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有名的特色小吃(邯郸22道名小吃的由来)
邯郸小吃历史悠久,成为邯郸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邯郸22道名小吃的由来,知道3个的绝对是美食家!
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创始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直隶大名府城内。二毛烧鸡创始人王德兴当年开烧鸡铺时并没有字号,因德兴小名叫二毛,所以街坊乡亲习惯称他为“二毛烧鸡铺”。据传清道光年间,一位新任的知府大人,敲锣打鼓上任,经过店铺面前闻香而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道:“夸关逍遥道,闻香品佳肴。每逢设宴,吾必备二毛”。从此二毛烧鸡更是名满全城。给人留下“一锅烧鸡香满城”的美誉。
郭八烧饼
郭八烧饼创始人郭致忠,大名县西大韩道村人。曾在北京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回到大名,在县城开业,经营火烧。因他从顺天府(今北京)学艺回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烧饼铺”。郭致忠小名“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做“郭八烧饼铺”。
饸饹面始于明代,古称为“河落”。在明朝初期,有一姓马的饭铺掌柜,他的饭铺门前的小河上有一座小桥。每天桥上人来人往,但是由于这座桥年久失修,桥上有几个小洞。有一天马掌柜听到有人在喊“有人掉河里了”,马掌柜循着声音望去,只见几个小孩顺着桥上的窟窿往下跳。马掌柜见小孩在桥上玩想到,如果自己在锅上放一个架子,把面压进锅里,煮熟再浇上卤子,岂不是更能招揽顾客。当有人问他这叫什么的时候,他随说:“河落”。渐渐地他发现“河落馆”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清真蜜三刀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点心,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刀浮切的刀痕,他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大名烧麦
早在乾隆年间,大名府城就有烧麦馆。传说某年除夕,乾隆下江南私访归来,曾到大名一烧麦馆吃烧麦。这家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大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馅多皮薄,清香可口。乾隆食后赞不绝口。从此,烧麦馆名声大噪,享誉大名府。
芝麻焦烧饼
大名史书考证,芝麻烧饼是汉代班超从西域传来,是由胡饼演变而来。《续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芝麻烧饼,唐代开始盛行。《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裹腹,任宰相杨国忠去市场买来胡饼呈献。”胡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为原辅料,和面发酵,揪剂成型,粘芝麻,入炉烤制,和现在烤制方法基本一致。清代,芝麻烧饼在大名城风行,当时人们看大戏、逛庙会,总要买几个芝麻焦烧饼。
黑脸“削割”
黑脸“削割”是肥乡的传统佳肴,它的制作与传承还与北宋圣相李沆有一段历史渊源。李沆,肥乡县相公庄人,北宋清廉宰相,遭到奸人诬陷后免职回乡,因郁郁寡欢,不思饭食,其夫人善于调理美食,便将鸡蛋饼卷上肉馅,蒸熟切段后在进行油炸,炖制,给李沆吃。李沆吃后大呼“于京城也从未食过如此佳肴”。因为制作过程中,有需要用刀削切成段的过程,从此命名“削割”。民间乡邻纷纷仿制,渐成大众餐桌美食。
彭城三下锅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由于朝廷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以惨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平倭,时值阴历年关,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蒸甄子饭,切坨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因时间紧,来不及准备很多菜,就将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做“合菜”,吃了好上路。这道菜以后就演变成“三下锅”。士兵上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后有峰峰籍士兵返回家乡,并将三下锅的做法带了回来。
魏夫人十八扣
馆陶十八扣为馆陶地方名菜。也叫魏夫人十八扣。以大唐名相魏征的夫人命名的一种菜品,共“八荤八素一汤一饭”十八碗,被唐太宗李世民命名为“魏夫人十八扣”。唐代贞观年间,君明臣贤,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唐太宗在宫内长期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渐感单调乏味。一日,与群臣闲聊,郁闷显露,众臣不解,唯有郑国公魏征猜中了皇上的心思,随恭请皇上屈尊到魏征府中一品馆陶名吃“扣碗”。次日,众臣随太宗赴郑公府,魏夫人将做好的“扣碗”请太宗品尝,太宗尝后,赞不绝口,并赐名“魏夫人十八扣”。
酱包瓜
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位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四海升平,出现了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早年跟随父皇驰骋沙场,后又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晚年积劳成疾。一日早朝后,魏徵走近龙座对李世民说:“近日吾观陛下印堂不明、脸色灰暗,是否夜不能寐、梦盗虚汗?”李世民说:“是啊,朕有恙已数日矣。爱卿,尔有何良方可医?”魏徵说:“臣有一物可愈陛下之疾。”随后,魏徵从衣袖内取出两个橙黄色晶莹透明拳头大小的物件来,说:“陛下,每日用膳时佐以此物,三日后必能奏效。”
三日后,李世民的病疾果然大有好转。李世民急忙把魏徵召进宫来,询问疗疾者何物。魏徵说:“陛下,那是用家乡的一些物产制作的。”魏徵便一五一十地述说了其制作过程。先取七成熟的八道眉甜瓜,挖去内瓤。用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干、枸杞、橘饼)、三丝(青丝、红丝、姜丝)杂以黄豆、芝麻、木耳、香菇做馅,拌匀后装入去瓤的甜瓜内,再用细线将瓜缝合,投入日晒夜露之甜面酱中,腌渍七七二十一天,共计二十一道工序,方能制成。因瓜内加入了一些药料,不仅能生津祛惊医疾疗病,还可充菜佐食。
