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题材微电影大全(再推5部微作品)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华峰 祝传鹏 何心悦 王双飞
春节期间,“老家河南”又连续推出了《年画爷爷很“自信”》《年馍馍》《我的胡辣汤情缘》《说英语的开封三轮车夫JasonXu》和《山药女神》5部作品。河南省社科院专家杨旭东在看过“老家河南”这几部作品后表示,长于报道大人物、讲大事的媒体如今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走进小人物,讲小故事,以微知著,这是大时代的进步,也是大时代的精彩!
“老家河南”微视频工程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组织实施,征集公告自2017年10月发布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截至目前,共收到作品300多部。
年画爷爷很“自信”
年画历经久远,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其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作为祝福新年,吉祥喜庆的传统手工艺品流传至今。
“宁愿少买二两肉,过年也不能不贴年画。贴上年画保平安,它是个风俗。”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连生说,以前的木版年画是贴到自己家门上,保全家人的平安,现在木版年画已经走出国门,成了国家文化的一个符号。
72岁的张连生是一名木版年画艺人,自幼师从家人学习年画刻版制作技艺,至今已有60多年。目前,老人在开封市朱仙镇上经营着一个万同老店年画作坊,是该作坊的第五代传人。朱仙镇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因其风格奔放粗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张连生也依靠着年画的手艺养大了6个孩子,并在10年前就为两个儿子各自盖了一栋二层的别墅。
据张连生介绍,他们家里有一块祖传下来的清代古版“五子登科”,至今已有360多年,他准备再复制一块版出来。
“家里面的这些木版,都是我的命。”张连生说,曾经厦门有个老板,要拿两套别墅买他的老版,他都没卖,为啥?因为那都是祖上留下来的老版,他要卖了,就成了败家子。
年馍馍
馍馍是每天都要吃的,而年馍馍则是不可多得的。沈丘县老城镇夏湾村这个古老的村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统习俗——每年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蒸馍,一直持续到年根,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
“蒸一辈子馍了,十里八乡的都上这儿来买馍,这个时候人也都忙了,老早的都把馍订好了,蒸的都供不上。”沈丘县老城镇夏湾村盛奶奶说。
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年春节晚辈都要给长辈送大馍,不仅寓意着蒸蒸日上,更是代表着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做大馍很有讲究。要选用筋道面粉,用酵皮子发酵,纯手工制作。从泡酵皮,做酵子,再用酵子拌面,做成馍,放入红枣,等馍发酵入锅烧火,最后出锅。全程下来,做一锅大馍,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春节时候,送大馍成了每户人家的大事。大年初二这天,孝顺的女儿都会带上大馍回到娘家。
老人对大馍看得很重,大馍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无法代替。
在河南很多地方,大馍意味着亲情与团圆。柴火灶前,掀开锅盖,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自然的面香氤氲开来,悠然之间,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盛奶奶说:“这手艺啊,不能丢,得传下去,把孝心也传下去。”
我的胡辣汤情缘
每天早晨,叫醒我们的,除了梦想,还得有一碗热乎乎、喝了浑身得劲的胡辣汤。今天的河南人,无论走得再远,胡辣汤的那一抹余香仍在传递着老家河南浓浓味道。今年22岁的王孟楠,在北京一所大学的餐厅里做厨师,最拿手的就是做河南的胡辣汤。
“我们河南人从宋朝就开始喝胡辣汤了,这碗汤就像河南人说的两个词:中、得劲。别看我年轻,我十多岁就会做胡辣汤了。”王孟楠说,冬天早晨喝一碗,浑身暖烘烘的,夏天喝一碗全身冒汗能舒畅一整天,再配上一口酥脆金黄的葱花油饼,怎一个得劲了得。
王孟楠做的胡辣汤地道,很多人都喜欢喝,有人还专门打车两小时跑来,就为喝一碗他做的胡辣汤。
“做汤,其实跟做人一样。”王孟楠说,前一阵,他做的胡辣汤在学校厨艺比赛上拿到了第一,还收了个徒弟。最开心的是,女朋友也答应了他的求婚。
王孟楠说,食物,是可以串得起乡愁的,他就是一个用食物帮大家消解乡愁的人。
