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轻松关注我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1)

世界历史潮流忽左忽右,回顾这些“左右之变”,你会惊讶于古今之变中左右、上下、正反位置调换、反复的无穷意趣以及文化渊源。永远是现实需求的力量左右着文化上的或左或右的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装大多为左衽,袍子领子右片盖住左片,左侧系扣。“被发左衽”一词即指未开化的蛮族,汉人皆右衽束发。左、右衽的服饰成为了儒家划出的一道“华夷鸿沟”,汉人甚至将左衽视作死的丧服。汉人以右为尊,贬秩降职一律斥之“左迁”。

今天我们的衣服,男式为左孔右钮,左盖右面,右衽。女式正好相反,左衽。这难道能说明男的开化、女的野蛮?不,这只能说明左衽、右衽从来不是绝对的,不但男女之间,异族之间也同样如此。这一切因为孔子的一句名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要披头散发穿胡服了。

也非所有游牧民族都是左衽。蒙古族就是右衽。袍子有存放东西的行囊功能,故蒙古人一律从左侧上下马,东西不易掉落。只有罪犯才被命令从右侧下马,防备他暗藏武器。汉人也向少数民族取经学习,吸收长处。越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改变了汉人一直落后的作战方式,一展马上雄风,不就是在服式上向胡人学习的结果,而且千年传承,功居至伟。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2)

左衽右衽之外,还有道路左行右驶、右行左驶的交通规则。中国是右行左驶的国家,英国是左行右驶的国家。据说,有航海传统的国家大都是左行右舵,这习惯最早来原于海上行船的习俗。当时欧洲四国,军舰通行都是左侧行驶,民船也循此规,不然出海的码头一片混乱。此规则后来从海上延伸到陆上。因此,英联邦国家都是左行右舵。

奇怪的是,日本也是左行右舵。或许源于日本是海洋国家,但又有人考证说,这和日本武士道有关。以刀剑闻名的日本有一种“左手刀”,稀少而珍贵,既照顾了左撇子用刀,又是传统的日本刀剑文化中“轻刀快马”的独特用刀。一柄宝刀制成,有试刀者试刀。试刀分三种:“生试”切割活人,“死试”切割尸体,“物试”切割物品。如果“死试”,将尸体叠堆,看一次能砍断多少层。砍一层叫“一胴”,一般“三胴”差不多了,最高等级是“七胴宝刀”。然后在刀茎上铭刻“某年某月某地断物或断胴几层”。

说说日本武士的刀剑礼仪。武士拜访时,他进屋后应右手握刀,左手握刀预示随时可以拔刀出鞘,给人不信任、无礼貌之感。与人鉴赏刀剑时,应逆刃反握出鞘,即刀刃朝内在手掌虎口位置,然后将刀背紧抵刀鞘边缘快速抽出,防止刀身被刀鞘刮花。宝刀皆“物勒工名”,其铭文既是责任认定又是荣誉标榜。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3)

科举考试制度除了正副榜外,在元朝还有左右榜之分。元朝的举人、进士都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算是一种左右歧视。文字上,中国汉字竖排是从右至左,横排是从左至右。印度文字也曾经左右颠倒,起源于古代犍陀罗的佉卢文字(早期的新疆也使用过“佉卢文”),是从右至左书写。后来取代佉卢文的婆罗米文字,开始了从左至右的书写。

左右之变有时会导引出正反之奇。比如,一部书能否传世,在于这部书写得好不好。但是明末清初的李渔却说:“集以序传者,《三都》而后不再见。”说有些集子本身太差 了,如果有一篇精萃的序文才可传世,他的意思当然是吹嘘他的序可以为别人的集子点铁成金,触手成春。你的书速朽也,高价请我作序可能永恒。古代还有“注不破经,疏不破经”的原则,但郦道元的《水经注》,却使粗糙的《水经》驰誉后世,光耀千秋。郦道元读了《水经》、《山海经》,大骂什么玩意。随后以四十卷的《水经注》,反超了区区万余字的源头经文《水经》。承流接响,光芒万丈。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路数。有些教义习俗又以左手为尊为贵,因为右手尽干些杀生作恶的俗事,不干净。社交场上,人情往来方为礼,官场之上,有履新有述职才成体统。怕就怕左右失衡,泥牛入海。“行者不还”:秦始皇派个方士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老徐留日不归,多聪明啊;“往者不返”:秦始皇遣尉陀逾五岭、攻南越,他而后自立为南越王赵陀,英明啊。想想秦始皇,怎么能不暴躁。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4)

所谓左右,无非一会连衽成帷,一会举袂成幕。“勤政殿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左右之变,穷形尽态,实为形势所迫,利益所涉。左右时局者,常常又会被时局左右。鸣金后撤,击鼓前行。钟鼓之间,无非约定俗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左右之争,有时真是属于想多了!

宋人有诗:“山色列屏分左右,水声鸣玉绕西东。”上下南北,左右东西,皆方位词。参照物在此最为关键,别说站位,面对镜子,你还是你,但左右已反。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转发

作者简介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要素(左右文化的左右之变)(5)

俞果 ,曾在《文汇报》等多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

1987年10月12日《瞭望》周刊发表新华社记者的专访《特殊人才学的创立者俞果》。

1991年3月,俞果专著《特殊人才学论》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1993年5月,俞果编著的教科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频道播出俞果的专题片《采访》。

2021年3月,俞果的散文集《流年岁影》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