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渡而击(五半渡而击)

半渡而击这个成语典故,大家并不陌生,两军隔水对垒,敌方主动进攻,我方在敌军渡过一半时发动攻击,这种战术称为“半渡而击”。《孙子·行军篇》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提起这个成语,人民自然会想起两个例子,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就是韩信的潍水之战,反面的例子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泓水之战。

楚汉时期,汉将韩信在潍水之战当中主动渡河,吸引楚军半渡而击,然后假装打不过对方,后退撤兵,等到楚军渡河追击的时候,汉军移走放在上游堵塞水流的沙包,引水灌敌,大败楚军。潍水之战中汉军取得胜利是因为成功利用了半渡而击的战术,潍水之战至关重要,这一站扭转了楚汉局势,楚军在战败之后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性,只能被动防御,而汉军却得以反攻。根据记载,潍水之战两军对峙的时候,楚君二十万兵力,汉军十万,可见,半渡而击是一个可以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战术。

注意,这次战斗过程中,楚军也利用了半渡而击的战术,却被韩信给“阴”了。淮阴侯果然够阴。兵者诡道也,此言不虚。慈不掌兵,义不聚财。杀人这件事一般人做不来。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竟然放弃了半渡而击的机会。宋襄公想通过攻打郑国削弱大国的力量,楚国就出兵救郑国,宋襄公只能从郑国退兵,迎击楚兵。楚兵到了泓水南岸,准备主动渡河出击。楚兵人强马壮,宋兵兵力较弱,宋襄公手下的大司马司马固建议半渡而击,但是宋襄公觉得乘人之危不是君子所为,所以他让楚兵过河。楚兵列阵的时候,司马固又说,对方还没有准备好,现在攻打还有胜算,宋襄公觉得要等对方列阵击鼓才可以进攻。列阵准备好后的楚兵打败了宋兵,宋襄公也在此战役中受了重伤,不久后次年身亡。

自命仁义之师不乘人之危,哪怕他是敌人的宋襄公最大的问题在于仁义用错了对象,用错了地方,打仗闹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这可是你死我活的军事行动。是脑袋别在裤腰带,刀口舔血的活。宋襄公只有菩萨心肠,而没有霹雳手段。在自己一方没有绝对实力的时候,是不可以玩“七擒孟获”的。如果宋军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及强大后手,完全可以按照宋襄公的说法去做,达到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依照当时楚军的战斗实力,即使宋军采取了半渡而击的战术也未必能够做到稳赢。只要失败了,谁都可以指责你,只要成功了,谁都会说你对。人们只要结果而不要过程,毕竟这样风险最小。

二次半渡而击的战术都是应用在了“楚军”之上,也算是一种因缘际会,虽然次楚非彼楚,但是天道循环,一胜一败。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如果宋襄公留有后手,并且大胜,人们是不是又会赞扬其用兵入神呢。可惜的是仁义的宋襄公,忘了准备下半场。

半渡而击(五半渡而击)(1)

半渡而击(五半渡而击)(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