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的后续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是各大国干涉土耳其内政的结果,也是东方问题进一步尖锐化的表现,克里米亚战争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宗教原因,亦是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和大国争霸的结果。西欧多个大国卷入克里米亚战争,就俄国而言,最终失去在巴尔干地区的特权,同时此次战争失败也是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为更好地分析克里米亚战争,本部分从此次战争的原因、过程、战时俄国的外交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克里米亚战争的历史背景
克里米亚战争,亦称克里木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为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在欧洲大陆爆发的拿破仑帝国解体后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斗争双方是俄国与土耳其、法国、英国和撒丁王国,战争一直持续至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终结,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最终走向崩溃。
1、宗教问题是直接原因
奥斯曼帝国是多民族国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十分复杂。土耳其的宗教问题被西欧各国利用,成为它们削弱和瓜分土耳其的工具。英国支持土耳其境内的德鲁兹教派,法国则支持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崇尚武力,为东伊斯兰教派,马龙教派为基督教教派,二者时常发生流血冲突。希腊人、斯拉夫人和塞尔维亚人多信奉东正教,还有部分居民信仰犹太教。为缓和民族和宗教矛盾,土耳其苏丹阿普杜勒·迈吉德一世准备进行内政改革,颁布《花厅御诏》,宣布保障帝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荣誉,但穆斯林攻击苏丹对传统的宗教政策不屑,异教徒获得穆斯林平等地位会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灾难。国内宗教矛盾继续激化,东正教教徒、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分别求助于俄国、法国和英国,为大国插手土耳其事务带来契机,土耳其内部的教派斗争迅速转变为国际纷争,东方问题又一次尖锐化。
土耳其境内宗教矛盾的核心为耶路撒冷问题,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其奉为圣城。对犹太人而言,耶路撒冷是犹太人历史的见证,更是朝拜地点;对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稣基督受难和升天之地,亦是其心目中的圣地;耶路撒冷还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地,为穆斯林朝圣的圣地,各大教派对耶路撒冷都志在必得。耶路撒冷一直由罗马天主教管辖,1740年,法国和土耳其签订条约,耶路撒冷被置于法国的管辖之下。随着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逐步扩张,获得诸多宗教特权,如土耳其政府保护东正教教徒的教堂,俄国政府可在君士坦丁堡公使驻地设置东正教教堂,俄国人亦可自由去圣地朝拜,土耳其人不得阻碍其朝圣,等等。19世纪,东正教信徒在耶路撒冷一直占上风,朝圣者数量不断增加。法俄两国曾因耶路撒冷问题大打出手,但因1848年革命爆发暂时告一段落。
2、俄国外交孤立地位凸显
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外交的两大支柱为俄英两国,俄国试图维系本国在欧洲大陆的特权,镇压欧洲1848年革命之后,俄国的外交影响达到顶峰。英国为维系传统的均势政策,一方面与俄国合作;另一方面也处处提防俄国。法国利用英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与俄国周旋;另一方面拉拢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也将英国拉入同盟。
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当选法国总统,为支持土耳其境内的天主教徒,1850年,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向土耳其政府提出,法国对土耳其境内的天主教徒具有保护义务,土耳其不能单方面废除其特权,尼古拉一世予以还击,但因路易·波拿巴地位不稳无果而终。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后,为恢复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以及保障在近东地区的优势,派使臣出访君士坦丁堡,要求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共同占有圣地的所有建筑物,尼古拉一世指责法国的做法,希望土耳其苏丹拒绝该要求。在俄法两国压力下,土耳其政府成立调查委员会,试图解决耶路撒冷问题。1851年5月初,法国舰队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政府放弃抵抗,答应法国的要求。尼古拉一世对此十分不满,决心打击路易·波拿巴的气焰,试图与英、普、奥三国达成协议,孤立法国。
