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经典战役全集纪录片(皖南事变的这个锅)

近期网上出现一种声音:抗战时期发生在苏北的黄桥战役是导致皖南事变的原因,二者是因果关系。换一句话说,就是,新四军在黄桥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万多人,时隔三个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军消灭九千多人,两个事件存在关联。并且有的网友还把黄桥战役的时间定为一九四零年十月四日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十四日,因为十月四日是黄桥战役的时间,一月十四日是皖南事变发生的时间,这样硬生生地把两个事件连在一起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真的如网上一些网友说的那么简单吗?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想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讲清楚,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皖南事变发生的本质上入手,剥掉皖南事变的表象,从而弄清楚,发生在抗战期间的黄桥事件与皖南事变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自共产党成立之时便有之。两党摩擦的时间远远多于合作的时间,国民党消灭共产党的企图从来未有停止过。只是因为日本人的入侵,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国民党蒋介石才暂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当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稍有变化,两党的摩擦的火焰就会点燃。

日军侵华自一九三八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到一九四一年发生皖南事变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总兵力,按照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已经发展到五十万人的规模。共产党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影响力和组织群众抗战的领导力,已经远远地过国民党。

抗战进行至一九四零年时国民党联共抗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军事上“限共、反共”政策日渐凸显出来了。共产党为摆脱国民党战区统辖指挥画地为牢的束缚,也随之把在国民党各战区统辖下的抗日策略,调整为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相对于国统区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方针。两党军队的摩擦规模也随之扩大,由几百人的摩擦,扩大至几千人、数万人的摩擦。

一九四零年六月,江南新四军粟裕部,按照延安毛主席指示,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日军占领区,建立民主抗日根据地,组织苏北人民开展对日本侵略者的全民参与的更加广泛的游击战争。

粟裕部自江南驻地出发之日起,每到一处,无不遭到第三战区顾祝同统辖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粟裕部过江进入苏北日军占领区以后,从抗日大局出发,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正面冲突,实在无法避免被迫不得不反击时,击溃对方以后将俘虏的国民党兵,连人带枪还回去,当面向李明扬、陈太运等国军地方派系将领,说明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动机和目的,无意与其争夺地盘和消灭对方的意图。粟裕团结抗日的做法,赢得了国民党地方派系的理解和支持,并得到了李明扬、陈太运等人的保证,日后决不与新四军为敌。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纪录片(皖南事变的这个锅)(1)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把皖南事变发生之前的两党的摩擦点,详细讲解一下了。

一九四零年六月江南新四军粟裕部按照延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径由溧阳、武进,北渡过江,进入日军占领区,准备对日作战。在途径西塔山地区时,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命令国民党军第四十师围追堵截,新四军被迫反击,歼灭敌军两个团。

粟裕部于六月二十八日进入苏北郭村地区,该地区是位于日军、国军、地方军结合部,属于地方部队李明扬的防区,遭到李明扬部十三个团两万多人的围攻。新四军奋起反击,打溃李明扬进攻的同时,还歼灭其三个团,粟裕从团结抗日大局出发,战后,把俘虏的官兵和枪支如数奉还给李明扬。历史上称为“郭村保卫战”,后来的电影“东进序曲”就是以郭村保卫战为背景拍摄的。

七月二十五日,新四军粟裕部进入地方部队何克谦防区黄桥镇,随即遭到何克谦和陈太运两个地方部队的围攻。粟裕对南北两股进攻的部队,分而击之。对陈太运部队采用拉拢安抚策略,战后把俘虏和枪支还给陈太运,争取其与新四军共同抗日。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陈太运帅部起义,加入了人民队伍;对何克谦部则采用坚决歼灭的打法,何克谦是乱世兵痞出身,日军侵华后,编入韩德勤部任保安旅旅长,此人生性反共反人民,在黄桥地区民愤极大,不歼灭何克谦部,不能平当地老百姓的民怨和愤恨。黄桥战役以后,四零年底,何克谦因勾结日寇,被韩德勤处决了。

