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产结构变化(央行总资产达36.03万亿)
01
习惯性地去浏览央行的相关数据,当然每次都得看央行“资产负债表”。
(注:后来,资产负债表页面死活打不开,只好换一个折线图)
上周查看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时候,这块数据刚刚更新到2020年3月,这周去看的时候,4月份的数据已经出来了。
看到4月份数据的时候,虽然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些吃惊。
4月份数据显示,央行总资产为36.03万亿,而3月份该数据为36.53万亿,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5000多亿人民币。而2020年1月份这一数据为37.3万亿,4个月央行共计缩表1.3万亿。
央行“缩表”,意味着央行收回前期放出来的钱,央行口袋中钱少了之后,能给到市场的自然就少了,这跟市场上经常鼓吹的“央行放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目前,市面上一直在鼓吹央行放水,各种媒体也跟着一起摇旗呐喊,而事情真相却需要我这个普通经济学者来揭示,我感到有些悲哀。
当然,各类专家与学者对此数据视而不见,估计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没水平的专家、学者太多。
在这个市场上活跃着一群伪专家,他们自以为看了几本经济学的书,就可以在市场上招摇撞骗了,他们在各种场合侃凯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巴菲特,再弄上几个模型,侃侃阿尔法、贝塔,瞬间把自己搞的“高大上”,其实这些人不要说国内经济学,就连西方那套理论也是一知半解。
第二个原因是故意视而不见。
这些人有水平,他们也知道央行“资产负债表”背后的含义,但是自己“屁股”坐在哪里,决定自己的脑袋为谁着想,自己坐在哪个位置,就得为自己的老板摇旗呐喊。
比方说,前几年我颇为欣赏的某“网红”经济学家,后来我发现,这个人一直在鼓动央行释放流动性。他所在的位置也要求他不断释放央行降息的信号,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千万年薪,老板愿意花高价聘请他的价值也体现在那里。
这与前两天大家讨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一个道理。
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说白了就是政府缺钱了,不是以发行国债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钱,而是直接让央行印钱来弥补政府的财政缺口。
其实,在开会之前,财政赤字货币化早已定性,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因为当前中国缺的不是货币量,而是高质量的货币供给,所以单纯在钱的数量上做文章,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在钱的使用效率,也就是“精准”投放上下功夫才行。
由于央行与财政的分家,各管各的事情,我们姑且不提央行直接给财政钱花这事的不合法性,即使像西方国家那样合法的话,一意孤行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些凭空增加的货币量只会跑到不该去的地方,使极少部分人得利,而不是惠及劳苦大众。
毕竟,政府拿到钱,自然政府说了算,而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政府决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样要兼顾多方利益,让政府做主去投资,效率肯定不高,这是早已被证明的事情。
如果你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想想最近一段时间为何深圳的房价涨了那么一波,这是否与上半年的政府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关?政府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自然惠及这些企业聚集的城市。
本人居住在上海,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小区中的房产中介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是否意味着上海的房价也会跟着会议提倡的“发挥城市群带动作用”来一波?我要仔细观察一番。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反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只是指出一项好的政策背后总会有一些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出现,即使是一项最优决策,也不可能只会产生好的效果,总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
那么,为何有些人还是一直在为“财政赤字货币化”鼓与呼呢?