《伦敦海峡公约》签订后,俄国在领土上毫无优势而言,只能寄希望于宗教问题。俄国政府提出与土耳其签订条约,就圣地和宗教问题要求土耳其苏丹做出如下保证:一是土耳其东正教徒的地位和特权毋庸置疑;二是东正教徒获得与其他基督教徒同等的权利;三是土耳其维护和尊重耶路撒冷东正教教会的权利,保护东正教徒的墓地;四是俄国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时土耳其政府给予其与其他教民同等的待遇;五是俄国教民在耶路撒冷建筑教堂、医院等设施受俄国总领事馆的监督。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土耳其苏丹拒绝俄国要求。尼古拉一世企图利用圣地问题挑起东方冲突,但奥地利和普鲁士开始与法国接近,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英国,俄国的扩张政策让英国心有余悸,英俄谈判进程十分缓慢。
3、经济和贸易纷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东方危机的继续,贸易和经济特权是俄国与英、法、普、奥等国的主要矛盾之一,英俄两国在土耳其的经济矛盾最为突出。近东地区除了是英国产品销售市场外,还是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1837~1856年,英国停靠君士坦丁堡商船的吨位增加10倍,黑海沿岸也成为英国向亚洲腹地渗透的前哨,英国还是近东粮食的主要进口国之一,1852年,英国从俄国和近东地区进口粮食数量分别为95万俄石和180万俄石。[16]如果俄国占领土耳其和近东地区,无论在贸易方面还是外交方面对英国的打击都十分大,英国为保障自身利益开始与法国合作对抗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英俄谈判破裂之后,为应对土耳其和法国的挑战,1853年,俄国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恢复东正教徒的特殊权益,土耳其苏丹仍拒绝其要求。1853年5月31日,俄国采取军事行动,7月3日,8万俄军越过普鲁特河,进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国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后,希望获得普奥两国的支持,但普奥两国都保持中立。普鲁士不想卷入战争,但又惧怕法国和俄国,一直徘徊不定。俄国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对奥地利威胁很大,一方面,奥地利的对外贸易要仰仗两公国;另一方面,哈布斯堡王室对俄国的野心心有余悸。因国内状况恶化,奥地利也采取中立政策,希望用外交途径解决俄土争端。奥地利一方面努力劝说沙皇同土耳其达成协议,退出多瑙河两公国;另一方面也希望抗击俄国,为本国谋求更多利益。7月,英、法、普、奥四国经过讨论后发布《维也纳照会》,照会中明确规定土耳其政府在没有取得俄法两国政府谅解之前,不得改变基督教徒的处境。
8月5日,俄国接受《维也纳照会》,但土耳其拒绝,该照会本是欧洲列强制止俄国、保护土耳其的方案,但土耳其拒绝令谈判无法继续。在英法的支持下,10月4日,土耳其苏丹颁布诏书正式对俄宣战;10月5日,土军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多瑙河两公国,俄国拒绝后,土军在多瑙河和高加索等地同时发动进攻;11月1日,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为更好地梳理克里米亚战争,本部分从锡诺普海战、英法对俄宣战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进行阐释。
1、锡诺普海战
英法等国宣布支持土耳其后,土军士气大增,纷纷开赴各战场。就多瑙河战区而言,俄军分布于多瑙河北岸和黑海至卡拉法特的各据点,土军渡过多瑙河攻占卡拉法特并占领奥尔特尼察村,随后还攻克圣尼古拉要塞,直逼布加勒斯特。俄军接连溃败,但土军并未乘胜追击,而是退回多瑙河南岸,尼古拉一世命令黑海舰队开赴小亚细亚海岸发起攻击,俄军将领指挥6艘主力舰和2艘巡洋舰向土耳其海军驻地锡诺普海港发起进攻。经过数个小时的激战,俄军击毁土耳其军舰11艘,土耳其海军损失数千人,俄军全歼土耳其舰队。
俄国取得的胜利令整个欧洲哗然,因英国在土耳其具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如果俄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独占巴尔干半岛,则不仅损害英国在土耳其的经济利益,还会阻断英国通往印度和中亚的商路。法国在土耳其具有广阔的殖民地,害怕英俄两国组建同盟瓜分土耳其,拿破仑三世宣布即使英国不援助土军,法国也将对俄国单独采取军事行动。锡诺普海战开始前,英法两国就达成协议,双方约定未经事先磋商,两国不得单独采取行动。1853年12月24日,英法两国应土耳其苏丹的请求,命令本国舰队驶入黑海;12月27日,英法两国照会俄国,如俄国舰队不退回本国海港,英法舰队就将联合发起攻击。俄国政府拒绝后,1854年1月3日,英法联合舰队正式进入黑海,俄国宣布与英法两国正式断交。
2、英法对俄宣战
1854年2月末,英法两国照会俄国政府,要求俄军限期撤出多瑙河两公国,最后期限为4月13日。3月13日,英法土三国代表在君士坦丁堡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英法两国出兵援助土耳其,保障土耳其苏丹的权利不受侵犯,土耳其政府答应进行宗教改革,所有教民一律平等;3月18日,俄军拒绝撤出多瑙河两公国;3月27日,法国对俄宣战;3月28日,英国对俄宣战。1854年4月5日,英军于加里波利登陆,随后制订联军作战计划,其计划是在英法陆军与海军的共同配合下,联军于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周内攻陷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消灭俄国黑海舰队。1854年,英国政府致电撒丁王国,要求撒丁王国参战,撒丁王国于1855年1月10日正式参战。
