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精进的三个方法(做自己才能事事顺遂)

众生万象多复杂,成全自我不简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自我精进的三个方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自我精进的三个方法(做自己才能事事顺遂)

自我精进的三个方法

众生万象多复杂,成全自我不简单

有人说“人之一生无非需要处理两种关系,一个是与自我的关系,一个是与他人的关系。”

此话虽不究竟,但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论语》的核心“忠恕”二字,就讲了这一层道理。但是往往我等眼拙之人,却对这一智言置若罔闻,甚或当作了无用的鸡汤,反倒被他人利用,变成了禁锢我们思想的工具。

何为“忠恕”呢?孔子的本意其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什么君臣父子的“忠孝”的教条礼节,而是要我们忠于自我,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

简单来说“ 忠”就是跟着自己的心走,“恕”就是也要让别人跟着他的心走。

那么何为“尽己之心”呢?

首先我们得找到自己的这颗心,才能真正的做自己。如果没有找到,为所欲为那不叫忠于自我,是忠于欲望与意念。

如何做到忠于自我呢?

所谓“忠者中也,至公无私”。这句话对于我们当今时代的人而言,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些不划算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啊,再者当下人生活压力多大,如果是忠于自我,就是无私奉献,单纯的舍己为人,那不真诚了二傻子了吗?

其实不然。

忠于自我不是充分的满足欲望,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再高深的理论如果无法落实,那对我们来说就是鸡汤。

如何化解“尽己之心”与“至公无私”之间的冲突呢?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就给我们的心指出了一个安放的温柔乡。

第一句话说的是我们的心境该有的状态,也就是无喜无悲,心境恬淡。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嘛

第二句话说的是我们修心的方法,也就是如果我们的情绪起来之后呢,不需跟随,也无需压制,只要不给这股情绪以力量,任其自生自灭即可,也就是念起而不随。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解读是其背后有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觉察到这种思维方式之后,不给它添火加油,他自然会如浮云一样飘忽而过,这就是佛家讲的“念起不随,过后不留”的境界。当然,也不要压制,也就是压抑情绪,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导致情绪反弹,长时的打肚皮官司妄耗心力,或者将其深埋于潜意识中酝酿发酵小惑成大惑,终将破化人的心性。

所谓“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

易是改变的意思。

那么如何来进一步理解“至公无私”呢?

其实我们的所有情绪波动都是源自于私欲这样一个标尺,我们拿自己的这把小尺子,不断的去衡量客观世界,利则喜,弊则怒;得则乐,失则悲;是则兴,非则怨;从不管客观世界是否认同你这套小标准,强加于客观世界,世界如如不动,自己却徒生烦恼。不知天地一马,而你用私欲将万事一分为二,在“是、非”中来回的撞壁,岂能不苦呢?

这就是《庄子》里“螳臂当车”“黄雀在后”两个寓言的真正含义。

“螳臂当车”说的是你的这点小智慧在大道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黄雀在后”说的是你的那点对世界的认知,就如同萤火一样,照不亮整片黑夜,人算不如天算。

所以回到我们自身的范围内,就需要保持一颗至公无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外在世界,你才能内心安定,顺势而为,才能有可能心想事成。

总结来说“至公无私”就是让人不要犯二,是非之二,才能得心安。

正所谓“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

这就是庄子给世人的警示。

但“忘是非”是让人的心如死水,面如枯槁一样对待人生吗?,这就是做回真正的自己了吗?

非也。

外在事物,高低大小直曲明暗怎会没有分别呢?我们绝不能闭目为盲,赛而为聋来自欺欺人,只是不要以己之私来给世界贴标签,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万物自在,有区别,没差别。

这就谈到了另外一层境界,要区分“智”和“慧”的区别。

智是发现事物的不同,而慧是看到事物的相同。

发现不同,只需要浅层的智力,因为它有形有相,但看到事物本质的相同,就需要大智慧,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只有到达了庄子所说的“齐物”,你才能“逍遥”,而我们看到“慧”是有“心”的,它道出了我们心性中的一切都是合一的,也是从心出发的。我们对外不能有分别心,对内也不要自我割裂。就像有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及西方提出的唯意识论,都是一种自找不快。感性情绪也是我们的精神能量,只是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在消耗而已。

那么如何达到天下大同,万法归一,顺道而行的智慧境界呢?

