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中学历任校长(凤翔中学历史渊源及创始人之一于松云解放前后历任校长王丕卿简历)
作者:鱼胜利
陕西省宝鸡市风翔中学照片
凤翔县凤翔中学创建于1940年,坐落于陕西省凤翔县,属于“陕西省首批重点中学”、“陕西省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实验普及先进单位”、“宝鸡市文明单位”、“宝鸡市文明校园”。先后被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确定为生源基地。 2010年成功晋升为陕西省示范高中。
具体地址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地址凤翔县东关小南街,简称凤翔中学,凤中创办时间是1940年,现任校长杨格良。
陕西宝鸡市风翔中学现任校长杨格良照片
民国西安音乐美术教师于松云(广东省广州驻粤八旗汉军旗人后裔),因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已侵占山西风陵渡,又炮击西潼关,还不断派飞机轰炸西安,民国27年(1938年)秋,于松云在西安教育工作已经很难再进行下去,也被迫随同西安教育界一些同仁迁往宝鸡风翔,并在陕西宝鸡凤翔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
这时,在西安惨淡经营了两年多的东北流亡子弟学校(西安东北子弟竟存中学),在西安也难以支撑下去了,张寒晖和著名人民教育家车向忱校长一起,带领数百名无家可归的东北孩子,也将学校迁到宝鸡凤翔。
车向忱照片
于松云虽然与张寒晖、车向忱过去在西安就认识,但在宝鸡风翔期间,他们才有了进一步一起深入共事和交往的过程。
张寒晖照片
当时在面临国破家亡的环境下,张寒晖在凤翔东北竞存中学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继续发挥他的音乐特长,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抗日爱国歌曲,而于松云与张寒晖二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这期间于松云与张寒辉就在风翔有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照片
民国28年(1939年),当时于松云受在风翔的各位同仁、朋友感召影响下,尤其是张寒晖在风翔期间宣传抗日的爱国热情影响下,决心在风翔县城西街天主堂创办私立民强中学,之所以校名定为“民强”,这就是用实际行动,实践“教育实业救国”之信念。
于松云青年时期照片
现风翔县天主教堂照片
据当年被招收的学生徐俊哲回忆:
“1939年春,凤翔师范老教师于松云(广东南海人,擅长音乐、美术)爱国心切,热心教育,遂萌在凤翔创办一所私立中学之念。
于是奔走求助于西安及凤翔各界人士,后得到西安原私立民立、民兴两中学的校董及凤翔贤达的资助与鼓励,办起了民强中学。
是年秋,招收秋三一级(意即秋季入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毕业)初中学生两班。多数学生为凤翔籍。也兼收了扶风、岐山、麟游、千阳、宝鸡、太白等县部分学生。
学校设立了校董会。除4名有助于学校创办或关系较深之人的子弟(陈懋吉、于世隆、曹正中和我)免费外,其余都收低微的学费。
当年私立民强中学于松云侄子于世隆照片
校址暂借设于西大街福音堂东邻基督圣教会的院内。
于松云任校长,聘请高凤岐(原为律师)为教导主任,教师6名,事务员1人。课程设国文、英语、数学、理化、动植物、史地及体、音、美等。
因为学校经费困难,故教师工资很低。由于校舍简陋,学生上课用的桌凳是用高约2尺余的“马扎”上平铺一页长约一尺五、宽一尺的小木板,当作课桌,坐的是小木凳。后来仿效儒林小学,添了些泥墩子,作为课桌课凳。教学仪器几乎没有,仅有的一台风琴还是借用福音堂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如此恶劣,但大多学生都能刻苦勤奋学习,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
1940年春又招收春三一级学生一班,同年秋,招收秋三二级学生两班,又借西大街张雪亭家中大厅及原义顺德酒店糟房各一座,作为教室。同年底,因学校经费拮据,兼之陇县中学和凤翔县立初级中学相继成立,遂于1941年春将民强中学合并于凤翔县立中学。”
即民国29年(1940),省教育厅令各县必须设立中学一所。4月,县府在东湖东岸山西会馆旧址创办凤翔县初级中学。县长董学舒兼任校长。11月,接省厅令,将私立民强中学归并于凤翔中学。
民国35年(1946),省教育厅改校名为“陕西省凤翔中学”,县府于同年筹款扩建学校。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收了凤翔中学。王丕卿(注:曾与于松云是当年在陕西及西安教育界的一位同仁和好朋友。)继任校长,学校经费、人事均由宝鸡专区管辖。设教导处和总务处,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学生中发展团员54名。
王丕卿照片
1950年,成立团总支,各班建立团支部。
1952年,建立教育工会。1954年增设高中班。
1956年凤翔中学交县管。
1962年起,学校教育逐渐走上正规。1965年学校规模为15个教学班,751名学生,55名教职工。高中应届毕业生104人,考入高等院校9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初凤翔中学以“大字报”为开端,继而大辩论、大批判,教学秩序顿时混乱。1968年成立“校革命委员会”,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不少教工遭受迫害。
1969年“支左”部队进驻,学校停办。这4年时间,学校教学工作全部停顿。
1972年凤翔中学借用西街中学校舍开学,招收两年制推荐生540名,设9个教学班。1973年迁回原校,粉碎“四人帮”后,凤翔中学逐步走上正规。
1978年,增设3个初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有学生1187名,教职工89名。还扩建了12座教室,建起教工宿办大楼一座,学生宿舍楼两座。并被确定为市、县重点中学,选招县境成绩优秀生就学。
1979至1988年,凤翔中学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094人。
1985年凤翔中学被定为陕西省重点中学。
【1】于松云简历:
于松云照片
于绍苏、字松云(1894年——1964年),祖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书同巷(广州驻粤八旗汉军旗人后裔),光绪三十年(1904年)随同其父于廷琛、字献之,从广东广州经北京辗转后来到西安古城定居,其兄长于绍桐、字君唐,其弟于绍新、字君维。
广州驻粤八旗汉军旗人后裔于氏三兄弟(左:于君唐、中:于君维、右:于松云)照片
于松云自幼喜爱琴棋书画,尤其音乐和美术技艺很好,尤为京剧老生唱的老道,在当年西安的广益娱乐社和京剧票友会当中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京剧票友。
