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应的是每位百姓的诚信教化,“民无信不立”对应的则是统治者。

在如此教化之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构成了我国古代完整的诚信体系。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1)

东西方两大“诚信典故”:统治者与百姓的诚信同等重要

在以上“孔孟之道”出现之前,我国西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就是因为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最终将西周近三百年的江山给“戏”没了,这也间接促成了我国诚信体系的诞生,“诚实守信”成了中华美德中重要的一项规范。

“烽火戏诸侯”典故大意是这样的:公元前778年,周幽王立了位叫褒姒的美丽女子为后。因为褒姒总是不笑,于是周幽王下令说,谁能让褒姒一笑就赏金一千两。

有个叫虢石父的奸臣献上了计策,让周幽王燃起骊山烽火台上的狼烟将附近诸侯引来,周幽王不听反对者的忠言依计而行。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2)

“烽火戏诸侯”是著名的东方版诚信典故

邻近诸侯见烽烟升起,以为西边的犬戎打过来了,连忙带上大军快马加鞭赶到,结果只见到周幽王等人正在骊山上歌舞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众诸侯说:“没事,大王只是和王后放烟火玩玩而已。

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在戏弄他们,愤然离去。褒姒见山下来了数路兵马闹哄哄的样子,有些不解,听周幽王解释后真的笑了一下,那虢石父也因此得到了赏金一千两。

后来犬戎真的打过来了(前771年),周幽王连忙让人点起狼烟。众诸侯心想:“大王肯定又是在放烟火作乐,这次我们不会再上当了”,结果无一人前去救援。于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3)

“狼来了”是著名的西方诚信寓言故事

“烽火戏诸侯”典故本质上和伊索寓言《狼来了》相似。《狼来了》说:有个小孩前去放羊,大人们叮嘱说“狼来了就大声叫喊,我们会前来驱赶”。

第一次,小孩为了验证大人们是否会真的赶来,于是大喊“狼来了”,结果大人们赶到后发现上当;第二次,小孩因觉得无聊又大喊“狼来了”,这次,大人们犹豫了一下后还是赶了过去,发现再次上当。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小孩又依样大喊,大人们再也不愿上当了,结果小孩和羊群均被狼吃掉。

以上两个故事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周幽王不是小孩,而是掌握国家生死大事的国君。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4)

诚信守诺,是我国古人自小就接受着的教育

小孩拿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来开玩笑尚能获得大人的一次原谅,而周幽王作为大人兼国君,他拿国家的生死大事开玩笑,一次就足以玩死自己了。

悲哀的是,我们的这位周幽王尽管身为国君,但他思想上还是和那小孩一样不成熟,因为诸侯们不会将他当小孩看待。

在诸侯们眼里,常人尚且讲诚信,国君的一言一行自然就是国家大事,是最高权力的许诺。所以说,于国于民,诚信守诺都是同等重要的社会柱石!

我国古代的“诚”:以内在的道德约束为主,诚信被损缺乏应有惩罚

不过,“烽火戏诸侯”发生了,历史上类似的“狼来了”还是层出不穷;当“狼来了”的故事反复发生在大人甚至施政者身上时,相关的人们能有几次当可上呢?

如果说,周幽王与那小孩就处于同样故事角色的两个极端,一个玩掉国家,一个玩死了自己;那么,更多处于“中间身份”的其他同类角色则会极大地破坏着社会的诚信结构。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5)

依赖诚信维系着的中国古代社会秩序

古时的济阳有位商人在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一位渔夫闻声赶到后,商人对他说:“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如果你救了我,我就给你100两金子”。商人被救上岸后,他却翻脸不认帐,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不料此后不久,也就在上次的地方,商人又翻船了。这次,商人又遇到了打算前来搭救的渔夫。渔夫一见又是这商人,嫌他说话不算数,于是扬长而去,商人因此被淹死。

在这事情上,这商人如果当了皇帝,估计也会有周幽王那般下场,那样的话,死的就不仅是他自己,亡的更会是国家。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小孩,“狼来了”行为的破坏性根据其角色身份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损害的还是诚信与社会秩序。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6)

邻里乡亲组成的古人社交关系网

在实际生活当中,类似济阳商人的这类破坏诚信行为是很常见,寓言故事里面给了他应有报应,但在实际社会上却未必会如此。

在我国这样的农业经济社会当中,人际关系多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为主,属于典型的“熟人关系网”。

这样的的诚信体系就只能以“诚”为主,具有自律性、依赖道德来约束;不道德了,最多会遭人唾骂而已,是不存在一个惩罚体系的,因为彼此都是熟人,无法动辄就以罚示人。

西方人更重“信”,以冰冷的律法来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信条

西方社会的诚信与我国不同,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与各类交易活动密不可分,“信”也就成了一种交易原则。

为了维护这样的“信”,西方人以合同这样的形式去强制信条的履行,久而久之,西方社会里的“诚信”也就成了一种契约文化。

早期的罗马就将“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列为五大原则之一,各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除了基于道德上的契约约束之外,还具有法律上的担保。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7)

以法律维持的西方信条

“内诚”与“外契”的区别,造就了东西方对诚信体系维持的不同,说好听点,我国的诚信体系更具“人情味”,但西方这样的体系却更具有当代法治精神,在律法面前,“信”无疑是冷冰冰的,所以在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我国这样“桌前哥两好、桌后躲猫猫”的失信状况。

“诚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秩序,它虽然未必都写在条文之上,却一直在无形地支撑着整个社会体系。为政者破坏诚信的结局固然就如“烽火戏诸侯”,但为民者破坏诚信则会动摇整个社会的柱石。

周幽王固然是因为无道、轻信谗言、宠爱美人导致的“烽火戏诸侯”,但那只是他作为国君身份的“狼来了”表现而已。

作为地方官员、作为商人、作为普通百姓,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狼来了”版本,明知道它为害的是什么,为何还要让这只“狼”出现呢?

重视程度相当的东西方诚信文化,是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强大纽带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8)

“不做伪证”是其中的第九诫

西方的《摩西十诫》里有“不做伪证”这样的条文,我国的《左传》里也说:“”信,国之宝也“。

“烽火戏诸侯”与“狼来了”都从一个侧面上体现着东西方对诚信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样的共同点应是全人类的一致性共识。

自汉朝时起,我国就已对或远或近的周边诸国派遣过使臣,象甘英、王玄策、郑和等,都是我国早期的东西方交流桥梁搭建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在他的游记中详述了我国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古人诚信观(从烽火戏诸侯与)(9)

基于信誉兴起的中外通商贸易

作为国际间来往,那时候各国间的律法显然不再具有约束效力,而共同的诚信文化就成了国际交往当中的最强大纽带。

虽然今日的国际社会间已存在“国际法”来保护彼此间的交流和贸易行为,但无论是“内诚”还是“外契”,具体的约束方式到今日已不再重要,因为“诚信”已成为中外通商的共同基石。

“一个人可惜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和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当信誉成为世界上所有人的共识,诚信的纽带就会无所不在。

如此一来,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狼来了”,它们的寓言教化作用迟早都会面临“寿终正寝”的一天;当人人都诚信起来、无人再提起这样的寓言和典故,这难道不是幸事一桩吗?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