1.要向内求

道德经里讲,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人尽人事而顺道成事,都是从人普遍认知的反面着手,才能有所成。要想求富贵,求名利,像个直男一样直勾勾的盯着外界,直抒胸臆往往都会事与愿违的。所谓“内圣而外王”就在内求的功夫。

庄子逍遥游中开篇就讲了这层道理。

北冥有鱼的这个鱼叫鲲,说的就是我们的内在巨大的潜能,功夫在养心,养好了,怒而飞就成为鹏,而大鹏能一飞冲天并不是因为它的翅膀有多大,而是翅膀下的空气足够的厚,这也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内求,就是要养我们心中这种能成大事的浩然精气。

《了凡四训》里说“天启其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

  • 翻译过来就是,首先有福之人,都是心里有根,气定神闲之人,越浮躁,越张牙舞爪越难以成事,所谓“小知间间,大知闲闲”,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很平和的,只有那些半瓶醋才会哗众取宠,看着热闹。
  • 其次,我们要敢于做自己的主人,有“我命由我”的气魄,要敢于改过自新,要知道“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天上降天灾,下刀子,不出门就可以躲过,但是人作孽呢?你走哪儿祸就在哪儿,你躲得过吗?所以禅宗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 最后,相对于内求,向外求要难上百倍,为什么?祛病要除根,不然按下葫芦浮起瓢,东灭西生,就是千手观音也不够用。所以王阳明说要破心中之贼。

2.要有悟性

那么如何内求呢?只一个恬静足以。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从个人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断灭各种妄想,至少要有智慧分得清啥是想法啥是现实,啥是观点啥是事实。只有达到禅宗说的得定之后,人的心才能安静,也感到心安,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心想事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在当今这个全民焦虑,人浮于事的年代里,我等悟性不高之人都没有能力去做自己,而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做自己的时候,那么永远会被外在的世界时刻教你做人。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眼前耳边,好似所有人都在为我们过更好的生活而劳心费力,各种广告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各种言论告诉我们怎么做和想才是正确的,各种大师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所建树,我们贪婪的接受这一切,甚至都忘了,这些是否是真正想要的,也忘了我们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以及忘了这些信息和观点是否需要考证。

《娱乐至死》中有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媒介及信息。翻译过来就是你以为你看到的一切信息是真实世界的反应,却不知你所能看到什么信息,是由其他人所决定的,你只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曾经流传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很多道理根本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无法真正体悟出文字符号背后的东西,即便是知识也毫无意义。

我们要有智慧分得清“道是道,理是理”。

“道”勉强来解释就是现实中自然而然,无需赘述的规律。而“理”是人对这客观规律或者现象的强词夺理。用佛家的方式来解释是“道”是月亮,“理”是指月的手指。所谓的知识,也只是指月的一种符号表达而已。

比如,在原始时代,人们还以采摘狩猎为生,有一个人,用手给你比划,告诉你说向前方的森林里走,越过一条河,在一个歪脖子树旁边有一片果树林,上面的果子很多很甜,他刚果腹而回,并且在树上刻了美元的符号,让你去摘,然后你去了并且满载而归,然后有更多人知道了这件事情,这便成了你们这个部落的公理。但有人去了,却没有任何收获,有的没有越过那条河给淹死了,有人去了没有找到那个歪脖子树,树被雷劈倒了,有人找到了树上的标记,但却被一只路过的熊给吃了,有人找到了,也吃饱了,但却在回来的途中迷路了,不一而足。

那这个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

他人的道理,终将是他人的,所以道家说“绝圣弃智”,释家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儒家圣人王阳明说不愿轻易告诉人“致良知”这一终极心法,就是怕影响后人的修行,要得只能自己去体悟,去行证。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要用教条来硬塞给别人,真正的智慧是从心而发的,而不是装进脑子里的干瘪符号。就像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道理不是自己悟出来的,谁告诉你也没用。

