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闭幕,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中,出圈的不仅有破纪录的竞赛成绩,还有许多中国传统美食。中国代表团选手谷爱凌爱不释手的韭菜盒子、马耳他代表团选手珍妮斯爱吃的豆包,以及宫保鸡丁、担担面、烤鸭、饺子、糖醋里脊……北京冬奥会的美食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就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对延庆冬奥村美食赞不绝口,笑言“在村里待上三天,我会再长十斤。”

烤鸭、豆包,北京冬奥会这些美食“出圈”

红豆包

在2月9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做完第一轮动作之后,淡定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吃了一半的豆沙包咬了一口。这一幕令众多网友直呼“太可爱”!

赛后她表示,这种豆沙包是她在冬奥村中最喜欢的食物,每天都会吃6个,比赛当日胃口不好就揣兜里了,结果等成绩时发现了豆包,所以决定“治愈”一下自己。

烤鸭

2月12日,在北京冬奥会主新闻中心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部长沈千帆介绍,北京冬奥会餐厅的中国特色美食受到中外运动员欢迎,其中在用餐高峰阶段,烤鸭的消耗量最多达到80只,大家品尝了以后纷纷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相关的视频,给中国的美味点赞。

韭菜盒子

在2月14日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中,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等待分数的时候,吃起了“韭菜盒子”,并大赞“味道非常好”!

饺子

据北京冬奥村运动员餐厅统计,高峰时期,这里一天吃掉100多公斤饺子。美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凯西·道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饺子”。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朱莉娅·马里诺称,“自从来到冬奥村,大概吃了200个饺子”……

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在视觉享受与味蕾冲击下,这些冬奥会美食纷纷出圈,那么在其背后,食品安全又是如何保障的呢?

健坤餐饮集团作为此次冬奥餐饮保障的服务商,承担了冬奥会、冬残奥会延庆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张家口赛区共56个点位的餐饮保障,保障除运动员之外的涉奥人员,如奥运大家庭成员、国际技术官员、奥组委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群体的餐饮需求,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提供后方保障。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1)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2)

“此次,我们有600余人参与冬奥会服务项目,在延庆赛区与张家口赛区,每餐我们要保障1万余人的日常饮食。”北京健坤餐饮服务团队冬奥项目负责人李姗表示,从原材料采购、配餐制作、物流配送、器皿回收等,每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李姗介绍,首先是原材料采购,选用资质全、品牌硬、信得过的厂商和供应商,对每批次来货均严格检查资质,诺如病毒检测、核酸检测等,严格索证索票,并且每批次进行抽样检测,全部合格后才能入库。

在原材料出库环节,工作人员会再次对食品保质期等进行检查,然后加工制作。根据冬奥会菜单,每餐需要提供的餐品种类有十余种,所以烹饪体量比较大。每个菜都有质检专员进行成品中心温度的测量及记录,保证成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5℃,并且对成品的生熟和味道进行检验,确保食物烧熟煮透。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3)

“本次冬奥会餐饮保障中延庆赛区及张家口赛区均有需要配餐的餐点,餐食配到餐厅以后,根据防疫要求,餐具餐盒都是一次性的,没有回收的餐盘。闭餐之后,所有盛用具都会消毒。第二天使用之前,会对餐桶、器皿进行抽检,合格方能再次使用。”李姗说,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贯穿餐饮保障全过程,每道菜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清洗消毒,分餐配送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规定。

营养 健康,8天一循环,如何保障菜品质量?

按照北京冬奥组委“两地、三赛区统一标准”的要求,冬奥菜单要每日不重样,8天一循环。除了保障食品供应稳定、充足,如何在寒冷的天气下,让涉奥人员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暖呢?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4)

“此前去张家口赛区考察现场,记得当天的温度是零下19度,天气很冷,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保证菜品的温度。”李姗说,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均存在需要配餐情况,因此菜品的保温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做了多次尝试,从配送路线、保温器皿的选择等多方面着手,试图寻找最保温的方式,保障各个点位工作人员的饮食。

“菜品装桶之前,会先将餐桶装满热水,保证餐桶的温度。配送前,配送车提前启动,经过20-40分钟的配送,到达餐点之前,布菲炉提前加热。在整个送餐过程,所有容器都是热的,温度自然流失少。”李姗介绍,通过后厨人员和物流人员及前厅人员的完美配合,最终饭菜到餐盒里,温度还能保持在60度以上。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5)

在餐食配置上,根据不同场馆的实际需求调整一定比例,比如张家口赛区天气寒冷,气温较低,根据就餐者的意见适当增加一些炖菜、牛羊肉等,不但要“吃好”,还要吃得“暖”。在除夕、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会增加冰糖葫芦、花馍等传统特色菜品及厨师自创的“冰墩墩”汤圆等等,花样层出不穷。

这些餐饮美食及贴心周到服务的背后,承载的是冬奥餐饮工作者每日辛苦地付出。看似简单的菜肴,实则融合地域偏好、餐饮安全等多重考虑。李姗表示,冬奥会是国家的盛事,作为服务商有幸参与餐饮服务保障工作深感荣幸。“我们在此次保障工作中展示了中华美食,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也收到了很多赞誉。我们将继续努力,圆满完成此次保障任务,接下来还将继续完成好冬残奥会保障任务。”

亮点 | 美食“从天而降 ” 科技赋能冬奥

当传统美食遇上高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能餐厅最大的特色就是既没有厨师炒菜,也没有服务员送餐,全程是自动化的烹饪和传送。食物在炒锅里翻炒,等上十几二十分钟,香喷喷的美味就出锅了。菜和调料按比例自动分配好,依次倒进炒锅里,上下翻炒,炒好后,被装进餐盘。通过自动升降设备,餐盘被送到上方的云轨里,再由云轨系统的智能小车进行精准定位,餐盘就会“从天而降”,送到相应的桌台上

北京冬奥特色(舌尖上的冬奥这些美食)(6)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了解,冬奥会智慧餐厅在部分地方已有“前身”。如今,借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这个国际化传媒平台,烹饪机器人有望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