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为什么要选高峰(郭德纲把高峰捧那么高)
郭德纲但凡介绍高峰,言必称其“德云社总教习”“是直眉瞪眼奔着老艺术家去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在当年的《相声有新人》节目中,更是捧道“中国相声界,五十岁以下的演员来说,如果说按基本功来说艺术水平,前三名高峰占俩名额。”足见郭德纲对高峰的认可和倚重。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常有人说高峰是德云社“唯一一个正经说相声的”“有高峰在的德云社才是个真正的曲艺班社”等等,可见高峰的艺术能力也得到了部分观众的认可。
可是,高峰的相声一直是曲高和寡,大部分相声观众并不能体会其妙处,只能附庸风雅地捧着说;那么问题来了,高峰的相声,究竟应该怎么欣赏呢?
我认为,想要欣赏高峰的相声,首先要静心,耐得住性子。给他时间慢慢铺垫,跟着他的节奏,进入他的故事情境;只要能和他保持同步,就能够体会其妙处。
有人比喻说,郭德纲的相声像白酒,痛快又上头,而高峰的相声像茶,需要慢慢品;还有人说郭德纲的相声像演唱会,热情又野性,而高峰的相声像音乐会,高雅又晦涩。无论怎么比喻,言下之意都是一致的,高峰的相声需要用心体会。
当你作为一个固定的观众和他步调一致后,你会因为他的一句绝佳的现挂咂摸开心好久,那种快乐,绝对不是大大咧咧,摆在明面上咯吱人的段子所能比拟的;有的时候甚至要反应好几秒,才能明白他的用意;一旦get 到了笑点,指不定哪天你坐在家里吃饭,一不留神想起来那一个包袱,都能笑喷出来。
他能让你一个月前明明听过了这段相声,一个月后看到节目单上又出现了这个节目,你还是那么期待,你甚至还会窃笑,不知道这次高老板又要抛出什么样的邪包袱,你心里想“我等着你啊,我倒要看看你还能怎么出招”。
其次,想要体会高峰相声的妙处,前提是对传统相声足够了解,是个行家。高峰更注重相声的技巧和结构,所以听他的相声起码得知道,什么是相声的技巧和结构,明白什么是“三翻四抖”,什么是“一头沉”,什么是“子母哏”,什么是“腿子活”;同样一段相声,听过不同的版本,然后再听高峰的版本,然后才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他的处理为什么更好更高明,为什么内行人给他鼓掌,为什么郭德纲会觉得高峰是正经说相声的。
举例来说,高峰说过一段传统相声《打砂锅》,其中提到他中有了钱了,看见郭德纲没了半条腿在街上要饭,就要上前搭救。
栾云平:郭德纲腿怎么没了?
高峰:郭德纲原来站在井里,我把他搭出来,但是他太胖,嘭,把井口的铁箍带出来了。怎么办呢?郭德纲有缩骨大法,诶,就出来了。
一般的演员说到这里就过去了,换下一话题,但是这就有点不像话了,根本圆不上,而高峰的处理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加了一句:
栾云平:他有这缩骨大法,干嘛不出来的时候就缩啊?
高峰:那不就掉井里了嘛……
这样就合理多了,最起码圆上了,没有漏洞。
前段时间,天津市曲艺团在抖音上发了一批马志明先生谈相声的视频,其中他就提到,相声一定要讲理,不能让人问住了;如果人家觉得你在瞎扯淡,那你的艺术再好也没有用,观众在心里就看轻你了。
高峰的相声讲理,经得住琢磨,与马志明先生所言如出一辙。
再比如,2018年的《相声有新人》上面,郭德纲考验演员们的基本功,叫他们即兴演一个传统相声小段《磨蔓儿》,有的人根本不会,有的人演的磕磕绊绊,有的人中规中矩,总之没有让郭德纲特别满意的。
到了总决赛,高峰和栾云平演了一段教科书式的《磨蔓儿》,两厢对比起来,就能发现双方的差距何其明显了。
话说回来,高峰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是观众需要的呢?显然不是,大部分人听相声只是为了乐呵乐呵,没有义务把相声的门道都摸得一清二楚,也没有机会反复听不同的人演绎同一段相声。
观众花钱买票,笑与不笑,感受好与不好,都具有主观性。作为演员,理应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有清晰的自我判断,然后决定自己怎么表演。
高峰当然也懂这个道理,他完全有能力去适应观众的需求,对自己的风格做出改变;事实上他这两年也在改变,但是在内心,我相信他是别扭的。坚守自己心中的艺术水准,意味着叫好不叫座;刻意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就失去了自己对艺术的坚守。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