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在前期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一直积极推荐祁同伟担任汉东副省长,其实他压根没想过自己的学生能够当上副省长的高位,只是想通过这个方法来保住祁同伟公安厅厅长的位置,这才是最终目的。
有人一直在积极倡导财政赤字货币化,其实是通过提倡“财政赤字货币化”,最终达到敦促央行释放流动性的目的。
02
对于有些人为了满足私心而提出的释放流动性,处于疫后重建期的央行也给出“缩表”的回应,表达自己的态度——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还用“旧头脑”去思考问题,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你的投资方式,思维方式出现问题,投资早晚会出现问题,钱袋子自然受到牵连。
比方说,若你没有认清央行“缩表”的事实,还是按照市场人士所忽悠的央行“扩表”逻辑去投资,由于央行“缩表”与“扩表”的投资思路是截然相反的,你不亏钱谁亏钱?由于我这个号从来不给大家提具体的投资建议,我就不展开说了,只能靠你自己品了。
讲到这里,为了更好阐述我的观点,我还是想给大家普及一些经济学常识。
央行中的资产代表着“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货币基数”,它具有使货币供应量成倍扩大的能力。
这个公式比较重要,大家得记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M2。
比方说,当前央行总资产为36万亿,而M2的最新数据为202万亿,那么货币乘数为202/36=5.6(倍)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广义货币M2不是说市场上真有那么多钱,而是市场“创造”了那么多钱。
比方说,市场上的10块钱流通了4次,就创造了40块钱的流动性,但是市场上只有10块钱。这10块钱叫做基础货币,40块钱叫做广义货币M2,4次指的是货币乘数。
前期对于央行来说,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于:
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一直过少,只能依靠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来弥补,否则无法“创造”足够的货币流通量(M2)。
正如上文所讲,若10块钱的基础货币要创造40块钱的流动性,就得流通4次,但是如果央行只给你5块钱,让你创造40块钱的流动性呢?那就得流通8次。
由于基础货币匮乏,这个市场上资金流通的速度只能加快,资金在某个投资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而投资本身是一个长期行为,这就形成“投资悖论”。
我们知道,一个股权投资项目的时间一般在5-8年,即使是比较成熟的股权项目,也需要3-5年的时间,而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有限,市场上就不具备让资金停留在某项投资5-8年的条件,商业银行自然也不愿意借出长期贷款,只愿意提供短期贷款。
虽然一些项目未来利润空间很大,但是拿到短期贷款的人,根本不敢投资这些需要很长时间的项目,只好去做一些快进、快出、赚快钱的项目。
于是,这些钱就来到股市、楼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事求是说,问题的解决不应该站在央行的角度来讨论,而应该把事情放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分析。毕竟央行是政策性银行,属于非盈利性机构,与企业或个人直接接触的是商业银行,而非央行。
未来,央行只需做到“四两拨千斤”,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许可与激励,让商业银行有意愿释放长期“股权资本”,而非短期的“货币资本”即可。
当然,这事得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
毕竟,在基础货币匮乏时期,商业银行已经把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投到房地产企业或个人房贷,这就相当于央行信用、人民币信用、乃至国家信用都间接与土地市场挂钩,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不能搞休克式疗法,只能推行渐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效率肯定不会太高,甚至(土地财政)原有的套路还得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只要方法对头,即使是卧床不起的病人,慢慢也会恢复健康的。
03
我们带着这个正确思路来看当前的经济状况。
我们知道,四月份的M2增速为11%,自2017年4月份以来首次超越10%。
M2增速提高似乎与我所说的央行“缩表”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央行“缩表”并不代表广义货币M2不能扩张,大家如果看懂我在第二部分讲的基础知识应该能够搞清楚。
疫情过后,各个工厂都在积极复工复产,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为各个商业银行的提供基础货币,就是为了让这些基础货币“衍生”出广义货币M2,4月份的广义货币M2数据不过是货币“足额供给”的结果而已。
当然,管理层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疫情过后,中国没有等来“报复性消费”,却等来了“报复性存款”(关于这点,在疫情刚结束我就已经预料到了,见文章疫情现状与中美未来),这也造成表面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充足,事实上,老百姓为了明天着想,都不敢报复性消费。
就拿我来说。疫情刚刚结束,我们家门口就开了一个海鲜馆,看着大龙虾在玻璃柜中游来游去,我早就想着带着家人去那里“报复性消费”了,但是我爱人说,如果我去海鲜馆报复性消费,她就报复我,只好取消计划。
老百姓都不敢花钱,这就造成名义上市场上钱多,事实上这些钱都躺在银行中睡大觉,成了“休眠资本”。央行只好积极为商业银行松绑,希望为商业银行释放更多基础货币(如降准),间接为市场投放更多流动性,毕竟资金投放多了,多少会有一些效果。
因此,当前市面上并不缺资金,只是老百姓的消费欲望不高,这也是我在前期文章中指出中国最近2年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这种看法与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不同,这也造成一些只会翻书找原理的人不停找茬。
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前中国应该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停滞一定与通货膨胀并存,这也是“美林时钟”的经典阐述,但是中国人分析问题需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经济学,而不是拿一些西方理论去生搬硬套,这样你永远无法得出事情真相。
当然,我说未来两年不会通货膨胀,并不是说会出现通货紧缩,有些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在让我替他着急。
可能你会问,市场上不缺钱,你有什么证据?