据易俗社历史资料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易俗社举行成立十八周年纪念游艺会上,陈雨农、刘正英、李怀坤等秦腔大家演出《大回荆州》,西安票友会成员于松云与张怡然票友合作演出京剧《上天台》,刘震寰、纪书元、林强武等演出《过关见娘》,王天民、刘迪民、高符中反串《黄鹤楼》。
民国28年(1939年)时任陕西风翔师范学校美术老师于松云在风翔县西大街天主教堂建立风翔私立民强中学,1940年11月,接省厅令,将私立民强中学归并于风翔中学。
当时广州于氏家人在西安有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周伯敏也曾经在陕西省一中任训育主任,于松云与于右任外甥周伯敏也是很好的朋友,当时周伯敏居住西安王家巷,与于松云家是邻居。
周伯敏照片
抗战初期,民生不计,时值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举国上下,群情激奋。国立西北农学院校园里和全国一样,师生爱国爱校激情高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战老校歌照片
经部分教授酝酿,由周伯敏先生作词、于松云先生谱曲,1940年完成“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
歌词为文言体,言简意赅,韵义深长;歌曲用简谱谱就,悠扬激昂,可吟可唱。歌词内容如下:
“巍巍乎高岗!巍巍乎高岗!
乃在后稷,公刘文武,周公之故乡。
昔以农业开基者,今以农业充实,
我民生与国防。
膴膴周原兮,辟作农场,皑皑太白兮,赐我以博厚洁白之光,
莘莘学子兮,不断地光大与发扬,
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战老校歌已经是该校的一曲文化财富经典,将成为人们可以永久传唱,应该永远记忆保留的一个文化遗产。
于松云当年在西安多所中学任职音乐或美术教师,也曾经在黄埔军校西安第七分校任职过音乐美术教师。
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到陕西渭南韩城地区中学任教,一直到解放后都在韩城多所中学任教。
【2】王丕卿简历
王丕卿照片
王丕卿(1885—1971),又名肇基。凤翔县纸坊乡王家河人,清末秀才。
王丕卿8岁时就读于马家庄私塾,刻苦好学,深受老师李逢春赏识,与同学张维翰、刘治洲称为“三大学友”。后被选送到陕西省优等师范学校深造。
1911年毕业,经西安革命军政府挑选,与千阳同学高丹桂返回凤翔,协助杨荟祯、刘鋕等劝说“凤翔革命同志会”首领马秉乾,服从西安民军政府,安定社会秩序,保护地方权益。
1912年初,他与刘治洲等组织并率领地方民军,配合万炳南击败由甘肃进入凤翔的西路清军,解凤翔之围。
1913年,丕卿应聘在陕西省立第二中学(凤翔)任教,后又任教于三秦公学、省立第一中学,并兼授省立三中、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承德中学等学校史地课程。在西安教育界颇有声望,被誉为西府“黑才子”。
1922年,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议会议员。
1929至1930年,曾任泾阳、澄城县县长。离任时,当地绅耆赠言“政绩卓著”,并送民歌五套、挂牌两幅。
1938年,应陕西省立高级中学聘请,在翠华山任教,资助进步困难学生去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曾在此后被派凤翔中学任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王丕卿任凤翔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和人民代表,后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副县长。
1958年,任县政协副主席。
王丕卿重视地方修志事业,1958年3月提出“社会已革新,修志不宜缓”,并亲自担任《凤翔县志》主编。王丕卿和诸位同志在修志中多采访、多询问、多搜集,采取分工合作、集中意见、民主讨论的方式,将旧志中的观点、立场错误之处,予以改正;将有名无实,无关人民生活,且涉及迷信荒诞之记述,分别删去;将有关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足以为社会表率典型的人物,前所未论列者,分别编入。《重修凤翔县志》(初稿)上接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下限为1949年。共16卷,15.8万余字,1963年12月完稿。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未正式出版,但填补了自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凤翔知县罗鳌《重修凤翔县志》以来182年的缺漏,为编新县志奠定了基础。
王丕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1年8月11日蒙冤逝世,享年86岁。
1979年2月,凤翔县党政组织为其平反昭雪。
附录:伟大一生的抗战歌曲作者张寒晖简历
张寒晖照片
1902年5月5日,张寒晖出生于河北省定州西建阳村。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的求学历程。
1929年,张寒晖成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
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应聘为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即今陕西师大附中)教师。在该校工作的两年中,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20多首抗战歌曲。
1938年7月,由于西安形势变化,张寒晖被迫离开该校,到凤翔县东北竞存中学任教。
1941年张寒晖到达陕甘宁边区,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总支组织委员等职。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不幸病逝于延安,享年44岁。
张寒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几部戏剧和小说,创作了70多首歌曲,绝大多数是既作词又谱曲的,其中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和《军民大生产》等。
张寒晖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创新精神。张寒晖是中国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