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

读书,可以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可以将生活中的寂寞转换成享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也陶醉在醉人的书香中,用笔墨记录下读书的收获及快乐。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古人诗词中书香四溢的快乐。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1)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清朝有一位诗人萧抡谓,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他写的一篇《读书有所见作》却流传了下来。

《读书有所见作》

萧抡谓 〔清代〕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人心如良苗”,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力,好的禾苗需要用泉水来灌溉,而人心是需要用理义来培养的。这里的“理义”可以泛指为书籍和知识。一天不读书,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心里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和点子了。一个月不读书会,都要看不清东西,也听不清声音了。这里的看不清、听不清是无法感知新旧,分辨真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认知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整首诗说到了读书的必要性和坚持读书的重要性。不仅要读书,还要常读书,只要坚持读书,才能实现认知的不断升级和终身成长。读书是伴随一生的事,而读书偷的懒是要用一辈子来还的。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你目前处在人生的低谷,记得少说话,多读书。读书虽然不能让你立刻改变命运,但是它能让你从容地面对命运。颜真卿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后代,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独创了颜体楷书,跟柳公权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时至今天,他还在被书法爱好者们不断地学习和临摹。他深谙读书的好处,而且劝诫后人一定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读书。

《劝学》

颜真卿 〔唐代〕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全篇“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勉励”的意思,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则后悔已晚。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正是男儿读书时”,则表达了年少时应该勤奋学习,未来才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说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再想要学习只怕已经来不及了。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3)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也是民族英雄。他一生忧国忘身,口不言功。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走到了后期,很多人只是把读书当做敲门砖,考中以后,就把心思放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读书感兴趣,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就放弃读书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写下了这首《观书》。

《观书》

于谦 〔明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本就好像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它总是陪伴着我。"眼前直下三千字"是说眼前的书一读就是好多,说明读书之多,读书之快,也说明读书时那种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时觉得爽快,心中再无半点世俗中的半点杂念,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随风而来,其中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那些寻花问柳的公子们,总是叹息芳踪难寻,他们不会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一番春天的景致。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观景,可以通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时间的时候,不妨沏一杯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读得书,或许能体会到于谦说的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4)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诗人翁森是宋末元初的教育家。南宋灭亡以后,他就不出来做官了。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元代开始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乡间很少再有人读书了,学风日下。翁森隐居的地方又是穷乡僻壤,文化也是日渐衰败。于是,冯森开始在乡间坚持用儒学来教化乡人,慢慢地跟他学习的学生先后达到了八百多人。经过翁森的努力,当地读书的风气又重新慢慢升了起来。翁森写过一组诗叫《四时读书乐》,这是一组以“读书”为题的诗,分为春、夏、秋、冬四篇,在翁森看来,不同季节读书有不同的乐趣。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 〔元代〕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阳光照着窗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而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闻着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栖息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随我读书的好朋友;落花飘零在水上,那是最美妙的文章。不要浪费美好的时光,人生只有读书才是最美好的事情。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就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掉它们,放眼望去,一片绿荫,花香伴着书香,真是让人陶醉。

对于主人来说,不剪掉青草,可以得到一片绿荫,享受无穷的乐趣。对于青草来说,可以在春光里尽情地生长。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以尽情绽放它的青春。对于读书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通过读书,积蓄力量,摆脱平庸,纵使是青草也要遍布天涯。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5)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陆游一生都在坚持阅读,有关读书感悟的诗作写了很多,一直到八十多岁以后,他还在一边读书,一边写读书感悟。他的诗歌创作程度之高,跟他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密不可分。陆游41岁那年,刚刚出任江西南昌的通判,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晚看书最晚看到二更鼓敲完。二更就是现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有天晚上读完书的陆游喝了一碗温热的山药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宋代〕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我这个迂腐的穷酸文人,可叹一生碌碌无为,却只喜欢读前人留下来的著作,因为这些作品从来不会欺骗我。白发无情地爬上了我的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高大的梧桐树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一本前人的著作,一碗温热的山药粥,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对于陆游而言,便胜却人间百味。

陆游53岁回到成都,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陆游还是有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古代晚上读书,油灯的灯光是非常昏暗的,陆游的眼神也大不如前,但是他的心里依然是心系天下黎民百姓。

《读书》

陆游 〔宋代〕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元元”就是老百姓,我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老百姓,我回乡隐居之后,有没有那五亩田地并不是我的志向。在灯下读书,眼神虽然已经大不如前,可还是读完了这两万字的蝇头小字。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应了诗人在年老时,仍然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了平民百姓,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他的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慨。

陆游读书的感悟,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84岁时,他还写了一篇《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诗中说“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一位84岁的老人研究断碑残刻,还能研究到半夜,诗中说玩取这些都能忘却饥饿,可以看得出陆游的这种读书和情怀贯彻始终。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6)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句话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说读书带给人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这是苏轼写一首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的时候,有个叫董传的书生曾经跟随他,当时董传正准备考试,虽然衣衫简朴,但是因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朴素素的衣着也掩盖不住他的精神风貌。苏轼从凤翔府回到长安之后就写了这首《和董传留别》,苏轼在这首诗里称赞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金榜题名。

《和董传留别》

苏轼 〔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写的是董传的外在形象,用粗粗的绳子绑着头发,身上披着粗布的衣服,董传虽然贫穷,但是因为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是说董传不甘心陪着年老的学者,决定随着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也是用了一个典故,是说唐朝的时候到了放榜的日子,就是公卿权贵们选女婿的日子。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后来董传有没有考中,没有确切的资料。但是他后来确实是做了官。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送董传》,由此可以确定董传是考取了功名的,再后来,董传做了一名道士,留下的著作有《庐山集》和《西湖留咏》。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7)

一人一书一世界

皮日休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关于皮日休的评价有很多,有人说他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则评价他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里的锋芒。”皮日休也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诗作。

《读书》

皮日休 〔唐代〕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一个人,一本书,往往就是一个世界。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8)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散文家,他为官清廉,是宋朝初年有名的直臣。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讽谏,一生遭受三次的贬官打击。有一年的清明节,他没有出去踏青赏花,而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写下了这首《清明》。

《清明》

王禹偁 〔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用清明节做背景,再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到郊外去赏花踏青。可是王禹偁独自在家里,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说自己就像是住在山野庙宇里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居家讨来了新的火种,天色刚刚破晓时就点好了灯,在窗前坐下来潜心读书。这盏分与读书灯不仅伴随着王禹偁苦读诗书的灯,也为他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的读书中度过清明节。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用一方半亩的池塘来表达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才会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关于书香世界的古诗(古诗词中的书香四溢)(10)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是唐末五代十国的诗人,他写过两首诗,叫做《白鹿洞二首》,这是记录他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他珍惜时光的诗。其中一首给我们留下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至理名句。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 〔唐代〕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读书不觉已春深”,诗人读书不知不觉就已到了暮春时节,从这句诗可以看出王贞白读书入神,每天都过的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他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他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一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而王贞白则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坚持读书,终身学习,是能使人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该奋斗的年纪,你如果选择安逸,那就必然也要为此付出代价。有句话说的没错,“人生的每一口蜜糖都要由汗水去换取”。你不努力的二十岁,就是你举步维艰的四十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你的人生就算从来没有过巅峰,但也绝不至于滑落到谷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