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爱欲(Eros)——欲求不死。——柏拉图《会饮篇》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终点。

在我国,由老庄认为生死对立,但并不绝对。人在不断求生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死亡,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

孔子曾道:“未知生、焉知死。”即“生”是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若是连生的问题都弄不明白,也大可不必言死。

在孔子的思想中,生与死的关系,生是放在首位的。

那么,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既知死,为何生?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1)

生死同质唯物意识

“生”与“死”带有鲜明的唯物意识,在万物初始,天地融贯一气的自然规律上,生和死存在于宇宙无形变化之中。

由天到气、由气到形、再由形到生命的过程,人的生死也是气的聚散,更是自然物质变化的结果。

而死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终结,它作为自然中气的一份子,从始至终在物化链里。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是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简而言之,人的理性力量能够使人通过客观存在的物体进行能动性联系,从事物的表象认清本质。个体对于某一特定观念的着迷,不过是由于共生而萌发出来的谬误。

生是行动,更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爱是生唯一的途径。在柏拉图《会饮篇》中,爱欲——欲求不死。个体奉献自己的生,融入他人,由此才能找到自己,并发现自己。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2)

这是主观意识形态,所以生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必须自己亲自去体验。

因此,生的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新生婴儿之生,老年垂暮之死,母爱之生,疾病之死。

这份可贵之处在于生的本能并不渴望与爱者融为一体,它既能够忍受与爱者分离,又能够在分离之后继续倾注无我性、利他性的爱。

生死存亡一体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人用自然的眼光审视死亡本性,着重探讨死亡的终极和非终极性;灵魂的毁灭性和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哲学家苏格拉底第一个从人的有死性和不死性出发,将死亡与真、善、美联系起来,从道德伦理上提出英勇的对待死亡。

他将死亡看成是人的永生,甚至将爱欲之果看作是人的延续。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3)

“若不能死,便不能永生”,亚当因原罪而死,而基督众徒复活(以自己的死亡为众人赎罪)。

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更是提倡死亡世界的幸福生活,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此生的价值,你的艺术作品便是永生。

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系统中,生才是目的,以毁灭生命作为方法,这本身上便自相矛盾。

人本学中,死是属于人的本性,不论人们现世拥有什么,生命的各种形态都是无止境的痛苦,且这种人生本质的痛苦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

它既允诺,又博爱;既亲近,又保持距离;既不驯,又妩媚。它让你时时刻刻受苦,又甘愿你为它受苦,这基于永恒重现的,便是生命之死。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4)

善死,死而不亡

大众眼里是乐生厌死,生死本是一体,哲学中生死的最高目标便是达到死而不亡。

先贤认为,人的形体最终都会消散,但倘若我们忘记肉体生命的存在,感官上停止活动,便能达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心理学家马尔库认为生作为生命本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创造出高度文明的信念。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要死(哲学探讨人始终会死的)(5)

从对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再到对肉体的爱,对灵魂的爱,对知识的爱,对一切美的爱,凡是能够引发生的都是全面而持久的升华。

关键在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浸透着铜臭味的阶级性,多数人还未充分获得应有的权利。

大多数人的死,都是失败之死。

他们渴求死,不知道生,他们向往天国生活,而从不爱大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生死之间》、《会饮篇》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