李世民听后当即下令,命魏徵在宫内腌制酱瓜。魏徵面露难色。魏徵说:“陛下,此瓜必须用家乡馆陶产的八道眉甜瓜,配以馆陶出产的三仁、三干、三丝,投入馆陶八角琉璃井里的水调和的面酱腌制,否则就没有任何药效。”
无奈,李世民给魏徵放了假,命其专门回家乡腌制。
一个月后,魏徵带着满满两马车的腌瓜回京复命。李世民欣喜异常。遂赐名为“御贡酱包瓜”,颁旨免除馆陶县税赋,每年向皇宫进献酱包瓜二百车。
从此以后,馆陶酱包瓜就成了御用贡品,年年进献,岁岁不绝。
临漳大锅羊汤
汉末才女蔡文姬,博学多才,于兵荒马乱中为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地十二年。蔡文姬回国后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多,相传又一次蔡文姬宴请邺下文人,有人提出“文姬在匈奴必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何不奉献出来?”文姬见委托不过,当即命厨师宰羊,垒起大灶,将骨架用慢火熬炖,外加辅料后,口感独特,建安七子品尝后,大家赞赏。
临漳顶盖烧饼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公元215年,魏国伐吴,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大败,魏军几乎溃不成军。夜间魏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在下面点着,打出外焦里嫩的烧饼。魏军军士饱餐一顿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取得大胜,并差点将孙权擒获。
会林油条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当时在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捏成形如秦桧以及其夫人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间,买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从此,各地熟食摊上就出现了油条这一食品。
孔氏豆沫
豆沫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河南和河北南部的特色小吃,起源据传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史记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采薇而食之。”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后,时人感其七届,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捣成粉末,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称之为“豆沫”。
临漳炒饼
相传长子县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士翘先生经常徒步民间深入农户写写画画,一日,他行至一户人家打尖,户主见是冯先生到了,就吩咐家人做待客饭。冯士翘将主人端来的饭、汤吃了个干净。并问:“这么好吃的饭好喝的汤叫什么?”主人回答说:“你吃得饭是用小粉面、粉条、白萝卜条做成的,叫“炉卜”,这是我们这儿的待客饭。”冯先生听了主人的叙述,高兴地拿出文房四宝写了一首诗:“徒步特游发鸠山,漳河源头碧水翻。”赠给主人作为留念,自己扬长而去。冯士翘回家后,把打尖吃“炉卜”的好事说给夫人,夫人按先生说的方法也做“炉卜”吃,可是怎么也做不好。于是,他再次给先生做炉卜时,和面烙饼时抓了几把白面,掺入小粉面内烙成饼,切成丝同粉条和白萝卜丝焖在一起给先生吃。先生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味道更佳。”“炉卜”后经历代饭店厨师们的改革,进化成现在的“炒饼”。
曲周曲面
清朝咸丰年间,有曲周人在京供职 官吏和经商的商人反这种杂面带进北京,馈赠官宦和亲友,人们吃后,无不赞美,因此而名声大震。信息传进宫中,咸丰下旨,命进贡朝廷。于是赵家后代精心选 料,精心加工,精心包装,并起名为“双龙曲面”,进贡到京,咸丰和慈禧食后,大加褒奖。曲面因此名声更大,传播愈远,经久不衰。
涉县抿节
据说,慈禧太后到涉县游走时,还亲自点了涉县抿节,用餐之后,赞不绝口。并命大臣将其做法带入京城。只可惜,一方水土一方人,做法虽然带入京城,可是做出来的风味截然不同。无奈,太后只好每隔数月往返涉县一趟,为的就是能尝尝这份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佳肴。
煎血肠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路过魏县,在一棵古槐下偶遇一老者,老者正在煎一种曹操未曾见过的东西,此物呈长方形,较薄,老者谓之曰:“血肠”。曹操尝后大喜,血肠遂流传开来。
南糖糕点
相传,清代满族旗人长启到广府任知府,回乡探亲想代谢糕点,西大街“馥茂”号掌柜听闻后,聘请浙江糕点名师徐宝琏出山,因其盛情难却,便派自己儿子徐芝山前来帮忙。徐芝山来到广府后发现这里的食材与江南毫不逊色,经过潜心的研究,制作出清香味美的南糖豆糕。杜掌柜将糕点送至府、县衙门,长启品尝后大加赞赏,并写下“冀南红状元”五个大字,“馥茂”号也由此生意兴隆。成为广府历任官员探亲访友,向京城进贡必不可少的贡品。
陈义豆腐皮
相传明朝燕王朱棣扫北时,手下军士欲杀掠陈义村。村中一老者听闻后冒死觐见燕王,献上一筐豆腐皮并说明来意。燕王品尝后连连夸赞,并特意写下手谕,命令将士不得杀掠陈义村,从而使一村老小免于战乱。朱棣登基后陈义豆腐皮曾作为贡品进贡。
广府酥鱼
尽管何时开始酥鱼的制作已经不可考证,但据最早的记载至今也有百年的历史了。并且广府酥鱼还曾得到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国家领导人的喜爱和肯定,“1961年,毛主席视察邯郸时,原地委食堂小张师傅(广府人)做了两样酥鱼,送于主席。毛主席品尝之后,赞不绝口,给了很高的评价,主席认为鱼骨中含磷、钙还可以被人吸收,山珍海味,在营养价值上,也不过如此。于是主席便把带来的厨师留在邯郸学习酥鱼制作工艺,于是酥鱼制作手艺便流传到了北京。”
长桥灌掌
传说明代长桥村一户人家生下一女,小时头生热疖,出黄汗。头风畏冷,整天叫声连天,貌丑无比,不敢见人。其姑姑以卖灌掌为生,姑父略懂医道,因疼爱侄女,不断送去几块灌掌,让其每天中午吃上两块。一个夏天过去了,此女热疖、黄汗全无,变成了一个十分俊靓的美女子。后召入宫成为贵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