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成了留守儿童(受访者参加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人们获取留守儿童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交网络平台和媒体报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冲

实习生 杨哲

有多少人成了留守儿童(受访者参加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1)

留守儿童正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去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6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2.8%的受访者都参加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最经常参加的是捐款捐物(74.3%),其次是成为志愿者(43.1%)。

人们一般从哪些渠道获取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平台(74.1%)和媒体报道(65.9%)是主要渠道。其他还有: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48.1%)、学校/单位/社区宣传(48.0%)、相关公益组织(41.5%)等。

中国石油大学大三学生唐睿轩曾参加捐赠旧物和志愿者活动,“这样能够用闲置的物品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还是学生,没有那么多收入,但我有时间可以做志愿者去帮助他们”。

唐睿轩曾做过线上支教,有一次他和学生妈妈打电话,那位妈妈恳切地说,自己没有文化,希望他能帮助孩子学习。“我帮助的孩子是四年级,小学的功课父母就已经辅导不了了,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就更加困难”。

调查中,82.8%的受访者都参加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其中25.5%经常参加,57.3%偶尔参加。仅17.2%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

受访者最经常参加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是捐款捐物(74.3%),其次是成为志愿者(43.1%)。

70后李微创办的公益组织,是通过书信陪伴留守儿童。她表示,如果家长陪伴孩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去陪伴和关心他们。

六年级学生小天让李微印象很深。小天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他和爷爷住在一起。小天想念父母,在生活与学习上也有不少困难,但倔强的他选择了用尖刻的语言和身边人对抗。他看到同学们都在写信,便也恶作剧地寄来一封信。在信里他谎称只有二年级,嘲笑对方是“老头子”,还写了很多在外面听到的脏话。

出乎他的意料,他居然收到了回信。对于嘲笑和脏话,回信里没有批评,也没有回避,而是告诉他人类的语言既可以像鲜花一样美丽可爱,也可以像垃圾一样臭不可闻。回信的最后一段话打动了他:“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很多美丽的花,只是有时候藏起来了。找到它,你也可以口吐莲花,成为语言的大师。要不要试试?”第二封信,小天仍然在嘲笑,但没有了脏话。第三封信,他悄悄打开心扉,吐露了自己的小秘密。三个月,三次通信,小天坚硬的外壳开始变得柔软,他发现这个世界的样子,其实比他想象的好得多。

李微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多感受到一点社会的温度,而这一点温度可以使他们对自己多一点理解和接纳,逐步建立起自信,顺利度过童年,成长为坚强、健全的青年,最终良好地融入社会。

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90后孙伟表示,他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想帮孩子们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成长。“对于这些孩子我还是感同身受的,确实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调查中,人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还有:书信交流(30.4%)、支教(21.0%)、实地走访慰问(25.5%)、向社会宣传报道这一群体的情况(28.4%)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