尼古拉一世欲拉拢普奥两国共同抗击英法,英法也想和普奥两国共同抗击俄国,其目的如下:一是彻底摧毁神圣同盟,二是利用普奥与俄国的矛盾彻底打垮俄国。英法对俄宣战后,普奥两国于柏林签订条约,双方声明,彼此保证领土完整,如果俄国拒绝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则普鲁士支持奥地利对俄作战。6月初,奥地利政府正式要求俄军撤出多瑙河两公国。因形势所迫,尼古拉一世同意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但奥地利必须阻止西方国家进入两公国。
英国想彻底击溃俄国,法国则不希望将战争进行到底,为抗击俄国,英国提出四点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各国共同保护多瑙河各省,取代俄国的保护;二是各国的船均可在多瑙河自由航行;三是取缔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和特权;四是俄国放弃单独保护土耳其境内基督教徒的要求。8月8日,英、法、奥三国在维也纳互换照会,同意“四点方案”。俄国无法接受四点方案,认为接受该方案意味着俄国将失去1829年以来获得的全部利益,尼古拉一世决心继续战斗,英法两国也不希望俄国求和,英国希望彻底消除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军事和贸易优势,法国虽然想停止战争,但迫于压力仍继续采取军事行动。
3、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854年8月,联军开始准备登陆;9月7日,联军司令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下令拔锚起航,选择距离塞瓦斯托波尔以北35英里(相当于56.32704千米)卡拉米塔湾的叶夫帕托里亚为登陆点;9月12日,联军到达叶夫帕托里亚;9月14日,联军完成登陆任务,但很多军人感染霍乱。俄军黑海舰队被联军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俄军多次突围未果。10月10日,联军正式围攻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加紧布防,敖德萨和其他各地的援军也纷纷开赴前线,此时俄国驻守部队近4万人,火炮近400余门,英法联军火炮数仅为百余门。1854年10月17日,双方军队展开炮攻,损失都十分惨重;10月24日,俄军将领缅希科夫率援军试图切断巴拉克拉瓦与塞瓦斯托波尔间的战线,巴拉克拉瓦战役爆发。因双方相持不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855年春,克里米亚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撒丁王国军队开进克里米亚战场,英国的援军也陆续到达,联军人数达12万人。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猝死,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亚历山大二世希望快速结束战争,双方在维也纳举行和谈。英法等国要求俄国必须放弃多瑙河河口,黑海舰队撤回国内。俄方认为上述要求是践踏俄方主权,和谈陷入僵局,遂于6月4日中止。
1855年2月,援军不断抵达塞瓦斯托波尔,其中法军是主力,英军和土耳其士兵数量也较多,此外德意志、瑞士、波兰和撒丁军队也陆续抵达战场,虽然联军数量众多,但俄军防御系统完备,联军很难攻克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2日,英军准备远征刻赤,刻赤是俄军的物资储存地点;在联军配合下,25日,刻赤失守,俄军的武器、装备和补给全部被破坏。1855年9月8日,联军发动第4次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俄军撤离,联军围攻11个月终于占领化为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联军先后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刻赤、叶尼卡尔、阿纳巴和金步恩等地,1855年末,双方开始和谈;1856年2月,签订停火协议。
除南方战场外,俄军与英法土军队于高加索、波罗的海、北太平洋和白海等地区也进行战斗,双方经历多次海战,互有胜负。高加索战场仅次于克里米亚战场,该战场位于黑海至波斯边境的俄土两国边界线上,主要战役集中于亚美尼亚地区。1854年,俄军进入亚美尼亚,土军战败撤退,退守卡尔斯;1856年,俄军围攻卡尔斯后攻克该堡垒,取得高加索战场的胜利。就波罗的海战场而言,联军的主要目的是阻止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北海,并试图消灭波罗的海舰队。1854年3月10日,英国舰队拔锚起航,先到达基尔,后进入丹麦海峡,欲控制北海出入口,但俄国舰队驻扎于喀琅施塔德,保卫圣彼得堡的门户。6月21日,联军到达喀琅施塔德,并未进攻该要塞;8月,联军进攻博马松,俄军投降,随后联军撤出波罗的海。1855年,联军虽然驶入波罗的海,但发现俄军各要塞布防严密,无机可乘,并未采取军事行动,在冬季撤退回国,波罗的海战斗结束。就北太平洋战场而言,联军舰队攻击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因俄军防御充分,并未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配合克里米亚战场,联军还在白海执行封锁任务,双方军事冲突规模有限。