1940年9月,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指令保安第九旅张少华部进驻姜堰,封锁新四军的粮食通道,并挟制李明扬、陈泰运两部,企图将新四军压缩在长江边狭小地区。与此同时,日军在苏北增加兵力,与韩军遥相呼应,一致对抗新四军。为疏通粮道,粉碎韩德勤的阴谋,新四军粟裕部攻取姜堰。此战歼敌1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姜堰战斗后,苏北地区一些名流乡绅组织四十多人联名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停战谈判中,韩德勤的谈判代表当着本地名流乡绅的面说:停战可以,但是,新四军必须从已经占领的姜堰地区全部撤出,否则免谈停战。新四军粟裕部为顾全抗战大局,慨然允诺,主动让出姜堰。然而就在粟裕部撤出姜堰的同时。韩德勤却一面当着停战谈判人的面,答应粟裕部退出姜堰后即可停止内战;另一面秘密调集国民党八十九军突袭黄桥,趁粟裕部不备之机,打一个措手不及,达到彻底全歼粟裕部目的。

九月三十日韩德勤令其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5万余人为中路军,从海安、曲塘一线进攻黄桥;李明扬、陈泰运部为右路军,5个保安旅为左路军,向黄桥两翼夹击运动时,天公不作美,连续暴雨四天,不但滞迟了三万大军的突击行动,也使粟裕部察觉到韩德勤背弃停战协议进攻黄桥的军事意图,得以备战。

粟裕在黄桥战役后的总结报告中说:因为没及时掌握韩德勤军事调度的信息,如果不是四天暴雨天气的阻隔,韩德勤九月三十日如期进攻黄桥的话,五千人阻击三万人突袭进攻,黄桥会失守的,新四军损失会很大的。老天爷给了粟裕四天准备时间,因为粟裕守城与伏击布阵得当,不但苏北新四军免遭一劫,反而歼灭国民党八十九军一万多人,取得了新四军东进以来与韩德勤主力交锋的大胜利,从而巩固了以黄桥为核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苏北新四军的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月十九日也就是黄桥决战以后,也就是皖南事变前三个月,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要求八路军、新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十一月九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十二月十日,蒋介石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六日行军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事先设伏的国民党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皖南事变,引起全国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极大愤慨,并对新四军给予同情和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二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对于当时的江南新四军为什么一定要在苏北黄桥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原因,粟裕将军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表述的:“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他是一个具有两千多万人口,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的重要基地;是控制日寇沿江进出的重要侧翼;又是链接我新四军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控制苏北,对于我军发展和积蓄抗日力量,更沉重地抗击日寇,以及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苏北是日、顽、我必争之地”。

粟裕将军还在黄桥战役总结报告中对当时的苏北政治形势进行了分析:“自韩德勤执掌江苏以来,盘踞苏北敌后,苟且偷安与日寇互不侵犯。他们实际上统治的地区只有苏北六个县。在他们的统治下,贪官污吏腐化成风,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土匪流氓横行乡里,弄得民不聊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群众以及稍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社会上层人士,无不反对韩德勤而盼望真正抗日的军队来改造苏北。我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苏北的。可是,蒋介石认为苏北我们的力量小,他们韩德勤、李守维的力量大,所以阴谋对我们苏北下手,后打皖南”。

我们从上述粟裕军事文集中的史料记载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江南新四军从六月份出发北上渡江,七月份到达苏北日军占领区,十月份开始黄桥决战,在短短四个月里,初到敌后的新四军,每到一处,都会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根本无法完成延安党中央交给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区开展对日寇作战的任务。新四军要对日作战,就必须首先解决在敌后建立民主抗日根据地的问题。因为,在没有当地群众支持;没有后勤保障补给;没有反击日军扫荡迂回空间的情况下,新四军是不能够做到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条件下完成抗战任务的。刚到苏北的新四军,如果没有根据地依托的条件下,盲目地对日军开战,势必会出现蒋介石导演的那样的结果,或被日军消灭掉或被国民党军封锁困死在敌占区里。

我们从日军占领区域图中可以看到,黄桥战役的地点是在日寇占领区内,而非国民政府统治区。既然是日军占领区,理不应该有划界抗日和越界抗日的说法,如果有划界的话,也应该是划分为日军占领区和抗战游击区。在国家危难时刻,国民党政府理应团结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动员全国人民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不应该再在抗日游击区内人为地设置一些画地为牢的势力范围了。

