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1)

拜访通渭的游客大都听说过“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话。尽管通渭县境内缺乏雄壮的大山大河,然而却挡不住通渭人天生的超凡想象力,通渭人骨子热爱书画,闲暇时光都倾注在笔墨之间。既然胸中有世界,又何必在乎或大或小,是真是假?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2)

让思想境界浸润在书画里,这有些像佛家的参禅。一幅拙朴的字,一幅简单的画,里面自有高远深幽,柳暗花明,波澜壮阔。所以我觉得通渭人的文艺范儿源于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灵魂升华与成长,这比一昧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和财富,要高一个档次。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3)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4)

来到通渭县城,第一站去了“秦嘉徐淑公园”。这里矗立着两尊雕像,他们是一对夫妻“秦嘉和徐淑”。两人都是汉阳郡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人。秦嘉在东汉恒帝时期担任郡吏,常常要赴外任职。有一年岁末年终,秦嘉赴洛阳,担任黄门郎,按照常理,作为夫人的徐淑,应该一同前往。但是,徐淑因为生病了,只能待在老家,不能同往。因此,两人相隔两地,加上恰逢岁末年终,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相聚的时候,两人的思念之情,就愈加浓烈。于是乎,擅长诗的秦嘉徐淑,便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以解相思之苦。后来,秦嘉在外病逝于津乡亭。不久之后,或许是因为伤心过度,徐淑也郁郁寡欢病逝了。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5)

秦嘉、徐淑夫妇尤善诗文,这对夫妻的诗仍有7首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诗作排列整齐,节奏婉转自然,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是五言古诗成熟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渭人对书信传情的执念或许从那个时候就被植入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通渭人重耕读,爱字画的历史传统。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6)

“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通渭人对书画艺术的追求表露出这方水土的文化底蕴。据说不论日子过的滋润还是狼狈,不论新盖的房子还是已经破败的房子,通渭人的家里面都挂着字画。这里面还很讲究书画家的德行、职位和相貌,德行高的有职位的身体端正健康的书画家作品挂在房中堂,是要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上香的。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7)

通渭人对于字画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的真爱。买了就挂在家里,觉得那就是文化,就是喜庆,就是贵气和体面,能教育家人知情达理,能启发孩子们奋发读书。这一点也让我很感慨,比那种收藏为了随时倒卖更好价钱的商人又上了一个档次。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8)

人们都以藏书画为荣,随之出现了不少书画家和爱好者。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的甘肃省人民出版社编辑李巍,在通渭县城工作8年,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80年代,通渭县书画创作蔚然成风,不论职工农民,男女老幼,都以书画创作作为传达精神的载体。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9)

书画之乡通渭字画中堂(宁可家中无米不可家中无字)(10)

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在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有淋漓尽致地表现。这是一个集书画交流、艺术培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近300家书画名家工作室,一方面为众多的书画创作者和经营者搭建了一个集中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除了书画爱好者之外的更多游客提供了一个能直观感受书画艺术魅力的平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