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是只存在于寺庙啊(佛陀不是只存在于寺庙啊)
佛图网——心灵与艺术的对话
寺庙、僧侣、禅问,《曼陀罗》里的人物尽管说的是韩语,但是画面、情节、语境都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虽然谈论的是“生死、因缘、永恒、救赎、肉身和灵魂”的抽象问题,也是探讨“人的存在”,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理解。
《曼陀罗》的故事开始于一辆大巴,在一间军事检查站前停下来接受例行检查。当时是韩国人痛苦的1981年,在前一年的春天,刚刚发生了全斗焕政府镇压民主运动的光州惨案。在当时的审查制度下,这种痛苦无法言说,只能透过电影的两位主角法云和知山“求悟证道的苦行之路”来反映出来。
出家六年有余的法运(安圣基 饰)一直得不到顿悟,还是对初恋情人英珠(方慧 饰)充满了迷恋和愤怒因此一直彷徨不前。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肉体施于苦行的法运忽然有一天,遇到了没有僧藉四处流浪的智山,醉酒后的智山仿佛超凡脱俗般用逻辑上比谁都畅晓世间百态和佛教理论的言词将法运深深的吸引跟他下了山。
途中在一处暂时歇脚的庵中,法运一直等不到说去村里的智山于是出来寻找,却在雪堆里发现了昏倒的智山。此前一直在佛教和人间仇苦的深渊中郁闷不得志的智山带着无比平和的面容死了。孤独的法运自己独自下了山来到了首尔寻找生身母亲和曾经的情人英珠。当他遇到一直不能忘记智山的玉笋后突然大彻大悟到姻缘的无常……
托尼·雷恩说这两位人物让西方人看到了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影子。一位内向、保守、禁欲;另一位离经叛道,对周围社会上的贫苦和不公感悟更深。换而言之,法云想要通过苦修、冥想、参悟达到出世而不得;而知山却通过身体力行的入世方法,达到了解脱的愿望。
电影中呈现了韩国电影史上最美丽的一幕长镜头:两个人走在黄土与白雪相互掩映的林荫道上,如同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这条路象征了所有的烦恼和领悟、生存和死亡、轮回和解脱。尽管在影片开始,智山的形象一如法云所言是在效仿过去的高僧,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智山的真实感逐渐浮出水面。电影的叙事部分也在智山身上注入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直白的台词和人物的表现完全融入自然,在摄像的效果中形成某种微妙的对比。出色的表演和镜头的运用使这部影片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我们熟悉的禅门公案,断指、棒喝,也都在《曼陀罗》里有所展现。师父曾向法云发问“这里有个细颈瓶,瓶里放进一只很小的鸟,等鸟长大了怎么才能把它拿出来呢?”对于内省的法云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参透的难题,但对于“意欲在灯红酒绿中得到圆满”的知山而言,只需要打破瓶子就能放出鸟来。这只瓶子就是存在、是语言、是规则、也是欲望。
影片的开场时,知山被带入检查站,军人让他念经以证明僧人身份。作为旁观者的法云听了感动非常,他说当知山诵经时,检查站就像是一座庙。林权泽的影片也给人如是的观感——仿佛人生或社会是一个道场,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找到自我。
本片导演林权泽是韩国影史上的教父级人物,同时也是韩国影史上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林权泽导演拍摄他这部“里程碑”电影的时候,已经执导过75部长片了,其中有50部电影是1973年之前的十年间拍摄的,大多是类型片,他自称是“学徒期”,此后开始转向有作者意识的创作。2002年的《醉画仙》为林权泽赢来了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一尊荣誉,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7年的《千年鹤》,是他的第100部作品,但还不是终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