事实上,当时在苏北日寇占领区域里,存在着日军、国军、地方军、新四军,四个武装力量。新四军是最小的、抗战最积极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新四军的到来,除了被日寇视为威胁以外,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也把新四军视为,是对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一种骚扰和侵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因为在新四军到苏北之前,国民党军、地方军已经与日军达成互不侵犯各自势力范围的默契。由于新四军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在全国抗战时期暂时的,偏安一隅的状况,他们把新四军到来,视为威胁,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在韩德勤、李守维帅八十九军进攻黄桥的同时,驻扎在南京的日军为配合韩德勤攻打新四军,倾巢出动,对距离黄桥一百多公里的六合、天长等地区进行了近乎疯狂地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当地百姓的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军对苏北新四军到来,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次武力威慑。

黄桥战役后,国民党方面说:韩德勤帅八十九军进攻黄桥,是收复失地,新四军抢占国军地盘,还设伏袭击国军,是错上加错,应该对黄桥事件负责。我军朱德总司令批驳说:你们在日寇占领区收复谁的失地?搞的国民党方面无言以对。

至于有些网友说:黄桥战役的时间,是一九四零年十月四日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十四日,这显然不是事实,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粟裕将军在十月份战役总结报告时明确指出:“蒋介石认为苏北我们的力量小,他们韩德勤、李守维的力量大,所以阴谋对我们苏北下手,后打皖南。”

皖南事变发生时间是一九四一年一月份,二者发生时间相差三个多月,此时粟裕将军就在黄桥战役总结报告中说了国民党军先打苏北后打皖南的企图。国民党蒋介石消灭新四军的意图,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进攻皖南新四军和进攻苏北新四军只是时间和先后顺序问题,不存在前因后果的报复问题。如果在,黄桥决战前就知道八十九军进攻黄桥会失败,韩德勤、李守维也就不会亲自带队进攻黄桥,李守维也就不会在慌乱败逃时坠马落河淹死了。国民党蒋介石、韩德勤、李守维是在新四军七月份进入苏北,双方经过多次摩擦以后,精心策划,以强凌弱,以多打少,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才发起进攻黄桥的。在黄桥战役中,八十九军不但没有消灭新四军,却反被新四军把八十九军歼灭了,这一结果出乎蒋介石、韩德勤、李守维的预料,这到是真的。

国民党军在黄桥战役时隔三个月以后,进攻皖南新四军只是继续执行他们消灭新四军的“限共”计划而已,说到报复黄桥决战国军失败的损失,这是皖南事变的表象,不是国民党蒋介石反共计划的本质。假如,在黄桥战役中,韩德勤、李守维围剿新四军获得成功,苏北新四军粟裕部被他们如期消灭,后面的皖南事变还是会如期发生的,绝不会因有前面苏北的摩擦成败的结果,影响皖南事变的发生。

因为于一九四零年八月至十二月发生在第二战区,八路军反击日寇在华北大扫荡的战役中,参战部队多达一百零五个团,史称百团大战,在此战役中,日军伤亡两万多人。日军遭到重创的同时,也震惊了重庆的国民党蒋介石。此后,国民党内部对“限共、反共”的政策形成了共识。在百团大战进行的第一阶段时,蒋介石迫不及待地要求把八路军、新四军两个军合并成一个军,军队编制由当时的五十万人缩编为10万人。其“限共”取消新四军编制意图的目的,已经耀然于国民党军总参谋长何应钦发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电文中了。我们可以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上述电文中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并不希望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日寇占领区内,有那么多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存在。

所以说,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摩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谁报复谁的几次摩擦的突发事件,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限共、反共”的一系统政策中的一次局部的具体表现。日本投降后,三年内战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国民党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性的,皖南事变的发生不是因某一个事件原因而引起的。如果一定要说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联只是国民党反共计划的一个具体局部表象,不是本质。引起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乃至黄桥事件和皖南事变发生的根源及本质问题,是国民党蒋介石长期坚持反共产党的本质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