判断市场是否缺钱,我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大家带着这个秘诀就可以做出独立判断了,但是大家一定要向我保证,不能告诉别人,也不要把我这个号推荐给别人。
判断市场是否缺钱,大家可以看货币基金“余额宝”的收益率。
大家都有把自己的资金放在余额宝的习惯。在这个市场缺钱的时候,1万块钱一天就可以给你“下崽”1块钱,而现在你看看1万块钱的收益是多少?
我在“天天基金网”查了一下相关数据,如今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已经降到1.576%了,要知道,早在2014年“钱荒”的时候,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甚至达到6.6%,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
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高低与市场流动性密切相关。市场缺乏流动性,基金公司就可以“坐地起价”,向银行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反之,货币基金收益率就会降低。
上周我曾经写了2篇文章,专门来阐释市场不缺乏流动性,但是也不会出现通胀,不少人在后台骂我,骂的我“人血喷头”,我不怪他们,只怪这些人思想上的路径依赖很严重。
当然,这些人不能接受我的观点也是可以了解的。
因为,在美国放水之前,大家只敢悄悄的放水,美国放水之后,全球都在拼命放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膨胀,广义货币M2的平均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上,所以我现在说未来不会有通胀,大家都不相信。
当然,我一再强调,我说没有通胀,并不代表一定通缩,并不代表监管层不会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刺激政策,恰恰只是说这些政策的实施,后期将会更加隐性。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不要看别人是怎么说的,一定要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写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再提一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尽管这么写文章的逻辑性就不好了,不过没关系,我的文章一直没有多少人看。
尽管央行独立,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大限度的控制债务规模,这是几乎所有国家央行的共识。但是,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有不少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债务规模在大幅度上涨。
这种缓解政府危机的方法,即使是西方经济学大师也对此嗤之以鼻。
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他一直主张要在控制货币规模的前提之下,控制通胀率,弗里德曼的好朋友,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接受了他的思想,使得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终于走上正规。
然而,在1980年代之后,格林斯潘继任美联储主席,美国虽然一直重视控制通胀率,却发行大量货币。
这些货币并没有流入投资与消费市场,而是流向房地产、股票、债券与金融衍生品市场,造成美国房地产、资本市场大牛市。
2008年之后,美国故伎重演,又来了一次长期慢牛。
表面上美国十分风光,而美国经济已经无法摆脱财政赤字货币化了,因为货币化就是鸦片,一旦上瘾治好后,想戒掉就非常难。
如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突破7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已经达到25万亿美元,这就是我看到的。
我讲这些的目的是想说,中国经济是有问题,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去走美国的道路,中国经济需要吃药,但完全没有必要进ICU。
04
带着这个思路,你就会理解为何今年不设GDP目标了。
政府不要GDP目标,只要就业与民生,这个思路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只有就业上来了,民生问题解决了,GDP数据就不可能差。
我十分理解管理层的良苦用心,在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这件事情上,管理层毫不犹豫选择要“里子”。
管理层的思路跟中国家长管理自己的学生差不多。
若这个学生天资聪明,但是调皮捣蛋,其发展潜力就很大。这样的话,就需要家长给学生制定一个成绩目标,比如说,这次期中考试一定要考90分,否则的话,回家就大刑伺候。
但是若这个学生生病了,只有把他的病治好才能够制定学习目标,若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制定成绩目标,非把孩子弄死不可。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如果这个时候再制定一个GDP经济增速目标,经济增速是能够提上去,而质量不可能提高,这样的话,后续的麻烦会非常大。
那么,何不在这个时候锐意改革,把该去掉的腐肉清理一下,把该增加的新鲜血液补充上来,提高有效供给。
中国经济有自己的特色
未来中国不会在别人预设的战场中打不想打的仗
我们有自己的战场。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作者的 新一代经济学人(leonbaiyunli),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