3. 要看机缘

不管你承认与否,人之一生,都是有意无意的修行。有人说人之一生是一个不断跟过去的自我讲和的过程。但真正明心见性,活得自在,乃至内圣外王,都需要契机,而且这种契机也因人而异,必定每个人的根器不同,精神内容不同。我们看书,做事,过日子,尽管形式不同,事事皆是磨砺,事事皆是让你醒悟的契机,一事不醒,就再经一事,一本书读懂了,那也就不需要看其他的书了。

禅宗说“烦恼即菩提”,就看说,我们的种种经历是得烦恼还是得智慧,都看你如何去转,有没有能力去转,转的过来就是智慧,转不过来那就在烦恼中进行无谓的精神消耗。但无论怎样,有追求的人都是希望在活着的时候,给心找一个最佳的归处。

王阳明讲“心上学,事上练。”

要搞懂这句话中的奥秘,就要搞懂何为心?何为事?心与事上的关系?以及如何修?

何为心?

王阳明说“心即理也”,这句话看似有些唯心主义,我们带着这一疑问往下继续探索。

又何为事?

“物者,事也”,为何“物”就是“事”呢?王阳明给了解释。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有事,意之所在便是物。”

也就是说对于我等凡夫,要修行,起初是很难看到这个“心”的,它像是一种“无”的状态,要有抓手就必须从“无中生有”处着手,那就是心智所发的“意”,也可做我们的思维模式,再进一步就从有形有相的事物中来发觉我们的“意”,从而修炼我们这颗心。

这就回答了“心”与“事”之间的关系了。

那么如何修呢?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如何修身上也给出了指引,那就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格者,正也,诚者,勿自欺也”。

翻译过来,就是要想安家立命,成就事业,首先得把自己的心摆正了,不要以自己的私欲去扭曲外在事实,而摆正心态的修身法门,就是要做到不自己欺骗自己。

如何才能断定自己是否是自欺欺人呢?就是从自己的意念上来自查,如何发现自己的意念呢?就是从事上练开始,因为事之所是事,是因为你的意念有所发动,你将自己的精神能量(意)附着于外在的事物之上,它们就看似成为你精神内容中的一部分,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男人在大街上看美女,不是因为有美女,而是因为你的心里在意美女,如果是条狗,它在大街上就只在意骨头或者母狗,燕瘦环肥对它而言简直不可理喻。

只有心正了,外在的事和物才能正。

那么最终会达到怎样的境界呢?上文我们提到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何为良知呢?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虑而得是良知,如何来理解呢?就是要摒弃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厢情愿,人有欲望没有错,这是人之本性,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自己和世界,不能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世界就必须要回应你,这就是一种自欺自扰。

所以,有了不虑而得的良知,心就守了中正,也就是给心安放了一个温柔乡,恬淡虚静。以这种平常心就能还世界以本来的面目。

如此之后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易经》上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者,机也”

简单来说,就是到了这种心无杂念的恬静境界之人,就能够发现外在规律的微小变化,也就是机遇,然后见机而为,毫不迟疑。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商人对商机都会敏感,能够在先人一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夺得先机。当然也有不知者做到顺势而为,但是其实也是一种知,只是心知,而脑不知而已,不然人随时都有万千种可做的选择,为何偏偏如此呢?这就是“几者动之微”的奥秘。

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李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就是这种境界。所以说并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且孔子早就提出“学以致用”,只是我们不相信知识的力量,不去践行书中的智慧,或者只能做到“近乎其中”,不能“出乎其外”,没有内化,达到“六经注我”的境界而已。

但我等凡夫却是怎样的呢?

内被情绪所困,为一个“私”字妄生苦闷,轻者烦躁,焦虑,重则抑郁,抑郁在中医里讲就是情志不畅所致,在这里也必须谈谈,欲望和志向的区别。


「精进」做自己才能事事顺遂,不自欺方可心想事成(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