏令一发,汉王的军队心思也就不在打仗上了,这场战争也就像闹剧一样收场。朱高煦最终也是趴在朱瞻基面前“臣罪万万死,唯陛下命。”
而在最终的训斥中,一介小吏也崭露头角,他就是之后在大明最危难时刻力缆狂澜的于谦。
看了这么多,这位为了皇位折腾了二十来年的朱高煦同志,好像一直在做自己不擅长的时,册封汉王,连自己的好侄子都嫌他烦人,自己最后还要作死,非要在监狱里勾朱瞻基一脚,最后落得了和叫花鸡一般的死法。
简而言之,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千万别作死。
另外,《大明风华》里也是和历史有出入的哦亲。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演绎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