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北大毕业生去送外卖(博士生送外卖就感觉丢读书人的脸)
最近热点是浙大博士回应自己送外卖是因为读博士期间老婆生病住院花费高,在既需要照顾老婆又需要补贴家用的情况下,送外卖是比较合适的工作,是凭实力吃饭。
当然类似的还有985高才生成为环卫工人,在读女研究生和初中学历的理发男朋友结婚等等,好像有种错觉让我们感觉到了读书无用论的论调。
1、是什么让他们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为何他们的行为会引发人们的争议?当然是他们的身份,是他们背后的标签;还有人们脑海里固有的认知。
在人们印象中,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干什么呢?
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创造性人才,应该是科研人才;自己努力了半天,国家培养了半天,然后再出来做一个没有学历要求都可以做的工作,是否是寒了老百姓的心,寒了国家培养的初衷?
大概这是大多数人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最初想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之后都能走上科研或创造性的岗位,但是这个也真的无所谓,毕竟专业不同,领域不同,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或博士生都可以进入这样的岗位。
作为很多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人知道这一点的,特别是最近几年就业压力大,很多人都纷纷考取研究生,让研究生的人数更是翻了很多倍。
但是让普通老百姓接受不了的是,家长对子女投入的教育产出比不满意。
为了从小教育你,到让你上大学、考研究生前前后后花了上百万甚至好几百万之多;但是你毕业之后却走上了环卫工人岗位,送外卖,看似寒了父母当初的心,其实还是和消费性价比有关联的。
同样不图子女研究生毕业结婚能嫁个高大上吧,起码门当户对,结果却与自己差好几档次的低学历男朋友结婚;这让很多家长是接受不了的。
很多学生的家长还种着地,年初投入多少种子,年末产出多少粮食,一年下来的收成应该是越来越好的;而如果反之肯定是不会高兴的,而在教育子女花销这方面也是同样的心理和想法。
2、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现象?面对这类现象需要一个我们慢慢接受的过程,曾经的美国也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经历曾经美国经历过的路子。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美国故事,说的是有人下班之后要打车回家,在和司机攀谈过程当中,他发现了司机原来毕业于哈佛大学。
而他就好奇哈佛大学毕业的去干司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一问才知道一个月赚取有上万美元,而同样别的司机每月才赚取两三千美元。原来他对司机的整个市场进行了调研,发现由于有些办公楼离市区很远,所以很少有出租车跑这些地方。
而他正是看到了这点,就会在此蹲守等候,慢慢地坐他车的熟人多了起来,介绍的生意多了起来,同时也会顺便给这些白领捎带点零食或者物品之类的,赚点额外的小钱。
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多,很多高学历人才进入普通行业已经不再稀缺,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高学历人才进入普通行业当中,由于其超高的智商在与同类人比较而言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我们早就听说过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养猪的传奇经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被众人嘲笑,甚至还当面向母校道歉,但是现在过去二十年了,他们创办的土猪公司年销售额二十多亿元,解决了多少劳动力就业问题。
当初他的行为让母校受辱,而如今他的母校以他的成功为荣。
所以说,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一种现象,即使他们当初的行为,现如今没有成功;难道评判他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赚取多少钱吗?
其实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精华阅读:
人类认知4大核心思维:全局思维、局部思维、极限思维、变化思维
人生要想早日成功,尽早建立读书系统,为你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解决问题的3大思维:逻辑思维、水平思维、批判性思维
读了太多的书,依然无法快速入门,建立读书清单系统势在必行
厉害的人,目标、价值、复盘、纠偏、迭代、杠杆、复利思维用得好
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松弛感,而不是其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技能,甚至不是认知。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看似教育子女,教育别人,其实是在教育自己,子女就是家长的复制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子女会打洞,家长这个原件很重要。
知识不会可以学,技能不会可以练,哪怕认知不行也是很容易解决的。有的人看几本书咨询几个人,就好像自己懂了就可以给别人讲课,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最表面的,最简单的,但本质上他只能讲书上的。
知识、技能哪怕认知其实都是别人的,可是那种松弛感、游刃有余可不是能够学来的,是需要从小培养。
当孩子成功时你给予鼓励,而不是表扬,那么当孩子失败时也还是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那么对孩子而言,成功不过是形云流水,失败也不过是逆水行舟。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面对一切难题的坦然处之,需要的是这种松弛感。
松弛感-----主要是指孩子稳定的松弛状态,一方面是基因偏好的呈现,一方面是父母从小到大言传身教的影响力。
那种生命状态的稳定感,那种游刃有余,生活与学习不是能够一下子就学来的,需要从小培养,熏陶,需要一个好的家风环境。
培养一种钝感力,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去容纳别人的夸奖和批评,去容纳你的焦虑失败和成功,喜悦去容纳你的缺点跟优点,如果你能容忍你的孩子比别人,比的比别人孩子差,你就能够永远包容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
归根到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心理空间和心理承受能力。当面对重大困难的时候,能够砥砺前行,而不至于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后悔终生。
4、教育的的目的不是高学历,而是激发子女清晰的人生目标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大多数的孩子中考,高考过不了关,可能仅靠个性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同样即使他们跑赢了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最后还是归于平凡。
教育的本质不是在培养标准化的零件,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漏斗,正是这个漏斗造成了当下的教育焦虑甚至人性的偏差。
富人、中产阶级、穷人处在不同财富阶段,所给的参考点不同,则他们的教育预期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作为富人、中产阶级家庭而言,子女高考不理想,同样可以出国留学、继承家业,或者家里给予创业的支持。
而对于一些小镇青年来说,高考那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我觉得他们的所有努力都值得被尊重,只有走出来的人生才有可能。
职场上很多人到了三十几岁迷茫了,才开始寻找自己的擅长,其实就是过往探索自身的爱好特长太少了,如果一个人知道为何能忍受,那他就会沉下心来去奋斗去努力,最终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家长要做好老师和社会的调节器,帮助孩子找到他最擅长最适合乃至最喜欢的那个东西,而这个不是标准化教育能给予的。
从专科生到斯坦福医学博士的何世豪,让我们看到只要你有清晰的目标并付诸努力,持之以恒终究会实现。
最后、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们都知道教育应该因材施教,而如今的教育更多的是标准化的制造,不管你是有数学天赋还是有语文天赋,如果你的高考成绩不达标是上不了一所重点院校的。
而具备天赋的学生为了弥补其他学科,将精力都分散到其他学科当中之后,你终究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为了平庸;而不会再依靠你的天赋成就一番成绩。
而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该是唤醒,唤醒你内在的驱动力,唤醒你的梦想追求,虽然高考都需要过独木桥,但是唤醒你内在的动力之后,完全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来追逐你的梦想;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拥有为自己清晰的未来奋斗的方向。
教育的目的更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模具化、标准化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