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梵高(被父性侵的女梵高)
美国心理学家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但有“女梵高”之称的法国雕塑师妮基·圣法勒,却用艺术创作,把童年的不幸终止在了自己这一代。
她出生时父亲的公司被迫关闭,于是被送到外祖父家,直到3岁才被接回父母身边。
11岁她被醉酒的父亲性侵,母亲却警告她:“不要告诉别人。”从那时起,她遭受了父亲多年的性虐待。18岁结婚,生下第二个孩子时,开始厌烦相夫教子的刻板生活,再加上童年被父亲性侵的阴影,妮基·圣法勒精神崩溃了。
精神崩溃后,她在精神病院前后接受了10多次电击。但幸运的是,在治疗期间,她选择用艺术创作治愈自己。从此,妮基·圣法勒在艺术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流行艺术家之一。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最近几年在国内大火后,很多人一提起原生家庭就怨声载道,似乎工作不顺、婚姻不幸都是父母的错,但这种不负责任的甩锅态度只会让人生越过越糟糕。
正如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的:“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让你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你抱怨全是他们的错。”
因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学会打破有毒原生家庭模式的循环,学会治愈自己。
就像有不幸童年的妮基·圣法勒,没有屈从命运,而是选择艺术创作,释放内心的愤怒力量,治愈不幸童年带来的创伤。
但是具体要如何摆脱糟糕原生家庭的影响,疗愈童年创伤呢?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带我们拆解人生前6年,从审视童年经历开始,认清真实自己,探索处理原生家庭问题的健康模式。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告诉我们审视童年经历,分为3阶段,分别从0-6个月的自体感、0.5-3岁的依恋模式、3-6岁的良心类型开始,逐步剖析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并在审视童年经历后,给出治愈建议。
如何审视童年经历?分3个阶段
一、0-6个月的自体感
自体感是确定自己是谁,以及与外界的边界。刚出生的婴儿自我界限模糊,他们无法分辨什么是我(在我的身体头脑里)和什么不是我(身体之外)。
在婴儿期,主要照顾者(指父母)给孩子更多共情可靠的照顾,满足婴儿需求后,他们就会积累关于身体感觉的记忆,这是自体感和自我界限感的基础。
而如果主要照顾者给婴儿的早期抚育,缺乏共情且带侵扰性,比如母亲对孩子需求不敏感,孩子想睡觉时,强迫孩子喝奶,这样就劫持了孩子体验自身需求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虚假自体”,感觉自己无价值无能力。
因而,在0-6个月的婴儿期,如果主要照顾者对婴儿需求足够敏感,共情能力强,孩子的自体感就会变强,反之会成为自体感弱、有人格障碍的人。
审视你的自体感: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提到了审视自体感的两种方法:一是对照自己身边亲近的人,看是否有人格障碍症状;二是用精神科医生的标准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自己有人格障碍的症状,那么就去探寻你0-6个月的婴儿期经历,把你的自体感与你的婴儿早期经历联系起来,进行心理考古。
二、0.5-3岁的依恋模式
0.5-3岁是一个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衣食照顾妥帖,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并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50%的成年人属于安全依恋模式,他们相信自己会被爱,在人际交往中有安全感。
就像爱笑的应采儿,出生在台湾一个富裕幸福的家庭,她的童年阳光快乐而美好,所以长大后的她性格大大咧咧、安全感满满。
反之,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情感上忽视孩子,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分三类:
1、 回避型依恋模式:不喜欢亲密关系,独立孤僻
回避型依恋者在婴儿期,常受到母亲控制性、侵扰性的抚育,比如当孩子对周围环境感兴趣时,母亲不是和孩子共同分享乐趣,而是把孩子的头和身体扭向她。在童年期,父母通常严厉、苛责、冷漠,只关注学习,不关注情感需求。
被这类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变成回避型依恋者。
2、 缠人型依恋者:总想要绝对亲密,容易成为人际关系的受害者
孩子走向独立时,都会有黏人的阶段,但有些孩子很快就不再黏人,有的孩子却把这种“黏人属性”保留下来,变成了缠人型依恋者。
缠人型依恋者的母亲与孩子没有建立情感联结,孩子在母亲这里得不到想要的爱。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又过度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自主探索,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
3、 混乱型依恋者: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依赖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说:“混乱型依恋者在人群中占20%,有时会表现出缠人型和回避型的特征,另一些时候则表现出安全型的特征。”
混乱型依恋者成因主要在于父母不一致不确定的照顾。作为主要照顾者的母亲,会满足孩子需求,但也会虐待忽视孩子。因为无法确定父母的照顾是否安全可靠,所以孩子感到焦虑矛盾。
