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贫穷加拿大美女为艺术而疯和梵高草间弥生并称三大精神病抽象大师)

大师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贫穷加拿大美女为艺术而疯和梵高草间弥生并称三大精神病抽象大师)(1)

中年的马丁风韵犹存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不是不会疯狂,而是不敢疯狂。

在世界艺术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精神病艺术家利用他(她)们与生俱来的疯狂,成功地创作出了令正常人为之疯狂的伟大作品,这就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日本女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抽象派女画家艾格尼丝·马丁。

大师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贫穷加拿大美女为艺术而疯和梵高草间弥生并称三大精神病抽象大师)(2)

梵高

大师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贫穷加拿大美女为艺术而疯和梵高草间弥生并称三大精神病抽象大师)(3)

草间弥生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艾格尼丝·马丁

艾格尼丝·马丁1912年在加拿大萨斯卡通省的一个贫困牧民区出生,二十岁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享受很好的艺术教育,这种状况直到她1932年移居美国去照顾怀孕的姐姐才得到了改善。

1942年,30岁的马丁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士学位,十年后40岁的时候,马丁又拿到了硕士学位。

在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期间,马丁与纺织品艺术家塔瓦尼陷入热恋,从此开始接触各种当时正在美国流行的超现实主义艺术。

禅宗著名学者铃木大拙一次在哥大的讲座,让马丁瞬间感到了自己心中的“空”,触电一样听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她觉得自己一定要进行艺术创作,才能让整个世界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这种选择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于是,三十岁的艾格尼丝·马丁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的道路

决定终生从事艺术后,马丁就把工作室搬到了曼哈顿下城区,在那里她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纳、贾斯珀·琼斯、埃尔斯沃思·凯利和罗伯特·劳森伯格经常聚会谈论创作,获得了极大帮助并深受影响。

马丁还受到另一位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以及著名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人的影响,早期作品充满抽象派的实验性质,往往用流动的线条和不规则的图案表现故乡的风景。

1960年代,经过近十年的磨砺,马丁开始以大量直线与几何色块描绘或拼贴画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这是她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潮期,也正是她标志性的“网格绘画”的开始,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那种生机和活力,她1961年创作的《树》和1963年创作的《友谊》,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树》看上去是一个奇怪的雕塑作品,非常像游乐场用来抓取的一个机械装置,有着朝内的金属尖端的魔爪,这种复杂性和马丁以前的风格极不相同,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友谊》则是一幅拼贴作品,整体都用金箔拼贴完成,看上去富丽堂皇光彩照人,装饰华丽,令人浮想联翩。

虽然艾格尼丝•马丁的艺术生涯起步较晚,但她对美和艺术的理解非常独特:“艺术的本质是美,美则是生命的奥秘,无法用眼睛观看,必须用心灵感受。”

这几乎是第一次有艺术家居然把艺术本质的美表述成生命之谜,表述成精神世界对生活的积极回应,这个就非常富有佛家禅学道家玄学的意味了。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现代艺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高速发展的经济、战后自由精神的土壤都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力极高,革命性的艺术探索不断发生,各种艺术流派不断涌现,诞生了许多当代艺术大师级的人物。

艾格尼丝·马丁决定从事绘画创作的时候,正是美国画坛抽象派运动最为巅峰的时候。

因为创作表现手法的差别,抽象派运动内部逐渐发展出两个分支:一支喜欢浓墨重彩来刻意强调表现,如波洛克;一支喜欢简单的线条和柔和的色调来刻意淡化表现,如马克·罗斯科。

抽象派运动中淡化表现的主张发展到极致,开始出现了彻底消除创作者主观意志的极简主义,因为艾格尼丝.马丁的许多画作简单、纯粹,多以网格与五线谱为元素,因此她常被视为“极简艺术家”。

马丁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抽象表现派画家,而非极简主义画家,因为她的画关注自己的情感诉求,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表达。马丁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并且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和探求什么是快乐,这样她的创作就和她自己的个人经历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没有表达就没有艺术,而极简主义艺术家总想把创作者主体的表达,变成色彩线条甚至创作用的材料本身的表达,但最后证明这是徒劳的,观众总能从艺术家的作品后面,找出那个躲藏得极为巧妙的身影,因为艺术这种创造本身就是表达的需要

人们看到抽象作品或是极简风格作品时,往往觉得看不懂,但事实上每一个选择这种风格创作的艺术家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多么难懂和好懂的艺术,背后藏着的一定是艺术家本身的影子。

马丁这样表述自己的创作:“我希望我的画可以做出一种回应,不是具体的,而是对一种普遍的状况的回应——当人们忘掉自我,身处在大自然中,简单快乐的经验。”

马丁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同时期美国抽象画家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道教与东方哲学的影响,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网格”,就代表道教清净无为的静心思考。

1961年,马丁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马丁终其一生都被这个疾病残酷地折磨着,令人恐惧的幻听、抑郁和焦虑一直包围着她,她为了对抗这种疾病的折磨,甚至不得不接受极为痛苦的电击治疗。

1967年,55岁的马丁终于悄悄地离开纽约,彻底从喧闹的艺术圈蒸发。马丁选择在她五十年代曾经教过书的新墨西哥州的陶斯艺术社区独居,独自对抗疾病,不愿意让熟悉的人看到她的脆弱。

1971年,59岁的马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带来了风格大变的令人惊讶的新作品。在这些新作品中,她最喜欢用的网格不见了,而是出现了各种或水平或垂直的线条,这些线条之间,则被各种各样的颜色填满,出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马丁67岁时候的代表作品《岛屿I–XII》,用一组12幅看似完全相同的白色绘画,成功地用绘画语言表现了东方哲学中的“空”,也是她一直以来用心保持的心中之“空”,这种禅学上的微妙状态,令她的画格表现出如此的清洁纯净和优雅。

马丁的创作就如她所信奉的人生理念,始终在努力地朝着她心中“空”的境界无限接近,这是一次漫长的对真善美的朝圣之旅。

2004年,92岁高龄的艾格尼丝·马丁溘然离世。就在去世的前几天,一生对艺术严格要求,从不宽容缺点的马丁,还专门派人去她的画室毁掉了三幅作品中不满意的两幅。

2015年6月3日,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始进行艾格尼丝·马丁一生创作回顾展,再一次向世界广大艺术爱好者展示了这位艺术家伟大作品所具有的不朽魅力。

2016年10月7日至2017年1月11日,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了艾格尼丝·马丁个展,再次让她风格各异的抽象艺术作品惊艳世界。

2016年,在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马丁的作品以1069.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她的作品拍卖纪录,也创造了当代女艺术家作品拍卖价的巅峰。

2017年,马丁的画作《无题9号》又在第48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会卖出了500万美元的高价。

马丁的作品随着岁月延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幅作品会拍出什么令人惊讶的价格。“绘画的目的是具体地表现我们最细微的情感。”

马丁在世的时候,用一句许多人并不理解的话,准确地叙述了她的创作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丁对抗疾病痛苦顽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完美的艺术来表达出她最细微的情感,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理解她内心情感的人并不多。

最后,让我们崇敬地用艾格尼丝·马丁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美是生命之谜,它不只是在眼里。它在头脑里,它是我们对生活的积极回应。”

大师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贫穷加拿大美女为艺术而疯和梵高草间弥生并称三大精神病抽象大师)(4)

沉浸于艺术中的马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