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买多少保额比较好(重疾险保了什么)

重疾险买多少保额比较好(重疾险保了什么)(1)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保险,朋友说他觉得重疾险没有什么用,想听听我的看法。我听了问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他一个亲戚在某保险公司做代理人,给他做了一个计划书,重疾险的保额是十万。

也就是说如果罹患了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这份保险可以给他赔十万。朋友说,十万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买进口药都只够吃一两个月,还要用它解决养护、康复费用,还得用来补充家庭生活的开销,这不是杯水车薪吗?

听了以后,我知道问题出在了哪。这位代理人没有考虑朋友的实际情况,而是给每个人都按照十万保额推荐了产品的计划书。而我这位朋友也因为对保险的了解有限,不知道重疾险的保额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的

于是我给这位朋友对他现阶段的风险仔细进行了梳理,最后确认他现阶段需要的重疾险保额为80万。确认了这个保额后,他若有所思,说这个数字才让他感觉到安心。

今天这篇文章,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计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重疾险保额,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简单测算一下自己现阶段配置的重疾险保额是否充足,是否真正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拿走我们的担忧。

确认自己需要多少保额的前提,是我们先要了解重疾险的功能是什么,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重疾险的起源,重疾险的发明者巴纳德医生,看到了很多病人得了癌症、做了心脏手术的治疗后,因为孩子还要上学,家人还指望着这一份收入过活,迫于经济的压力,哪怕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仍然要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无法安心养病。

但我们知道,对于重大疾病的患者来说,养病和治病同样重要。所以这些为了生计一刻也不敢停下的病人们,很难维持自己的身体状态,很快就复发转移,预后非常差。

看到了太多这样案例的巴纳德医生于是联合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重疾险,以解决罹患重大疾病的病人的治疗、养病费用。

重疾险是怎么赔的呢?达到理赔条件后,一次性给付保额。重疾险中会有一个疾病列表,里面列明了保障的疾病的定义以及理赔条件,达到理赔条件后会一次性给付保额。也就是说假设你买了100万保额,那理赔时会一次性给付100万,这笔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分配。

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情况不同,即使患病,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也不同,所以每个人需要的保额也是不一样的。给每个人推荐固定的保额,固定的产品,自然无法适合所有人。

那么,重疾险的保额应该配置多少能够解决问题呢?建议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医院治疗外的治疗基金;

2)五年家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开支。

1)医院外的治疗基金

是指医院以外的治疗开销,所以医院无法开出发票,让我们无法用医保和商业医疗险覆盖的费用。比如外购药物、护理费、后续康复治疗、中药材、营养费、异地就医交通住宿费等费用。对于这一部分,我建议一线城市生活的朋友至少预留50万保额,二三线城市也至少预留30万。

2)5年家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开支

如果不幸得了重大疾病,我们的工作还能继续进行吗?收入还能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吗?这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怎么办?拖累家人照顾我们怎么办?房贷怎么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如果耽误了工作,患者以及照顾患者的家人,免不了收入会减少甚至中断,所以在最紧张的治疗期,预留五年家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开支,是很有必要的。

为什么建议是“五年”呢,因为在医学上有“五年生存率”的说法。意思是癌症患者手术后五年,如果没有复发、转移,可以认为这位患者已经“临床痊愈”。那我们至少要保证,这五年间,病人的心情能够轻松愉悦,不用为生计发愁。毕竟保险除了解决钱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统计,癌症确诊后十年的存活率,有商业保险的人要比仅有医保的人高达14%。因为充足的保险金可以切实解决“纠结”的问题,不需要掂量钱是留着治病还是留给家里人花的问题,让病人至少不为财务问题发愁

也可以解决“内疚感”的问题,治疗的费用都可以通过保险来解决,不需要担心因此而影响家人的生活品质

这一部分需要的保额可以这样估算:假如小A一个月要花费8000元,那按照5年的治疗期和康复期来算,预留8000元/月*12月*5年=48万,是比较充足的。如果是夫妻双方一起配置重疾险,将家庭开支按照夫妻双方收入占比来均摊,再继续计算即可。

综上,对于二线城市生活的小A来讲,30万医院外治疗基金加50万的家庭开支补充,80万重疾险的保额是比较充足的。

一份合理有效的保障方案必须包括两个方面:1、保障齐全;2、保额充足。梳理家庭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保险这个金融工具合理转移我们的经济风险,让我们知道哪怕面临困境,我们仍然有退路,我们可以安心去拼搏、去享受,这不就是保险的意义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