1856年2月25日,巴黎和平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最终签订《巴黎和约》。法军的胜利改变了法国大革命后的外交被动局面,因法国政府不想过分削弱俄国,欲借助其制衡英奥两国,法俄两国多次秘密接触,俄方代表竭力利用英法矛盾来挽救外交危机。法国派出以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为代表的使团,英国以外交大臣克拉伦敦和驻法大使考利为代表,奥地利代表为外交大臣鲍尔和驻法大使,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也参加巴黎和平会议,普鲁士虽然没有正式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但其首相曼陀菲尔参加此次会议,俄方代表为著名外交家奥尔洛夫和俄驻英大使布隆诺夫。俄国代表首先与法国代表接触,企图利用法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组建法俄同盟以捍卫俄国的利益,巴黎和平会议召开期间,俄国的主张是凡是俄法两国的矛盾,俄国一律做出让步,凡遇见英法两国出现意见分歧,俄国坚决支持法国,拒绝英国的要求,以寻求法国的帮助。
在俄国的帮助下,法国成为欧洲外交的龙头,在法国的帮助下,俄国诸多利益得到保障。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签订。《巴黎和约》是在复杂欧洲局势下签署的和约,俄国并未受到严厉的惩处,《巴黎和约》全名为《法国、奥地利、英国、普鲁士、俄国、撒丁和土耳其和平友好条约》,该和约共34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就领土问题而言,英法联军将其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巴拉克托瓦、卡梅什、叶夫帕托里亚、刻赤和金步恩等城市和港口全部归还给俄国,俄国将1829年获得的南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给摩尔达维亚;俄国在土耳其境内所有的优势丧失,土耳其被置于欧洲各国的共同保护之下,各国承认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各国的共同利益,各国尊重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且共同遵守此条约,决不允许缔约国单独或集体干涉奥斯曼帝国内政。就多瑙河两公国而言,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仍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各缔约国保证两公国的特权和豁免权。
二是黑海实施中立化,黑海水域的所有港口对各国商船开放,禁止各国军舰通行。
三是俄土两国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或保留任何陆海军火药库,土耳其可在黑海保留一支轻型舰队,多瑙河实行自由通航。
四是《巴黎和约》中并未要求俄国赔款,该问题尚属首次。
英、法、俄、普、奥等国还就一些列强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4月6日,各缔约国通过《巴黎宣言》,该宣言规定,禁止私掠船只,中立国的船上非战争的敌国物资不得没收,敌国商船上装载的中立国非战争禁用品不得没收;宣言还界定军事封锁的内涵,即只有港口被海军封闭状况下才可被认定为军事封锁,该封锁对国际法的发展十分重要。
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第一,此次战争沉重打击俄国,俄国虽然未赔款,但专制制度的腐朽暴露无遗,改革农奴制势在必行。克里米亚战争动摇了俄国的统治基础,其国际影响力一落千丈,欧洲宪兵的地位丧失。俄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变化:一是加紧向中亚和远东地区扩张;二是在近东地区采取防御措施,寻找时机摆脱外交上的颓势;三是扩张重心向东方转移。第二,对法国而言,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的外交地位提高,法俄两国开始接近,法国试图组建联盟抗击英国,重塑欧洲霸权。第三,就英国而言,虽然英国肢解俄国的意图没有实现,但实现黑海中立化,消除俄国控制土耳其、侵犯英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可能性,英国在近东地区的霸权最终确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英国加紧在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地区的侵略活动。第四,奥地利在巴黎和平会议上与英国配合,达到实现黑海中立化和共管多瑙河两公国的目的,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俄奥关系急剧恶化,同时英法两国对奥地利也存在诸多不满,奥地利处于被动地位。第五,对土耳其而言,欧洲强国对土耳其的政策是维持现状,土耳其仍被联军占领,联军可在土耳其境内自由行动,如在土耳其与缔约国发生冲突时,土耳其需首先请求缔约国仲裁,不得轻易使用武力。
为维持本国开支,土耳其不得已大量举借外债;土耳其对其附属国的控制力下降,塞尔维亚宣布独立,多瑙河两公国于1859年独立,罗马尼亚也最终独立。第六,普鲁士和撒丁王国在欧洲国际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巨大,普鲁士总体上倾向于俄国,撒丁王国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作用巨大,虽未获得任何利益,但赢得国际声誉,为意大利统一奠定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外交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阻,俄国外交方向发生变化,开始向东方扩张。同时克里米亚战争也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还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伊始,亦是俄国工业步入现代化的开端。虽然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外交重心发生变化,但此后历代沙皇都试图挽救俄国在近代地区和西欧的外交颓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