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

中文里“世界”一词的出现,其实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人类随着文明的发展,从整体结构和自然观念中产生了宇宙意识;中国古人借助佛教文化的影响,从“宇宙”概念中催生出“世界”这一概念,进而对人类此世和内在秩序深入观照、探索。

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1)

“loka”,世界的缘起

古汉语中,“世界”一词与“世”、“世间”、“世上”一样同源于古梵语中的“loka”。这是印度大小乘佛教通用的术语。而在梵语和巴利语中“loka”有多种词义:

一、可朽坏之场所

“loka”是从梵语和巴利语中的“luja(破坏)”一词产生。佛陀把“loka”解释为「比丘,破坏故名世间」。佛陀认为一切有情以六根接触缘所生之受,但它所接触之一切都不断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世间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某程度上看来,这种变化能被称为一种“坏(lujjati)”,毁坏。“loka”由此引申而出,意指一个“可以朽坏的场所”。人世间无常,万物变化,无不朽。

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2)

二、敞开的空间

在吠陀经典中,“loka”最初意为“敞开的空间”,也有人解释其为“(林中)无木之处”、“空地”等包括天地在内的整个生存空间。

巴利语佛经中佛陀称为“lokavidū”即“世间解”,此时的“loka”不仅包括天地之意,还泛指众生及天神。

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3)

三、天地及世间

第三种说法认为“loka”包含的除了地、天和天国外,还包含着“sankharaloka(行法世间)”、“sattloka(有情世间)”和“okasaloka(空间/物质世间)”;“lokattara”(对世间的超越)。

  • “有一世间,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如泥土、森林、火、气、水、躯体等,这是“行世间”;
  • “我、世间有常”等有知觉的根身,这是“有情世间”;
  • “日月之运行,光明所照之处,到一千个世界,你有生存之处”即无知觉的山河土地、房屋廊舍,这是“空间世间”。此间又可分为贪、有、根等三界:因贪等染污多,“欲界”有情称“贪界”; 有禅定智慧的“色界”有情称 “有界”; 因深修禅纯根,“无色界”有情称“根界”。

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4)

在“世界”还是个汉语新词时,随着佛教思想的不断涌入,这些梵语、巴利语源大大丰富这一汉语单词的内涵,其所指向愈发广阔,越来越具包容性。

到了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经汉译到达第一个高峰,佛教经典被大量译成汉语。其中对于“世界”一词的运用也早已无处不在了。

佛教对世界起源的描述,你知道吗世界(5)

《大智度论》:“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参考文献:

【1】鲍永玲. “世界”概念与佛玄合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