说英语的开封三轮车夫JasonXu
“我姓许,叫许世杰,英文名字叫Jason,蹬三轮有17年了,1989年我就自学了新概念英语。在2003年的5月5日,第一次带外国人,他是一个瑞典人,第一次使用口语交流,拉开了我带外国人的一个序幕。”开封三轮车夫许世杰说,从那时起,他就更加努力的自学英语,每带一个外国人就写一篇英文日记,至今一共写了六本,总共接待了743名外国友人。
2005年9月27日,许世杰为两名荷兰人做导游,他们临走的时候送给许世杰一个名字叫“Jason”。从此,许世杰就有了这个英文名字杰森。
“现在美国出版的那本大书《LonelyplanetChina》(中国旅游指南),它介绍到开封这儿时,第一个就是介绍的我,把我写到那个书上了!”许世杰骄傲地说,相比出租汽车,三轮车速度慢、时间长,但正是这段时间拉近了车夫和游客的距离,增加了彼此相互了解的时间,可以对城市有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三轮车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感动,是一种传承,还是一种理想!走着给游客讲着,游客对开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带着外国人,给外国人讲讲开封,让外国人对咱们开封有更深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我说,这三轮车它就是一种文化,我喜欢这份工作!”
山药女神
王瑶曾“仗剑走天涯”,3个多月徒步旅行了5个国家40个地方,只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旅行时,得知天南地北的驴友吃不到正宗的温县铁棍山药,嗅到商机的她决定回乡创业卖山药,通过农业与网络的结合,让温县的铁棍山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走向世界。
“我记得一些来自广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网上购买的温县铁棍山药口感是脆的,但我知道正宗的温县铁棍山药口感是面的、微甜。”王瑶说,“我当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家乡正宗的铁棍山药卖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
旅行结束后,王瑶回到温县。恰巧姨妈家种了20亩铁棍山药,她就到地里帮忙挖山药,然后把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多在旅行时结识的朋友纷纷向她咨询。“当时我只收取邮费,把铁棍山药邮寄给朋友们免费品尝,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很多外地朋友慕名前来购买铁棍山药。”王瑶说。
2015年,她利用互联网销售温县铁棍山药4万公斤,又开办了温县铁棍山药种植合作社,利用自己的互联网资源优势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村民亲切地称她为“山药女神”。
专家观点
用小人物小故事拉近与“老家河南”的距离
“‘老家河南’这一大气而又温暖的宣传语并非一定要用宏大的题材来表现,这一组微视频就是一个典型,选题很小,但很接地气,无论是洒脱的‘山药女神’,还是自信的‘年画爷爷’,都巧妙地用小人物的小故事生动反映了‘老家河南’的温度与厚度,从心灵上拉近了受众与‘老家河南’的距离。”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旭东说,通过这组小视频,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如何讲好河南故事。
杨旭东说,用小人物来代表大河南的形象。他们生活在中原大地、漂泊在异国他乡,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河南人。他们就像种子,把河南人的生命状态、河南人的厚重文化撒播在中原,携带到全国、全球的角角落落,在哪里落地开花,哪里就代表着河南,每一个走出河南的普通人都是大河南的代表。就像自信的“年画爷爷”所说的那样,一张张小小的年画已经成为河南、中国文化的符号,那一个个小人物也同样能代表河南的形象。
“用小故事来反映大河南的变化。宏大的叙事,惊艳的成就,精准的数据都可以反映大河南近些年来的变化,但这并非全部。”杨旭东说,用小故事来讲述河南,更接地气,也更有人气。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宏大的叙事远没有“邻家大爷”的故事更亲切,更通俗,更能代表心声。大媒体平台不仅没有小了自己,反而更能小中见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杨旭东认为,长于报道大人物、讲大事的媒体如今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走进小人物,讲小故事,以微知著,这是大时代的进步,也是大时代的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