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相是哪些官职(宋代有没有丞相)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丞相是具体的官位名称,而宰相则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俗称谓。由于秦汉以来丞相权力过大,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尚书台分割丞相权力。汉成帝时期,以丞相、大司空和大司徒为三公,分割丞相权力。
到了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太尉、司空和司徒,丞相职务消失,而三公也是名存实亡,虽仍为宰相,但军政大权已经开始汇总于尚书台。魏晋隋唐时期,丞相官位便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虽曾短暂出现,但并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侍郎、中书舍人等宰相职务。到了唐朝晚期至五代时期,三省长官职务也逐渐被排除出宰相序列,成为虚衔,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北宋初年,沿袭五代后周旧制,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是宰相与参知政事的办公场所,称为“政事堂”,又称“东府”。而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所在的枢密院则主管军政,办公场所叫做“枢府”,又称“西府”。中书门下与枢府合称为“二府”或“二司”。
五代时期,乱象跌出,枢密使掌控了军政人事和财权,权力极大,超越同平章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宋太祖登基后,着力削弱枢密使,以赵普为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步步为营,最终以李崇矩为枢密使,彻底架空后周旧臣权力。又同意后周旧臣辞去宰相职务,任命赵普为同平章事,是为宰相,并设置参知政事协助、牵制宰相。从此,五代时期枢密使权重的局面得以改变,而宰相也不再兼任枢密使。
宋太祖一改五代时期中枢机构文武不分权的情况,确立了中书和枢密院两套体系,这是宋代立国之初的基本情况。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西北连年用兵,宰相又重新兼任枢密使职务,这便使宋太祖文武分治的改革化作泡影,从此文武混乱,文臣治兵,武将无权。
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一般以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称为昭文相,以同平章事兼监修国史的则称为史馆相,是为亚相,以同平章事身份兼集贤殿大学士则称为集贤相,是为末相。
需要注意的是,北宋以节度使带同平章事头衔的叫做使相,没有实际权力,也不参与朝政。比如赵普失宠后,被太祖封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兼同平章事,没有实权。此外,北宋还在“二府”以外设置“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也可视作宰相。
元丰改制后,官制变得更为复杂,之前所写的头条中有所提及,基本情况是恢复了唐代旧制。中央政府撤销了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也随之裁撤。同时,以唐代三省制度取而代之,设置了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三省长官,并仿照唐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职权;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并且将原来中书、门下、尚书的审查、复议、执行权力全部归于中书省。
如此一来,代行侍中职权的尚书左仆射则成为实际上的首相,称为左相,而代行中书令职责的尚书右仆射则是次相,称为右相。但在实际操作中,右相与左相权力不相上下。同时,随着三省的设立,宋神宗又增设了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四位副相。
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则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尚书右仆射为少宰,以太宰、门下侍郎为左相,少宰、中书侍郎为右相,三公领三省事为公相。宋钦宗时期,又废太宰、少宰之名,恢复元丰官制,即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宰相之职事。
南宋时期,宋高宗融合新旧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为右相。到了宋孝宗时期,废同平章事职务,宰相称为左右丞相,左相高于右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宁宗开禧北伐前后,权臣韩侂胄集大权于一身,设置平章军国事一职,区别于北宋平章军国重事的虚职,但其实际地位已经高于左右相和枢密使的权力,总揽军政大权。
结语总的来说,北宋时期宰相的相权被分割的四分五裂,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集军政人事财权于一身的丞相官位,而以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宰相职务取代。元丰改制后,又以尚书左右仆射代替,以加强皇权。到了南宋孝宗以后,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取代同平章事的称谓,宋代才出现了丞相官职。而像平章军国事那样军政合一的宰相职务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