审视你的依恋模式:对照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提到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找出自己的依恋模式。
然后再用侦探工作和心理考古两种方法探寻你受到的早期抚育是怎样,你的照顾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反应,从而查明你的依恋模式的成因。
三、3-6岁的良心类型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说:“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分别关乎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
良心分三类:
1、 惩罚良心:墨守成规、勤奋但缺乏创造力
惩罚良心是由父母一系列的负面投射造成。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说:“父母既会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也会把自己无法忍受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比如童年经常被父母打骂的人,长大后也容易打骂自己的孩子。
惩罚良心的极端是权威主义人格,比如二战的希特勒以及前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都是典型的惩罚良心。
2、 脆弱良心:随心所欲、叛逆且攻击性强
脆弱良心的形成是由于缺乏父母的认同,或者认同了关爱自己但具有脆弱良心的父母。
混乱不稳定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偏执、叛逆,形成脆弱良心。
比如吴绮莉对“小龙女”吴卓林一边严苛惩戒,一边无限溺爱。吴卓林做错事时,她让女儿举着《辞海》罚站两个小时,用皮带抽女儿的大腿和屁股。但同时,直到吴卓林九岁,上厕所依由吴绮莉抱着。
正是吴绮莉混乱的教养方式,才让吴卓林变得叛逆又任性,成了一个脆弱良心的人。
3、 善良良心:不反感也不屈从权威、有秩序有体面
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的良心,他们对孩子有爱有管教,不过度放纵,也不过于严厉。
拥有善良良心的孩子,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既顾及他人需要,也满足自我需求。
审视你的良心:对照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对权威的态度、对性的态度、对尽责性的态度三方面,探寻你的良心在各方面是什么样,惩罚性的程度是否经常随环境变化。
审视童年经历后,如何治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因而,当你审视童年经历后,发现自己的自体感弱、依恋模式不安全、良心类型不善良时,不要沮丧,你可以通过理解你过去的经历来改变你现在的生活。
具体要怎么做呢?
1、 不甩锅
我们审视童年经历,翻开童年伤疤,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为了打破有毒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从创伤中重建自己,把注意力专注到自己或组建的新家庭上,从而更好爱自己。
所以不要把成年后的不如意甩锅给父母,那样毫无意义。
但也不要为父母开脱,就像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的:“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2、 和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
有时我们会对亲近的人倾诉烦恼,而被倾诉的人,基于对我们的了解,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心理上的指点。
这种指点,会让我们有一定的内省。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那就可以尝试参与心理治疗。
3、 参与心理治疗
虽然亲近的人可以帮我们内省,但他们的看法难免带有偏见。所以内省的最好方式是参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能提供更客观的观点,并善于激发内省。
如果没有足够经济条件,也可以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进行内省,比如《原生家庭》、《情感勒索》、《热锅上的家庭》等入门心理学书籍。
4、 通过创作实行内省
还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来疗愈自己,比如写作、艺术创作。
就像被父亲性侵的妮基·圣法勒,用艺术创作治愈自己后说:“绘画平息了震撼我灵魂的混乱局面,它将我作品中出现的魔鬼一一驯服。”
妮基桑法勒作品
如果你没有写作或艺术创作能力,即使简单的阅读、看电影、听音乐,欣赏别人作品,也能激发你的内省能力。此外,在体育或你的专业领域,也能使你获得内省能力。
我们审视童年,对童年经历进行抽丝剥茧,是为了摆脱糟糕原生家庭的影响,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健康良好的原生家庭。
童年被爱过,被信任过,这是一个人在生命初期的“第一桶金”。
我们为人父母,可能无法给孩子万贯家财或锦绣前程,但我们能让孩子的童年底色更温暖有爱,让他们用童年的爱与温暖,去疗愈漫长的一生。
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学会用内在力量,去修复治愈自己,而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是我们修复治愈之路上最好的行动指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